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巨頭紛紛入局雙師,雙師到底贏在了哪兒?

上個月,新東方發佈2018財年財報,數據顯示從去年6月開始截至今年5月底,新東方雙師模式學習中心已達14個,跨越6座城市,相比2017財年的6所雙師示範校,校區數量增加130%。

不僅如此,新東方首席財務官楊志輝還表示,2019財年新東方計劃通過推出雙師模式培訓學校與純線上K12教育服務,進一步拓展業務到更多偏遠地區。

同期,儘管好未來年報沒有過多披露雙師進度,但從2019財年Q1季度財報來看,截至今年5月底,好未來已在43座城市共設有630個教學中心,而且財報數據顯示好未來實現本季度營收和利潤的雙增長,靠的是線上線下的同時發力。

而且,好未來首席財務官羅戎曾透露,不僅好未來新進入的城市採用了雙師模式,現有城市也在不斷拓展。

正如你看到的那樣,2013年誕生的雙師課堂經歷了2016年的走紅、2017年的大熱之後,在2018年儼然已成為風口。

01 大機構引領雙師潮流

其實,雙師課堂並不算是個創新的概念,一位名師講課、多個助教在不同教室輔助上課的場景在職業教育領域早有嘗試。

十年前,達內IT培訓決定由北上廣擴張至南京、杭州,但因在兩地未找到合適的老師,於是開始嘗試雙師模式,當時稱為“遠程同步授課”。

而K12培訓領域雙師課堂的發端,則源於好未來在2013年上線的海邊直播,雖是純網絡在線直播,但“一位名師講課+多名老師輔導”的授課模式,讓其初具現有雙師模式雛形。

從2013年誕生至今的6年裡,雙師課堂日趨成熟,這離不開大機構的助推和引領。

2015年3月,被俞敏洪從美國叫回來的馮大為開展雙師業務,選定秦皇島和滄州試點雙師。第二年6月,雙師正式立項,10月的秋季班實現了在讀數過千人的成績。

於是,新東方於2017年3月成立全資公司“雙師東方”,第三批雙師城市開始選址,截至今年的短短一年間,便將雙師模式學習中心開拓至14個。

總得來說,新東方的打法策略是用名師牌主打三四線城市,用一線城市的老師解決三四線師資緊缺的問題,從而實現全國大規模推廣。

差不多與新東方同期,2015年,學而思培優嘗試雙師課堂,採取同城名師只對本城市和周邊城市的模式,比如南京名師對蘇州等二三線城市的學生,名師勢能瞬間釋放。

與新東方招生策略不同,學而思的推廣策略較為低調,目前只集中在一、二線城市,試點地區已由北京和南京,拓展到鄭州、廣州和杭州。

當兩大巨頭雙師發展得如火如荼時,高思也踏上了雙師之旅。

2016年11月30日,高思在北京大學百週年紀念講堂首次對外發布雙師,去年暑假,高思的北京直營校針對3至7年級的學生,首次增開雙師課堂。

除了教培行業全國性品牌以外,區域性品牌、地方小機構也開始了雙師賽道的加速跑。

比如,北京某區域性品牌的雙師學堂,一年營收做到80多萬;

2017年開始雙師教學模式的河南林州的一家教育機構,今年暑假共開播4種課程32個班次,雙師學員超過960人;

我走訪過的杭州、西安等城市,也有多位校長正在籌備雙師課堂……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為什麼無論大機構,還是小機構都紛紛做雙師呢?這跟它的優勢分不開。

02 雙師的分工模式更能產生效率

我認為,雙師的優勢除了解決師資短缺的問題之外,它的授課和服務職能的分工還能更好產生效率。

為什麼?

過去我們把老師分成優秀老師和普通老師,他們的本質一樣,只是能力有差別。但在雙師模型下,主講老師和輔導老師,不是簡單的能力差別,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工種”,更有利於各自的“術業有專攻”。

主講名師,某種程度上可以看成是“教學明星”,他們不僅需要具備教學技能,更要學習如何把課上好,這就類似於“表演技巧”。

而另一端,輔導老師的任務則是伴隨學生學習成長,雖然不需要“表演技能”,但卻需要高情商,要具備敏銳發現學生問題並加以調節的能力。

而傳統的課堂通常是一個老師既要教書,又要觀察學生的反映,還要擔負著互動和課下疑問的解答,難免分身乏術。

比較兩種授課模式不難發現,雙師課堂上授課名師和輔導老師兩大職能的有效分工,更能提升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試想,如果中小機構能夠利用雙師課堂解決了教研和老師兩大難題,那麼實現規模化複製和擴張也將指日可待。

既然雙師課堂有這一大優勢,又備受行業追捧,那是不是意味著它是完美的?

