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問西東:看完電影,不懂得這一點就全白看了

無問西東:看完電影,不懂得這一點就全白看了

整部電影,四個時代,四個故事。

開頭讓人略感瑣碎,直至來自民國時期吳嶺瀾的故事,雖然樸素,卻閃耀著奇異的光輝,成為所有故事轉折點的起源。

01. 多少人,渾渾噩噩地過著自己的人生

吳嶺瀾一襲長袍,看著發榜。

英文成績第一,物理成績卻落在了“無列”。

老師勸文科優秀的他轉專業,他卻迷茫不決。

梅老師問:“你的語文和英語成績那麼好,為什麼要學‘實科’?”

他回答:“因為最好的學生都念實科。”

當時,我記得電影院裡一片譁然。

旁觀者清。

然而,這又是多少中國學生,好好學習的唯一理由?

讀書,僅僅為了做優等生,而已!

梅老師又問:“你讀書學習,是為了什麼?”

吳嶺瀾又是一陣茫然,許久才說:“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每天看書,感覺過得踏實。”

梅老師說:

不應該把自己置身於一種麻木的忙碌、踏實中,而忽略了真實。

吳嶺瀾疑惑:“真實?什麼是真實?”

無問西東:看完電影,不懂得這一點就全白看了

真實,就是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這是一種面對時代的浪潮,遵從內心,從容而篤定的姿態。

梅老師的一席話,讓吳嶺瀾第一次真實地面對、思考自己的人生,直至泰戈爾的演講會上,他與梅老師穿越人群的眼神交匯,成為了他人生的轉折點。

他,被梅老師點醒了!

02. 點醒、點醒、點醒 . . .

後來,故事情節就此發生了連鎖反應:

吳嶺瀾的一句:

不要放棄對生命的思索,對自己的真實。

空軍教官的一句:

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心裡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讓沈光耀下定決心,不顧母親聲淚俱下的反對,遵從自己心中所願、所想,毅然加入了空軍隊伍。

無問西東:看完電影,不懂得這一點就全白看了

沈光耀常念曾死在炮火中的男孩,在校執行任務期間,不顧被敵人跟蹤追擊的危險,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時常駕機去給貧窮的孤兒們投餵食物。

後來戰友們也深受感染,不約而同地加入了“晃晃” 投食行列。

無問西東:看完電影,不懂得這一點就全白看了

電影看到這裡,是最打動我的,溫暖、輝煌時刻!

他們的善舉幫助了許多戰爭中的孤兒,其中有一位叫陳鵬。

陳鵬心懷感恩,長大後骨子裡也攜帶有善良和愛的基因。

雖然因為誤會,他離開了自己心愛的人王敏佳,奔赴中國的大西北,成為研製核能的科學家,然而當王敏佳在北京因為一封檢舉信遭受批鬥、面臨生死考驗時,他勇於直面心中深深的愛,及時回到王敏佳身邊,成為她的救贖力量。

無問西東:看完電影,不懂得這一點就全白看了

他救起被人們批鬥、拳打腳踢倒在血泊中的王敏佳,說出最動人的那句:

別怕,有我為你兜底呢!

收穫了愛情!

無問西東:看完電影,不懂得這一點就全白看了

另一位愛慕王敏佳的青年:李想,本來是與王敏佳共同炮製檢舉信的人,卻怕影響自己的大好前程,沒有站出來與王敏佳一起承擔後果。

當李想誤以為王敏佳已被批鬥至死時,懊悔不已。陳鵬雖然對李想關鍵時刻只求自保、置王敏佳生死於不顧的自私態度,感到憤怒,但最後還是原諒了他,並說:

對以後的人好吧!

這關鍵的一句話,點醒了李想後來的人生。

在西北的沙漠中,他為了救治兩位在雪山中因缺水暈厥的醫療隊人員,自己卻犧牲了。這兩位醫療隊人員,就是張果果的父母。

張果果,聽到了父母談起當年在雪山上受李叔叔(李想)的救助才活命的故事之後,受到震撼。

當他在父親對自己說“希望你能做自己喜歡的、開心的事”後,終於直面內心的柔軟,最終沒有出賣上司David,同時安置了四胞胎一家。

無問西東:看完電影,不懂得這一點就全白看了

當他在四胞胎的房間裡為窗戶裝點色彩時,他是快樂的!

