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识趣(31):真仿识玉一点通(6)弯出自然非人工

古玉型变不可仿《参见《古玉学步(5):图说古玉地弯形变不可仿》》,不是说没有仿而是仿不到那个“自然”的状态,则辨识真伪的功夫就要考察是否“工上自然态”了。

见弯了(图1),这个弯究竟是人工弯(特意仿古制作成弯形)还是自然弯变?难免分歧非常之大。究竟为真、仿呢,毕竟还有很多可以参考的辨别因素,那就来一个弯外辨弯——从各类“伴生”状态辨识弯变。

古玉识趣(31):真仿识玉一点通(6)弯出自然非人工

图1-1

古玉识趣(31):真仿识玉一点通(6)弯出自然非人工

图1-2

古玉的地弯型变必须要有“伴生”的,就是真正的地弯型变必然要 “伴生”各类沁、蚀现象,而且沁、蚀现象而与发生地弯型变的原因达到高度相关一致性,方为真正自然型变。

此件见沁色、灰皮白霜了,而且沁色、灰皮白霜是有区域性的(图2)。

古玉识趣(31):真仿识玉一点通(6)弯出自然非人工

图2

沁色有明显层次过渡,是沁入肌理了(图3),是自然沁入状态。

灰皮白霜层次过渡也很分明,重者厚密而轻者斑驳,非人工所能造就(图3),也是自然形成状态。

古玉识趣(31):真仿识玉一点通(6)弯出自然非人工

图3

继续观摩,此件虽然小,但有两处裂隙,仔细观察还是能够发现的(图4),从裂的状态来看,应该是为玉料早期所自带的“绺”纹发展而形成,非人工仿裂。

古玉识趣(31):真仿识玉一点通(6)弯出自然非人工

图4

这两处裂缝与沁色、灰皮白霜形成高度相关一致性(图5),也就是说,裂为沁门,是沁色与灰皮白霜生成的原因,在玉饰上形成了明显的两大区域——因裂而形成的沁蚀、皮霜区域和未沁入或者说微沁入的相对完整区域,都是符合自然状态的。

古玉识趣(31):真仿识玉一点通(6)弯出自然非人工

图5

由于裂带来的沁入还有更深的质变,这就是“土蚀”。见蚀洞了(图6),蚀洞是自然的,人工无法做到。

古玉识趣(31):真仿识玉一点通(6)弯出自然非人工

图6-1

古玉识趣(31):真仿识玉一点通(6)弯出自然非人工

图6-2

这个土蚀引起犹豫不决的原因是:这不是密集的“蜂窝状”蚀洞(图7),一眼天然。

古玉识趣(31):真仿识玉一点通(6)弯出自然非人工

图7

这件是松散稀疏的蚀洞,但这样的蚀洞在水源较少的埋藏环境里是存在的,如果埋藏时间再长,会向密集的“蜂窝状”蚀洞发展。这种松散稀疏的蚀洞状态说明了此件所埋藏的环境是相对干坑。

那么,人工腐的仿蚀洞是什么状态呢?孤零零突兀的“洞”不见“伴生”现象,举例如下(图8)。

古玉识趣(31):真仿识玉一点通(6)弯出自然非人工

图8-1

古玉识趣(31):真仿识玉一点通(6)弯出自然非人工

图8-2

玉料原带的瑕疵——“绺”入埋后逐步成裂、打开沁门引起沁入、土蚀,由于埋藏环境中存在外“力”的因素,长期的堆压形成玩变了。裂、沁、蚀洞等都是发生弯变的辅助原因。

如果是圆雕器,如此轻浅的沁、蚀是不足以引起弯变的,但这是片饰件,轻浅的沁、蚀辅助已经具备弯变的辅助条件。这件弯变是自然发生的。

回头再看型、纹,型制是常见的西周片饰器,坡刀凤鸟纹也是西周此类器型的风格。观察工与裂、沁、蚀的关系是工在前,即是完全的工上自然态。

到代真品弯器,作为一件学玩研摩的标本,常常把玩也是一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