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你读的可能是假历史

关于三国,你读的可能是假历史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论中国历史上的乱世,大概没有哪个时代比得上“东汉末年分三国”那样的摇曳多姿。若春秋战国时代是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那么三国时代就是武将与谋臣的一次集体大对决。

近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联合打造的大型纪录片《三国的世界》热播,这是中国第一部全面探索三国历史的纪录片。一直以来,我们对三国的了解以《三国演义》为母本,深受影视剧的影响,英雄、豪侠、名士、美人……一幕幕悲欢离合在这里上演。然而,真实的历史却没有这么浪漫,反而颇为残忍。

假作真时真亦假,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三国呢?

那些被历史误读的三国女人

“女人啊,你的名字叫弱者。”这句出自莎翁的名句在中国也能得到应验,在男人残酷的政治和战争漩涡中,女人作为弱者往往成为被历史忽视的人群。

一部出场人物达一千多人的《三国演义》,女人几乎都是一笔带过,即使是描述较多的貂蝉、孙夫人等形象,也被罗贯中有意无意地进行了诸多误读。

关于三国,你读的可能是假历史

貂蝉:美女的祸水之名

三国里的美女不少,貂蝉是最突出的一个,她在男人的策划之下,成为王允美人计中最关键的角色。这个人们熟知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实际上只是一个虚构的历史人物。

据《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记载,董卓喜怒无常,曾因小事不满而“拔戟掷布”,吕布心怀怨恨,后因与董卓的侍婢私通一事,“恐事发觉,心不自安”,于是萌生杀机。王允不失时机地拉拢吕布,合谋杀死了董卓。《后汉书》对此事的记载也大致相同。在真实的刺杀事件中,只有“布与卓侍婢私通”一事能与美女沾上边。

“力斩乱臣凭吕布,舌诛逆贼是貂蝉。”北宋理学家邵雍的这两句诗最早出现了貂蝉的名字。后来,貂蝉又成为《刺董卓》《貂蝉女》等金代和宋元戏曲的主角。元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让貂蝉的形象变得更加具体。在剧中她是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字红昌,曾被汉灵帝选入宫中,成为一名宫女,因掌貂蝉冠,故名貂蝉。后来灵帝将其赐予丁建阳,丁建阳又将她配与养子吕布为妻。黄巾起义时,夫妻二人失散。她之所以接受王允的连环计,就是为了能与远在长安的丈夫吕布团圆。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捕风捉影地对貂蝉的故事进行了有意的误读,她的身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由吕布之妻变为王府歌伎,把原本被动接受美人计的貂蝉塑造成一位“年方二八,色伎俱佳”,深明大义,为报王允教养之恩而甘愿献身的女性。但是,这个被罗贯中称赞的智勇双全、舍身救汉的奇女子,看似女中豪杰,实为男人手心的尤物而已。在男权社会下,年轻貌美的貂蝉被剥夺了爱与被爱的权利,身不由己地踏入虎狼之穴,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身体,完成了男人所谓的“义举”,但即便舍生取义,也难免被扣上“红颜祸水”的帽子,何其不幸!

关于三国,你读的可能是假历史

△新版《三国》剧照,林心如饰演孙尚香。

孙夫人:“和亲”怎能换来幸福

在《三国演义》等作品中,孙权采周瑜计,以妹子为政治筹码,招刘备入东吴成亲,用美色使其乐不思归,想趁机取得荆州。不料最后竟假戏真做,孙夫人胳膊肘往外拐,帮着夫君逃回荆州,背叛了自己的亲兄弟。

这位与刘备同甘共苦的孙夫人在历史上姓名不详,孙尚香这个名字最早是出现在戏剧《甘露寺》中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孙夫人的名字误记为孙仁,又用各种编辑手段,重新组装出来了一个“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美人计。