其他,什麼都不重要。

所有的故事,被一種熾熱的精神串起:

無論是愛國、助人的“大我”,

還是內心對於愛情,對於理想的“小我”,

每一個“我心所向”都彌足珍貴,值得被尊重!

四代人,共同推進了時代的進程,用不同的時代語言和行為,活出了無悔的精彩,詮釋和演繹了 對自己的“真實”:只問敢勇,無問西東!

03 .智者,從不落入他人的“鬧劇”

很多人說:精神,這種東西,既不是飛機大炮,又不是山珍海味,看不見也摸不著,不能吃又不能住,到底能有什麼用?

人生的方向盤,恰恰就握在“精神”中。

沒有“精神”,就像是生活在夢裡,並沒有真正在體驗世界,而是處於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態:做著自以為該做的事情,卻無法活出屬於自己人生的精彩 !

我們的文化不鼓勵人們思考真正的大問題,而是吸引人們去關注一大堆實利瑣事:上學、考試、就業、升遷、賺錢、結婚、買車、買房、裝修等等,層層疊疊,一切都是為了活下去,並且總是企圖按照世俗的標準活得像樣一些。

大家似乎已經很不習慣在這樣的思維慣性中“後退一步”審視一下自己:難道這就是我一生所需要的一切嗎?

由於文化不鼓勵這種“後退一步”的發問,每個人真實的需要被掩蓋了。

“需要”變成了“想要”。

而“想要”的內容則來自於左顧右盼後與別人的盲目比賽。

明明保證營養就夠,但所謂飲食文化,把這種實際需要推到了山珍海味,極端豪華的地步;明明只求舒適安居,但裝潢文化把這種需要異化為宮殿般的奢侈追求。

......

大家都像馬拉松比賽一樣,跑得氣喘吁吁,勞累和壓力遠遠超過了需要,也超過了享受本身。

日本人最讓我敬佩的就是:清楚自己喜歡什麼,然後全力以赴地去追求並實現它,把喜歡的事做到極致!

當他們的孩子說:未來想要成為一個美容師、蛋糕師的時候,日本的父母親,會用一種讚許、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孩子、鼓勵孩子,而中國的父母卻不會,中國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期望,大多是:更高的學歷、更高的收入以及社會地位,至於孩子本身想要成為什麼,卻很少會顧及。

如此,才有了那麼多,如同文章開頭那般的吳嶺瀾。

因此,成年後的我們,更要學會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人生法則。

在“一般性生活準則”上,我們依然可以遵循。例如:交通規則、文明約定,沒有必要去突破。

但對於真正的大問題,例如:疏離盲目的物質追求,確立自己人生的目標、對社會的責任、對他人的關愛等等,必須自己拿主意,自己做判斷,不能讓任何一個人,或任何一個社會潮流來替你作出決定!

智者,從不落入他人的“鬧劇”!

無問西東:看完電影,不懂得這一點就全白看了

生命的精彩,來源於對生命的通透,以及內心愛的充盈。

  • 你,是誰?

  • 你,想要過怎樣的人生?

  • 你,想要與他人建立怎樣的聯結?

  • 對你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 . . . . .

梅老師,點醒了吳嶺瀾;

吳嶺瀾和空軍教官,點醒了沈光耀;

沈光耀,點醒了陳鵬;

陳鵬,點醒了李想;

李想,點醒了張果果。

誰,是那個點醒你的人呢?

【心理小灶:情緒感受急救箱】就是這樣一個存在!

一個“關注感受,啟迪人生”的溫馨港灣。

  • 在這裡:心理諮詢師會用專業的方法來 聆聽您、理解您、接納您,照顧好您的情緒,為您的心靈做一個舒服的SPA。

  • 在這裡:心理諮詢師會根據各位的情況,進行具體事件的 深入分析,給大家提供 嶄新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看待問題,從而從根源上解決大家的困擾。

讓我們陪伴您一同開啟:嶄新的智慧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