當然不是,在它火熱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外界和家長的質疑。

03 雙師火熱的外表下,質疑聲不斷

“老師在屏幕裡,誰知道他是不是名師啊。而且這種網上教學,能有什麼效果……”這是我在走訪洛陽時,親口聽當地一位家長所說。

對家長而言,他們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效果,曾有一位家長就在知乎上表達了對雙師課堂學習效率和作業批改認真程度的質疑:

教培巨頭紛紛入局雙師,雙師到底贏在了哪兒?

此外,名為敖冉的作者也曾發文表達過自己對雙師的質疑:

教培巨頭紛紛入局雙師,雙師到底贏在了哪兒?

他的疑惑是“三四線城市K12培訓領域的孩子是否真的需要一線城市的明星教師資源?理由是如果他們真正的痛點在資源不均上,那麼在線K12巨頭早十年就該出現了”。

暫且不去評判以上質疑準確與否,但可以肯定的是外界對雙師課堂的質疑從它誕生那日起就沒有停止過,這說明雙師本身仍存在著問題。

我總結了5點:

1. 不同區域用同一套教案,真正的教學標準化難實現;

2. 名師一對多授課,互動性減弱;

3. 助教老師職責增多,但目前素質卻達不到預期;

4. 校長對助教老師培訓以及激勵不到位;

5. 籌建雙師課堂的成本較高。

說到現在,你或許會有疑問,既然雙師課堂存在這麼多問題,為什麼仍然還有那麼多機構雙師做的不錯呢?

這得益於它們在發展的過程中,探索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比如,針對教學標準化問題,新東方總部已經嘗試從總部層面上做好工作,有點兒類似於學而思“小前臺,大後臺”的意思,最大限度上保證教學的標準化;而學而思和高思則實行分層教學,比如,高思的小學數學就分為了三層。

關於課堂互動問題,高思的做法是集中三方力量:

1. 靠主講老師自身的名師功底,知道什時候該去跟孩子互動(老師可以看到學生);

2. 靠答題器,答題器就像遙控器,上面有ABCD等按鈕,學生可以對老師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做應答,這樣老師就可以掌握全班的數據化結果,比傳統模式更加精確;

3. 靠輔導老師的配合。

除了大機構以外,地方的中小機構也迭代出最大程度保證學生學習效果的授課方式。

杭州的普羅教育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它創新了雙師課堂模式,針對週末線下課程授課知識進行補充和拓展,把週末兩天的線下教學服務延伸至一週7天不間斷的“線下面授+線上教學”的服務模式。

每週一至週五老師進行線上輔導,週六日線下授課,學生可以在週一至週五向老師發起提問,老師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解答,並且最終生成問題列表,方便學生回看,也避免了老師重複解答問題。這種模式保證學生學習效果的同時,還能擴大營收。

當然,這些解決問題的辦法能夠助其迅速發展,但不一定適合我們,那我們中小機構該如何應對?到底要不要做雙師呢?

04 雙師課堂是順勢而為

我認為,做雙師學堂是順勢而為。

為什麼這麼說?

原因有二:

1. 數據報喜,雙師漸趨成熟

雙師課堂正在走向成熟。說一種模式正在成熟,勢必要從它能帶來的效果衡量。

從目前的數據看,新東方、好未來這兩大巨頭的雙師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績。

新東方首批試點城市低價班轉正價班的轉化率超過50%,二批試點城市正價班續班率均超70%;2017財年累計招生人次過萬,2018財年更是自建8個雙師校區,累計招生已突破三萬人次。

學而思的雙師課堂數據也很喜人,南京、北京的雙師課堂的學生數均破萬,雙師收入也已超過2億元。

而另一邊的“隱形教育巨頭”高思,合作校已逾3000家,雖不去外地開分校,但雙師發展也大為可期。

除了巨頭的利好消息,中小機構也是同一番景象。

幾乎和高思同時啟動的凹凸麻辣老師雙師課堂,春季也上線12個校區。

不僅如此,明師、快樂學習、星火等中小學課外輔導也紛紛涉足雙師課堂。

當然,雙師之所以日漸成熟,更大程度上是順勢而為的結果。

2. 雙師課堂是大勢所趨

為什麼?