据史料记载,赤壁之战的第二年,孙权出于孙刘联盟的考虑,主动将其妹嫁与刘备。《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称,孙权“进妹固好”,将其妹送至公安,刘备到江边迎亲。也就是说,他们二人成婚的地点并非是东吴的驻地京口,所以刘备入东吴成亲后在孙夫人的协助之下逃回荆州的事也不可能发生。至于人们所熟知的吴国太甘露寺看女婿的故事更是没影儿,早在建安七年(202)吴国太就已经去世了。

孙夫人和刘备在《三国演义》中被描写成了非常完美的一对,孙夫人不仅帮着刘备从东吴逃回荆州,而且在听到刘备虢亭之败后,遵从了当时社会女性的道德标准,祭夫而死。

然而,据《三国志》记载,孙夫人身为孙权之妹,不爱红装爱武装,“极甚刚勇,侍婢数百,居常带刀,房中军器摆列遍满,虽男子不及也”,显然是一个古代版的“野蛮女友”。她的卧房内“侍婢百余人,皆执刀侍立,备每入,心常凛凛”,孙夫人对婚姻的抗拒,对刘备的跋扈由此便能看出端倪。

《三国志·法正传》记有诸葛亮对孙夫人在荆州骄横的感叹,“主公之灾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与肘腋之下。”看来,孙夫人给刘备带来的威胁,已经可与曹操、孙权相提并论。为以防万一,刘备还特命赵云随侍左右,保护自己。

孙夫人与刘备的婚姻其实并没有持续太久,据《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记载,建安十六年的十二月,“孙权闻备西上,遣舟船迎妹”,而孙夫人原打算把阿斗带回娘家,行至半路却被赵云和张飞横舟夺了回去。如果孙夫人和刘备真的是一对恩爱夫妻,孙夫人怎会轻易离开,又怎会出现抢夺阿斗的紧张一幕?从此,《三国志》中再也没有孙夫人的音信,传说中祭夫而死的结局只是人们美好的想象而已。

大小乔:历史中的一粒尘埃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的这两句诗带给后人无限遐想,人们纷纷猜测,她们到底有多美。罗贯中更是在《三国演义》里,把二乔与孙权、周瑜的爱情故事渲染了一番,铜雀台被说成是专为二乔所建,赤壁之战成了为争夺女人而发动起来的“特洛伊战争”。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妙地将曹植《铜雀台赋》中的两句“连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中的“二桥”改为“二乔”,让周瑜相信,曹操下江南的目的就是为了他和孙权的妻子,于是立即同意了诸葛亮联合抗曹的请求。

二乔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们姓桥而不姓乔。《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记载,建安三年(198),孙策欲取荆州,以周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合军西进占领了皖城,“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在《江表传》中,“策从容戏瑜曰:‘桥公儿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她们的故事在史料中也就只有这寥寥的数笔,并没有后世传说中那样精彩。

关于曹操为二乔修建铜雀台,并发动赤壁之战的故事,就更不足为信了。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是建安十三年(208),而铜雀台始建于建安十五年(210),诸葛亮劝说周瑜联合抗曹时,怎么会预先知道曹操会打造一个铜雀台?再说,如果铜雀台真与二乔有关,曹植哪来的胆量敢将父亲的风流韵事写进《铜雀台赋》?

在真实的历史上,大乔、小乔姐妹并没有后世臆想的那样重要,她们和那个时代所有的女人一样,只是男人故事里的小小符号而已。她们从属于男人,轻得就像风中的尘埃。

关羽的真实面目

关于三国,你读的可能是假历史

世人皆知关羽,从“温酒斩华雄”的英武到“千里走单骑”的忠义,从遍布世界的关帝庙到香港影视剧里供奉的香案,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把关羽当成神去看待。然而,抛去后人的附会与想象,掀开历史的面纱,这位有血有肉的关二爷,终究不是一尊“神”。

一介武夫有勇无谋

因《三国志》作者陈寿“尊曹抑刘”的倾向,关羽的传记不足千字,可以确定的是,关羽是一员勇猛非凡的虎将,但也不过一介有勇无谋的武夫。关羽的身世一直不详,到清代康熙年间才出土了他家族的墓碑,他其实出自一个经学世家,至少在他父辈时还以学问为业。(《关侯祖墓碑记》:“(羽祖关审)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但没有更多证据显示关羽本人饱读诗书,后世广为流传关羽“夜读《春秋》”的形象,恐怕还是受罗贯中的影响。

