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看完电影,不懂得这一点就全白看了

无问西东:看完电影,不懂得这一点就全白看了

整部电影,四个时代,四个故事。

开头让人略感琐碎,直至来自民国时期吴岭澜的故事,虽然朴素,却闪耀着奇异的光辉,成为所有故事转折点的起源。

01. 多少人,浑浑噩噩地过着自己的人生

吴岭澜一袭长袍,看着发榜。

英文成绩第一,物理成绩却落在了“无列”。

老师劝文科优秀的他转专业,他却迷茫不决。

梅老师问:“你的语文和英语成绩那么好,为什么要学‘实科’?”

他回答:“因为最好的学生都念实科。”

当时,我记得电影院里一片哗然。

旁观者清。

然而,这又是多少中国学生,好好学习的唯一理由?

读书,仅仅为了做优等生,而已!

梅老师又问:“你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

吴岭澜又是一阵茫然,许久才说:“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每天看书,感觉过得踏实。”

梅老师说:

不应该把自己置身于一种麻木的忙碌、踏实中,而忽略了真实。

吴岭澜疑惑:“真实?什么是真实?”

无问西东:看完电影,不懂得这一点就全白看了

真实,就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这是一种面对时代的浪潮,遵从内心,从容而笃定的姿态。

梅老师的一席话,让吴岭澜第一次真实地面对、思考自己的人生,直至泰戈尔的演讲会上,他与梅老师穿越人群的眼神交汇,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他,被梅老师点醒了!

02. 点醒、点醒、点醒 . . .

后来,故事情节就此发生了连锁反应:

吴岭澜的一句:

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空军教官的一句:

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让沈光耀下定决心,不顾母亲声泪俱下的反对,遵从自己心中所愿、所想,毅然加入了空军队伍。

无问西东:看完电影,不懂得这一点就全白看了

沈光耀常念曾死在炮火中的男孩,在校执行任务期间,不顾被敌人跟踪追击的危险,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时常驾机去给贫穷的孤儿们投喂食物。

后来战友们也深受感染,不约而同地加入了“晃晃” 投食行列。

无问西东:看完电影,不懂得这一点就全白看了

电影看到这里,是最打动我的,温暖、辉煌时刻!

他们的善举帮助了许多战争中的孤儿,其中有一位叫陈鹏。

陈鹏心怀感恩,长大后骨子里也携带有善良和爱的基因。

虽然因为误会,他离开了自己心爱的人王敏佳,奔赴中国的大西北,成为研制核能的科学家,然而当王敏佳在北京因为一封检举信遭受批斗、面临生死考验时,他勇于直面心中深深的爱,及时回到王敏佳身边,成为她的救赎力量。

无问西东:看完电影,不懂得这一点就全白看了

他救起被人们批斗、拳打脚踢倒在血泊中的王敏佳,说出最动人的那句:

别怕,有我为你兜底呢!

收获了爱情!

无问西东:看完电影,不懂得这一点就全白看了

另一位爱慕王敏佳的青年:李想,本来是与王敏佳共同炮制检举信的人,却怕影响自己的大好前程,没有站出来与王敏佳一起承担后果。

当李想误以为王敏佳已被批斗至死时,懊悔不已。陈鹏虽然对李想关键时刻只求自保、置王敏佳生死于不顾的自私态度,感到愤怒,但最后还是原谅了他,并说:

对以后的人好吧!

这关键的一句话,点醒了李想后来的人生。

在西北的沙漠中,他为了救治两位在雪山中因缺水晕厥的医疗队人员,自己却牺牲了。这两位医疗队人员,就是张果果的父母。

张果果,听到了父母谈起当年在雪山上受李叔叔(李想)的救助才活命的故事之后,受到震撼。

当他在父亲对自己说“希望你能做自己喜欢的、开心的事”后,终于直面内心的柔软,最终没有出卖上司David,同时安置了四胞胎一家。

无问西东:看完电影,不懂得这一点就全白看了

当他在四胞胎的房间里为窗户装点色彩时,他是快乐的!

其他,什么都不重要。

所有的故事,被一种炽热的精神串起:

无论是爱国、助人的“大我”,

还是内心对于爱情,对于理想的“小我”,

每一个“我心所向”都弥足珍贵,值得被尊重!

四代人,共同推进了时代的进程,用不同的时代语言和行为,活出了无悔的精彩,诠释和演绎了 对自己的“真实”:只问敢勇,无问西东!

03 .智者,从不落入他人的“闹剧”

很多人说:精神,这种东西,既不是飞机大炮,又不是山珍海味,看不见也摸不着,不能吃又不能住,到底能有什么用?

人生的方向盘,恰恰就握在“精神”中。

没有“精神”,就像是生活在梦里,并没有真正在体验世界,而是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做着自以为该做的事情,却无法活出属于自己人生的精彩 !

我们的文化不鼓励人们思考真正的大问题,而是吸引人们去关注一大堆实利琐事:上学、考试、就业、升迁、赚钱、结婚、买车、买房、装修等等,层层叠叠,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并且总是企图按照世俗的标准活得像样一些。

大家似乎已经很不习惯在这样的思维惯性中“后退一步”审视一下自己:难道这就是我一生所需要的一切吗?

由于文化不鼓励这种“后退一步”的发问,每个人真实的需要被掩盖了。

“需要”变成了“想要”。

而“想要”的内容则来自于左顾右盼后与别人的盲目比赛。

明明保证营养就够,但所谓饮食文化,把这种实际需要推到了山珍海味,极端豪华的地步;明明只求舒适安居,但装潢文化把这种需要异化为宫殿般的奢侈追求。

......

大家都像马拉松比赛一样,跑得气喘吁吁,劳累和压力远远超过了需要,也超过了享受本身。

日本人最让我敬佩的就是:清楚自己喜欢什么,然后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并实现它,把喜欢的事做到极致!

当他们的孩子说:未来想要成为一个美容师、蛋糕师的时候,日本的父母亲,会用一种赞许、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鼓励孩子,而中国的父母却不会,中国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大多是:更高的学历、更高的收入以及社会地位,至于孩子本身想要成为什么,却很少会顾及。

如此,才有了那么多,如同文章开头那般的吴岭澜。

因此,成年后的我们,更要学会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人生法则。

在“一般性生活准则”上,我们依然可以遵循。例如:交通规则、文明约定,没有必要去突破。

但对于真正的大问题,例如:疏离盲目的物质追求,确立自己人生的目标、对社会的责任、对他人的关爱等等,必须自己拿主意,自己做判断,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或任何一个社会潮流来替你作出决定!

智者,从不落入他人的“闹剧”!

无问西东:看完电影,不懂得这一点就全白看了

生命的精彩,来源于对生命的通透,以及内心爱的充盈。

  • 你,是谁?

  • 你,想要过怎样的人生?

  • 你,想要与他人建立怎样的联结?

  • 对你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 . . . . .

梅老师,点醒了吴岭澜;

吴岭澜和空军教官,点醒了沈光耀;

沈光耀,点醒了陈鹏;

陈鹏,点醒了李想;

李想,点醒了张果果。

谁,是那个点醒你的人呢?

【心理小灶:情绪感受急救箱】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一个“关注感受,启迪人生”的温馨港湾。

  • 在这里:心理咨询师会用专业的方法来 聆听您、理解您、接纳您,照顾好您的情绪,为您的心灵做一个舒服的SPA。

  • 在这里:心理咨询师会根据各位的情况,进行具体事件的 深入分析,给大家提供 崭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看待问题,从而从根源上解决大家的困扰。

让我们陪伴您一同开启:崭新的智慧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