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重點防範七大誤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重點防範七大誤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重點防範七大誤區

單位:海豐縣紅城中學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基於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和鄉村發展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背景下的重大戰略舉措。在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客觀要求下,鄉村振興面對新情況,必須提出新問題,確立新觀念,選擇新思路,開拓新境界,實現新突破。但從己有的調查看,儘管各地政府對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高度重視,表現出極強的機遇意識和緊迫感,而且響應及時、動作快捷、強力推進,但主要由於認識不到位和體制固化的制約,當前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已經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苗頭性問題,需要有預見性的加以防範,概括起來,以下七個方面的問題特別需要高度重視和有預見性地加以防範和應對。

第一,防止政府角色錯位,違背市場經濟規律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定需要充分發揮政府在規劃、協調、戰略引導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在這些重要領域,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政府的作用邊界不是無所不能的,政府不能憑藉所掌控資源的優勢和壟斷權力通過層層下指標、行政命令式方式強行推進鄉村振興,不能以損害鄉村發展中的市場機制和要素配置市場化為代價來推進鄉村振興。一些地方把鄉村振興變成了政府強力推動的行政行為,這蘊藏著極大的潛在風險,即使一時轟轟烈烈的鄉村振興帶來的可能是長遠後遺症。當前,原有體制慣性以不同方式影響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實際進程,是最需要警惕的方面,要特別防止單純使用行政手段對鄉村振興下指標、定任務,求多求快,求大求全,超越現實基礎,不充分考慮區域差距和差異的現實約束,人為追求提檔加速,彎道超車。或者簡單化地採用熟悉的老思路和舊方法,統一要求、統一模式,一刀切推進,放棄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不惜以與改革方向背道而馳的方式收回已經下放的各種權力,重新集中掌控各類資源,通過強化行政干預能力來快速實現政績化的鄉村振興。需要清醒地認識到,過度行政化推進鄉村振興,既難以避免大量浪費政府資源,又容易在農民群眾中造成改革回潮的不良影響,甚至可能因強行干預而引發不應有的潛在社會矛盾。

第二,防止脫離實際,從主觀願望出發

推進鄉村振興是抑制進而逆轉鄉村衰退趨勢的重大戰略舉措,需要對原有的鄉村發展模式和路徑進行有效矯正。但是,推進鄉村振興又是一項面臨艱鉅複雜任務的長期戰略,必須基於現實基礎和外部條件循序推進,既不能簡單化地追求短期速效,也不能超越現實可能盲目大幹快上,一味追求發展目標的“高大上”。一些地方在推進鄉村振興中不僅好高鶩遠地確定的階段性目標任務難以完成,“半年大變化,一年大見效”的高要求更是脫離其現實基礎。而且更嚴重的是,為了完成不可企及的目標,一些地方設計了不惜通過“3P”模式、銀行融資等方式大規模舉債的實現路徑。由此可能帶來兩方面突出問題,一是大幅度加劇政府的債務負擔,誘發全面性財政收支危機,從根本上削弱地方政府的持續發展能力。二是助長不計成本打造鄉村振興樣板的行為偏向,從而造成高水平鄉村振興試點無法避免華而不實和缺乏複製推廣性的現實困境。一些地方鄉村振興試點中超水平打造的“亮點”,雖然與國內發達地區甚至發達國家相比也毫不遜色,但大量集中資源的吃偏飯的建設方式,決定了其只能在局部地區塑造吸引眼球的典型,難以實現以點帶面,不能按同一標準推進全域範圍的鄉村振興。

