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識趣(31):真仿識玉一點通(6)彎出自然非人工

古玉型變不可仿《參見《古玉學步(5):圖說古玉地彎形變不可仿》》,不是說沒有仿而是仿不到那個“自然”的狀態,則辨識真偽的功夫就要考察是否“工上自然態”了。

見彎了(圖1),這個彎究竟是人工彎(特意仿古制作成彎形)還是自然彎變?難免分歧非常之大。究竟為真、仿呢,畢竟還有很多可以參考的辨別因素,那就來一個彎外辨彎——從各類“伴生”狀態辨識彎變。

古玉識趣(31):真仿識玉一點通(6)彎出自然非人工

圖1-1

古玉識趣(31):真仿識玉一點通(6)彎出自然非人工

圖1-2

古玉的地彎型變必須要有“伴生”的,就是真正的地彎型變必然要 “伴生”各類沁、蝕現象,而且沁、蝕現象而與發生地彎型變的原因達到高度相關一致性,方為真正自然型變。

此件見沁色、灰皮白霜了,而且沁色、灰皮白霜是有區域性的(圖2)。

古玉識趣(31):真仿識玉一點通(6)彎出自然非人工

圖2

沁色有明顯層次過渡,是沁入肌理了(圖3),是自然沁入狀態。

灰皮白霜層次過渡也很分明,重者厚密而輕者斑駁,非人工所能造就(圖3),也是自然形成狀態。

古玉識趣(31):真仿識玉一點通(6)彎出自然非人工

圖3

繼續觀摩,此件雖然小,但有兩處裂隙,仔細觀察還是能夠發現的(圖4),從裂的狀態來看,應該是為玉料早期所自帶的“綹”紋發展而形成,非人工仿裂。

古玉識趣(31):真仿識玉一點通(6)彎出自然非人工

圖4

這兩處裂縫與沁色、灰皮白霜形成高度相關一致性(圖5),也就是說,裂為沁門,是沁色與灰皮白霜生成的原因,在玉飾上形成了明顯的兩大區域——因裂而形成的沁蝕、皮霜區域和未沁入或者說微沁入的相對完整區域,都是符合自然狀態的。

古玉識趣(31):真仿識玉一點通(6)彎出自然非人工

圖5

由於裂帶來的沁入還有更深的質變,這就是“土蝕”。見蝕洞了(圖6),蝕洞是自然的,人工無法做到。

古玉識趣(31):真仿識玉一點通(6)彎出自然非人工

圖6-1

古玉識趣(31):真仿識玉一點通(6)彎出自然非人工

圖6-2

這個土蝕引起猶豫不決的原因是:這不是密集的“蜂窩狀”蝕洞(圖7),一眼天然。

古玉識趣(31):真仿識玉一點通(6)彎出自然非人工

圖7

這件是鬆散稀疏的蝕洞,但這樣的蝕洞在水源較少的埋藏環境裡是存在的,如果埋藏時間再長,會向密集的“蜂窩狀”蝕洞發展。這種鬆散稀疏的蝕洞狀態說明了此件所埋藏的環境是相對幹坑。

那麼,人工腐的仿蝕洞是什麼狀態呢?孤零零突兀的“洞”不見“伴生”現象,舉例如下(圖8)。

古玉識趣(31):真仿識玉一點通(6)彎出自然非人工

圖8-1

古玉識趣(31):真仿識玉一點通(6)彎出自然非人工

圖8-2

玉料原帶的瑕疵——“綹”入埋後逐步成裂、打開沁門引起沁入、土蝕,由於埋藏環境中存在外“力”的因素,長期的堆壓形成玩變了。裂、沁、蝕洞等都是發生彎變的輔助原因。

如果是圓雕器,如此輕淺的沁、蝕是不足以引起彎變的,但這是片飾件,輕淺的沁、蝕輔助已經具備彎變的輔助條件。這件彎變是自然發生的。

回頭再看型、紋,型制是常見的西周片飾器,坡刀鳳鳥紋也是西周此類器型的風格。觀察工與裂、沁、蝕的關係是工在前,即是完全的工上自然態。

到代真品彎器,作為一件學玩研摩的標本,常常把玩也是一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