這得從客觀層面研究才行。

三四線城市師資、教育資源貧乏

據智研諮詢網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高校畢業生更傾向於一線城市,

北上廣深為大學生流入的集中區域,杭州、南京、鄭州、武漢與成都次之。

教培巨頭紛紛入局雙師,雙師到底贏在了哪兒?

除了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三四線城市的工資低、靠關係、經驗主義、論資排輩等現狀也是導致其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這兩年我走訪了不少三四線城市,發現它們的共同點是招老師難,尤其是招優秀的老師更是難上加難。“現在這年頭,招老師甚至比招學生還難。”洛陽的徐校長曾這樣告訴我。

而師資的分配不均,根源上還是因為全國性的教育投入不及預期。

教培巨頭紛紛入局雙師,雙師到底贏在了哪兒?

智研諮詢調查數據顯示,儘管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佔 GDP 的比重已經達到甚至略超 4%,但仍不能滿足現實的教育發展需求,相較發達國家5%-7%的水平,還有提升空間。

全國性的教育投入不及預期,再加上區域資源的分配不均,那麼分配到三四線城市的教育資源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三四線城市的資源不均並沒有澆滅家長的培訓需求。

據智妍諮詢調查,2016年開始,中國中產階級數量全球佔比33%,位居世界第一。

教培巨頭紛紛入局雙師,雙師到底贏在了哪兒?

不斷崛起的中產階級大多受益於教育,因此也較為關注子女教育問題,但相較於高收入家庭抗風險能力弱,相對於收入較低的家庭擔心失去更多的他們,極易產生焦慮,而為了緩解焦慮,中產階級家長則積極幫孩子報補習班。

教培巨頭紛紛入局雙師,雙師到底贏在了哪兒?

艾瑞網調查發現,84%的中產階級家庭子女曾經或者正在上培訓班,正在接受課外培訓的中產階級家庭中,子女參加培訓班數量達到 2 個及以上的佔 62%。

與此同時,三四線城市的中產階級的消費意願正在呈上升趨勢:

教培巨頭紛紛入局雙師,雙師到底贏在了哪兒?

從數據來看,三四線城市的消費意願呈增長態勢,甚至已超過二線城市的消費意願水平,三四線城市的中產階級將成為未來佔比增長最快的群體。

綜合數據不難看出,逐漸具有支付能力的三四線城市的家長,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和投入也在不斷攀升,對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正在不斷擴大。

反觀三四線城市的教育資源匱乏現狀,資源不均與不斷擴大的需求之間的矛盾正在升級,或許能把一線城市名師帶到三四線學生課堂上的雙師課堂不失為一種解決之道。

“線上+線下”是趨勢

從2014年所謂的“在線教育元年”開始,很多傳統教育機構探索起了如何將教育和互聯網結合,雖有在線教育公司實現了不錯的營收,仍有不少公司以失敗而告終,比如,那好網、梯子網、粉筆網等。

就連主打科技推動教育的好未來教育集團總裁白雲峰也表示,“教育+互聯網”不是今天解決教育最好的答案。

但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化的趨勢已經勢不可擋,據艾瑞諮詢發佈的《中國在線教育平臺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達1941.2 億元,同比增長22.9%。未來,市場規模同比增長勢頭穩健,預計在2019年達2727.1 億元。

大勢之下,越來越多的傳統教培機構不斷擁抱在線教育,通過採購第三方提供的在線教育產品來提升學校的綜合競爭力。如圖:

教培巨頭紛紛入局雙師,雙師到底贏在了哪兒?

教培巨頭紛紛入局雙師,雙師到底贏在了哪兒?

整理諮詢調查數據發現,已經有30%的教育機構開始採用在線教學產品,而開始使用線上教學產品的老師比例更是多達50%。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二者的比例還會進一步增加。

所以,教育和互聯網該如何兼容則成了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那到底什麼樣的模式才能既滿足線上教育資源均衡化,又能彌補線下師生的親密互動呢?

就目前來看,雙師課堂也許是兩者融合最好的教學模式。

雙師課堂“線上名師實時講課+線下助教老師針對性輔導”的教學模式,能夠最大程度還原線下教學場景,迎合學生學習習慣,再加上高科技設備的賦能,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習效果,實現1+1>2的效能。

其實,任何一種模式的誕生和發展道路都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坎坷,雙師課堂也是如此。

但只要你能開放心態、擁抱變化,未來必定可期,因為你從不缺乏機會,缺的只是迎難而上、抓住機遇的勇氣而已。

- 你一言我一語 -

你怎麼看待雙師課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