第三,防止搞政績工程和麵子工程

推進鄉村振興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責任,在區域競爭加劇條件下其具有較強推進動力和激情是值得鼓勵和支持的,而且加強區域之間的交流合作也有利於取長補短和相互促進。但是,從目前己有的實際情況看,很多地方政府在政績考核指揮棒導向之下,鄉村振興推進中過度甚至超常關注周邊區域的發展比較,不是注重深度分析自身的優勢和劣勢,不能基於現有的發展基礎和短版制約選擇現實可行的鄉村振興實現路徑。相反,鄉村振興事實上轉化為了區域之間“賽跑”的驅動器和新標杆,甚至演化為周邊區域或者同類型區域之間在招商引資“惡性競爭”之外的另一場鄉村振興規劃和建設標準的“角逐賽”。實踐中,這個縣定位於西部領先,另一個縣就鎖定為國內一流,這個縣要建設囯內示範區,另一個縣就發展國際目的地,這個縣是同濟大學、清華大學規劃,另一個縣就是國際頂尖機構設計。雖然鄉村振興總體上還只是剛剛啟動,但相互高標準攀比之風己經開始危險地生成和蔓延,比規模大,比投資多,比標準高,一個鄉村振興項目動不動就投資超百億的比比皆是,“時光隧道”、“水底探險”、“空中漫步”等好萊塢式的光怪陸離的超大型娛樂項目爭相擠進鄉村振興項目庫,咖啡屋、小酒館、異域莊園和城堡也一窩蜂地擁入鄉村。這種不計成本、不惜代價的高標準盲目攀比,不僅造成有限資源的巨大浪費,而且還使厚重的鄉村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情感價值遭受衝擊,鄉村振興因此走偏或迷失方向,進而失去鄉村特色,蛻變為喪失吸引城市人口獨有特質的異化過程。

第四,重形式輕內容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支撐,如果產業不發展,收入不增長,其他住房、環境、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即便有顯著改善,鄉村振興也難以持續。因此,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如何進行產業選擇,是一個極其重要並且極具挑戰性的問題。調研中發現,一些地方在產業選擇上存在兩個方面的傾向性問題,一是過度追求規模偏好,為了追求快速見效,不顧資源約束特別是市場需求約束,一規劃就是10萬畝、20萬畝以上甚至更大規模的單一產品的生產基地,並且一味追求集中連片,要求形成大規模化的農業景觀效應。這種只在種植環節盲目擴大規模而不是在全產業鏈上著力的方式,無疑將嚴重衝擊"一鄉一業"和"一村一品"的尋優推進及錯位發展戰略,與需求多元化背景下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不相吻合,結果可能是新一輪產業同構化矛盾以更快速度和更大規模爆發,引發範圍更廣和影響更大的市場風險。二是過度發展鄉村旅遊。雖然產業融合條件下的鄉村旅遊具有較大的增長空間,但並非所有地方都具有發展鄉村旅遊的基本條件,現在的現實情況是鄉村旅遊熱、康養熱、民宿熱等遍及所有區域,特別是村莊改造提升幾乎無一例外地都要佈局旅遊、康養、民宿等項目,而且只是靜態地以已經成功的項目來測算收益,完全不考慮競爭加劇條件下市場需求的限制性約束。在不同區域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下,鄉村旅遊同構化發展的勢頭十分迅猛,由於農民以不同方式參與其中的投資大、期望高,其未來潛在的巨大市場風險一旦引爆,帶來的將不僅是資源浪費和經濟損失,而且必然還會誘發事關農村穩定的影響更大的社會性風險。因此,基於我國農業資源種類豐富,佈局分散,差異明顯,以及人多地少的基本現實,鄉村振興中產業選擇總體上應當堅持以優勢特色產業為主的尋優推進的產業選擇基準,並且高度重視適度規模引領,不過度追求高成本的連片集中,主要以“小群體"”、“小集中”加“強服務”的方式實現“大規模”,創新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對鄉村旅遊的發展,則尤其需要強化區域性規劃約束,在注重突出地域特色和差異化發展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對發展規模和空間結構的佈局、時序及節奏的宏觀控制,確保其在鄉村振興中能夠穩健有序發展,真正成長為具有穩定帶動性和輻射力的新的產業支撐。

第五,防止傷害小農的利益

大國小農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長期以來形成的小農經濟是支撐農村經濟的重要基礎,農民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參與者和主要受益者。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鄉村振興是一個開放性的發展過程,既不能主要依靠鄉村內部的有限的自積累加以推進,也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的財政投入予以支撐,吸引城市社會資本進入將是一個無法迴避的重要選擇。大量實踐也證明,合理引人城市資本進入鄉村發展領域具有難以估量的巨大資源激活效應。但是,城市資本的進入應當是有門檻和受管控的,一些地方為了盤活鄉村閒置資源,加快鄉村振興進程,無條件和無限制的引入城市資本,並且給予高額補貼和高強度的其他政策扶持,不僅導致最重要的利益主體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被嚴重邊緣化,甚至被無情擠出,致使農村稀缺的土地和生態資源再次被低價剝奪,如果這樣,鄉村振興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必然會受到嚴峻挑戰。因此,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既要充分預見小農結構性分化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因勢利導地加以引導和促進,又要防止以非正常方式擠出小農,以發展現代農業之名行消滅小農之實。基於我小農數量眾多的現實,充分注重保護小農的基本權利,以更精準有效的扶持政策促進小農提高效率和融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應當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基點和底線。

