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湖畔稻花香:借路騰飛的寶應縣新盪村

全國第八批“一村一品牌”名單的公佈,讓一個依湖伴水的村子一下子刷爆了寶應縣當地的朋友圈。為一探“一村一品牌”究竟,8月17日我們踏上了寶應湖畔新蕩村的土地。

新蕩村,在寶應縣氾水鎮最西邊,是一個擁有8.75平方公里、轄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385人、耕地總面積達6687畝的行政村。2017年底村GDP達到2780萬元,其中有機稻米、有機蔬菜產業收入1695萬元。

在辣椒種植園,我們見到了正在採摘辣椒的村民鄭學權。他微笑著向我們介紹道:“我原本就種幾畝責任田,也沒有其他經濟來源,日子過得緊巴巴的。自從加入到有機蔬菜種植合作社後,家庭收入年年往上翻,現在不僅翻建了小樓房,還購買了小型運輸車,日子過的就像這朝天椒,越來越紅火。”在走訪中我們瞭解到,像鄭學權這樣通過種植有機蔬菜致富的有很多。新蕩村黨支部書記徐加俊給我們算了一筆帳:“我們村98%的土地被流轉,每畝流轉費為800元,加上國家補貼的120元/畝、年底合作社發的紅包,僅此人均就淨得收入1600多元。不種田了,人就去揚州湖西島有機農場有限公司和豐源生態有機農業有限公司當工人,每人每年收入在5萬元左右。即使在這些公司做零工每天也有100-150元不等的收入。2017年底,我們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167元。”

寶應湖畔稻花香:借路騰飛的寶應縣新蕩村

交通發展改變思維。在新蕩村的走訪中,群眾普遍感謝交通建設給他們帶來了好福氣。2005年以前,寶應湖邊上的這個村子,最難的就是交通問題,“兩條圩埂路、一條排灌河”就是全村的水陸交通了。過去,在當地群眾中曾流傳過這麼四句順口溜:“出門泥濘路,四季穿雨靴;東河西蕩隔,運輸腿跑斷。”2005年開始,這裡的農村“灰黑化”工程啟動,讓新蕩村群眾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路,連通了“四鄉八村”,告別了苦不堪言的出行難歲月。初償交通便捷的新蕩村人,從2008年開始思考如何擺脫貧困、走自我發展道路的問題。機緣巧合的是,這一年新蕩村成功引進了揚州湖西島有機農場有限公司。起先,村民也有不理解的,村委會多次召開村民大會,進行轉換土地經營模式的宣傳、發動,講清講透土地流轉後的經營模式(基地+公司+農戶),當年就有400多畝土地成功的進行了轉換,開始試種有機糧。轉換土地的群眾當年就有回報,不僅流轉土地的費用按時、足額拿到手,土地流轉戶的群眾還優先被安排進公司當工人,像城裡人一樣拿上了月工資,這讓沒有流轉土地的群眾眼饞不已。在這之後的3年中,全村可種植的土地轉換率達到了6550畝。在最近5年中,讓新蕩村群眾思維發生改變的還是交通建設。江蘇省實施撤渡建橋工程,京杭大運河氾水鎮處建造了寶應縣第四座運河大橋,河西岸的群眾不再“隔河千里遠”,不再“望河興嘆”,一條“通湖路”直達有機糧、有機蔬菜種植基地。截止目前,僅新蕩一個行政村就有23公里農村公路(相當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全縣1/10的公路里程數),實現了家家戶戶通、田間地頭通。村民興奮的說:“我們現在也像城裡人一樣,住小樓,開小車,晴天不沾灰,雨天不溼鞋。”

市場需要催生動力。進入21世紀後,人們越來越注重健康,而有機糧、有機蔬菜具有鐵質、鎂質、鈣質等微量元素高、維C含量高、重金屬及致癌的硝酸鹽含量低等優點,受到全世界的廣泛青睞。而新蕩村位於東經119度、北緯33度,東鄰京杭大運河西,南靠高郵湖,西為寶應湖,土壤不但肥沃,而且有機質含量極高,地表水質達國家二級標準,空氣質量達國家一級標準,其優良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特別適合有機糧和有機蔬菜的大面積種植,加上強大的市場需求,為新蕩村拓展有機糧的產業鏈帶來了動力。為此,新蕩村與揚州湖西島有機農場有限公司一同開拓市場,於2015年4月和2016年5月分別成立了新蕩村有機稻米種植專業合作社、寶應縣有機稻米種植協會,主導產品名稱、產業規模、產業從業人員數,負責全村產前、產中、產後與主公司的聯繫、與龍頭企業和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的對接,推廣應用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嚴格指導產業戶按有機種植規範要求進行種植。由於新蕩村有機水稻種植和棚式有機蔬菜種植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原理,採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生產全過程不使用任何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除草劑等化學合成物質,不使用轉基因種苗,採用種植綠肥、稻鴨共作、人工除草、施用有機肥、生物殺蟲等一系列生態循環農業生產技術,收穫的水稻、蔬菜源於自然、營養豐富、品質高而熱銷,自主品牌“湖西島”牌有機糧及有機深加工農產品通過中國、歐盟、美國、日本四方有機認證。揚州湖西島有機農場有限公司有機水稻基地經國家環保部考核審核後被認定為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成為國家質監局公佈的首批食品質量合格單位,系列產品在第四屆和第六屆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上獲得金獎,產品廣告做到了美國紐約州的廣場上。

未來夢想全面小康。湖西島有機農場坐落在“通湖路”北側,新蕩村黨支部書記徐加俊指著1000多畝有機蔬菜大棚說:“大棚裡種植的有機蔬菜有20多種,長勢十分喜人,每年從這個農場對外輸送出的有機蔬菜過千噸,總市值達5000萬元。”“我們投入2600萬元建設蔬菜大棚,並進行了現代化的裝備,需要時只要啟動電鈕,所有大棚就能自動化開閉。”之後,我們跟隨徐加俊跑遍了9000畝有機糧、有機蔬菜種植基地。站在綠茵茵的有機糧稻田邊上,徐加俊深有感觸的說:“未來的路還很長,要進一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還得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抓起。我們將通過向上爭取一點、地方政府補貼一點、村自籌一點的辦法,計劃用2-3年的時間完成全村所有農村公路的提擋升級,實現標準化、綠化、亮化和美化,讓群眾出行更加的舒心和安心,為擴大有機糧和有機蔬菜種植規模提供交通基礎保障。”在談及發展遠景時,徐加俊告訴我們:“將進一步深挖有機食品深加工的潛力,做大做強“有機糧、有機蔬菜”品牌,通過3至5年的努力,讓家家戶戶過上真正意義上的小康生活。”在憧憬未來幸福生活時,徐加俊指著一幢幢新農居說:“我們的目標不僅要改善村民的物質生活重要條件,還將大力提升村民的精神生活質量,在文化娛樂設施等建設上加大投入力度,組織村民開展自娛自樂的文體活動,陶冶思想情操,讓守法紀、重誠信、講科學成為新蕩村的良好風尚。”

十年磨一劍。2008年至2017年,新蕩村在黨的方針政策指引下,在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堅強領導下,走出了“農民致富、集體增收”的新路子。站在寶應湖的大堤上,極目遠望,遠處的藍天碧水與近處的綠樹蒲葦連為一體,初秋的寶應湖宛若畫中,在這樣的美景面前,令我們不由自主的發出了內心的聲音,祝願這裡的人們保持與自然共和諧的初心,通過自己的勤勞與智慧讓今後生活越來越好。(陳定武 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