第六,防止繞開二元結構矛盾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要破解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在實現由城對鄉的帶動發展轉為城與鄉的共同發展基礎上,創新性地構建新型城鄉關係。而且必須同步改善鄉村內部不同區域之間事實上同樣尖銳的二元結構矛盾,通過持續的全域發力,逐步均衡地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目前各地正處於推進鄉村振興試點的重要時期,雖然通過試點探索經驗進而循序推進符合發展規律,但問題在於一些地方鄉村振興試點表現出了過強的優中選優的特徵,並不是根據不同地區鄉村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針對不同區域、不同類型、不同村莊的特徵開展分類試點試驗,以積累不同經驗,推廣不同區域,解決不同問題。而是主要選擇區位優勢顯著,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己有良好基礎的區域進行擇優試點。相反,交通不便,產業萎縮,空心化嚴重的衰退重心區一般很難進入試點選擇範圍,鄉村振興實際上表現出較為明顯的選擇性振興的偏向。儘管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性戰略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循序漸進地加以推進。但這絕非意味著只能選易避難,只能置急待抑制的區域性衰退矛盾加重的現實於不顧,單純重視"錦上添花",嚴重忽視"雪中送炭"。歷史經驗表明,動用大量資源要素在基礎條件優越的區位進行試點,往往製造出的都是缺乏內在生命力的人工"盆景",基本不具有可複製性和可推廣性。這種更多表現為政績工程的選擇性試點方式不僅投資規模巨大,因投入產出比很低而缺乏實際投資效率。更重要的是,由於這種試點需要大量擠佔有限資源,其他區位條件不好的重點衰退區缺乏發展要素支持的矛盾將難以緩解,發展滯後的現狀也難以改變,結果必然是背離鄉村振興需要重點解決短版制約和緩解主要衰退區發展停滯矛盾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鄉村內部發達和不發達區域間的二元結構,因政策重心選擇偏差而難以縮小甚至可能進一步擴大,由此加重鄉村區域內部協調發展的難度和障礙。因此,鄉村振興必須堅持整體觀和全局觀,試點選擇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區域和不同條件的代表性,必須多層面、多類型、多維度進行試點,探索多元化、多模式的鄉村振興之路,以確保鄉村振興試點有效果,經驗可複製,全域可推進。

第七,防止犯主觀主義的錯誤

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在準確測量鄉村衰退程度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編制並實施鄉村振興規劃。但需要強調的是,在城市化持續推進的背景下,鄉村人口的減量化和居住方式的集中化將是不可逆的發展趨勢,符合鄉村發展的內在演進規律。正因如此,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一個基本要求就是必須對符合客觀規律的鄉村地域空間發展方向和人口規模的動態變化趨勢給予科學判斷,合理把握當前條件下村莊演變的規律性趨勢。但是,目前一些地方在推進鄉村振興中卻是簡單化地確定鄉村振興目標任務,不論是村莊空間布點,還是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公共服務供給,或者籠而統之地以現有戶籍人口數量為依據加以規劃,未能充分考慮其實際居住人口數量已經大為減少的現實。或者即便考慮了現有人口流岀因素,但仍然不能在對未來人口的區域變動做出有科學依據預測的基礎上進行謀劃。總體上,固化和靜態的鄉村振興規劃方式所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缺乏基本的前瞻性視野,其可能產生的風險是一些新村建設項目因超需求供給而導致供過於求,形成有限資源的較大損失。也可能是對一些中心特色小鎮的規模擴張缺乏預見性把握,只是按既有規模配套建設項目,結果同樣可能因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嚴重供不應求而發展受阻。因此,推進鄉村振興是不可能無所不包地覆蓋所有村落的,在鄉村空間結構演進過程中,由於交通、產業和居住便捷度等因素的不同影響,村莊的結構性分化過程將持續發展,有的有條件逐步走向興盛,有的卻難以逃脫衰落消亡的命運。這就意味著著鄉村振興的空間佈局是應當是一個有取有舍的擇優優化的過程,必須因勢利導,順勢而為,特別是在村莊整治中不能追求不合理的所有村落的全部覆蓋,要強調有發展預見的統籌謀劃,分步推進,精準發力。對於尚未明確或條件不成熟的鄉村振興建設項目,可以選擇預留髮展空間,待條件成熟後循序加以推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