关羽确实武艺高强,颜良就是被他“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不过接下来的“诛文丑”则又属《三国演义》的发挥。《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中,作者先交代了曹操帐下名将张辽、徐晃等都拿文丑莫奈何,等关羽出马,三两下就把文丑搞定。按史载,文丑命丧于著名的官渡之战,而且很可能死在乱军之中(《三国志·袁绍传》:绍渡河,壁延津南,使刘备、文丑挑战。太祖击破之,斩丑。),和关羽搭不上干系。

鲜为人知的是,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另有山西祁县、清源人说),他在小说中把老乡山西解县人关羽当作儒家学说“仁义礼智信”的典型代表,大书特书关羽的丰功伟绩。和诛文丑一样,华雄本为孙坚所杀,蔡阳实为刘备所斩,罗贯中把别人的战绩,硬塞到关羽的“功劳薄”上。历史上确有其事而夸大其词的更是多见,如为护刘备家眷“千里走单骑”属实,但中途添加“过五关斩六将”则是子虚乌有;还有“水淹七军”的神机妙算,实际上是天降暴雨所致,关羽捡老天爷的功劳而已。为突出关羽“高大全”的形象,罗贯中把这些骄人战绩,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全部转到关羽名下,以彰显其骁勇机智。

细读《关羽传》更可发现,历史上的关羽极度缺少政治头脑。他不懂得联吴抗曹的重要性,拒绝孙权的联姻,态度很不友好,辱骂求婚的使者:“犬子怎能配上虎女?”这之后的故事人们都熟悉了,孙权谋取荆州后,将关羽父子斩杀于临沮,孙刘联盟也彻底破裂。

刚愎自负的性格缺陷

如果说缺少政治头脑葬送了蜀汉的前程,那么“颇自负,好凌人”就是关羽个人最大的性格缺陷。

建安十九年(214)马超来降,关羽致信诸葛亮探问虚实,亏得诸葛亮知道他的那点“小算盘”,说马超虽与张飞棋逢对手,却难与关羽为敌,因为有孔明的表态,关羽才放下心来,并沾沾自喜。陈寿的《三国志》记载这个事情本很简单,但到了《三国演义》那里,因为罗贯中把关羽的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也当成是优点,甚至出现了关羽不顾驻守荆州的军职,一心要入川与马超决斗的情节。

关羽对马超尚且如此,年迈的黄忠就更不放在眼里了。《三国志》里记载有关羽对黄忠的态度。建安二十四年(219)黄忠在汉中归降,刘备、诸葛亮有意将他和其他几人封为“五虎将”,却担心关羽耻与黄忠同列。原来马超、张飞都在战场上见识过黄忠的实力,对这个提议肯定没问题,他们就怕到关羽那儿有意见,说明关羽自负的性格是尽人皆知的。事情果然按大家的预想发展。《三国志·费诗传》记载,刘备称汉中王后,派费诗去封关羽为前将军,关羽听说黄忠被封为后将军,十分生气,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态度极其嚣张,费诗好说歹说才劝服关羽接受封职。

刘备、诸葛亮等人的迁就,进一步加剧了关羽唯我独尊的病态心理。等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他更是居功自恃起来,看不起麋芳、傅士仁等搞后勤的军官。后来,眼看关羽出军乏粮被困,掌握着粮草用度的糜、傅二人以牙还牙,不准备出手相援,关羽哪里受过这等气,扬言“还当治之”,准备回来治他俩的罪,逼得二人反叛。最终,关羽败走麦城,再也没有机会治他人罪了。(来源|读者报 作者|祖高 廖可 刘锴)

(本文摘自《读者报》2018年8月9日18—21版,有删减。阅读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订阅《读者报》。

关于三国,你读的可能是假历史

这就是《读者报》

知过去 长知识 有谈资 摆故事

关于三国,你读的可能是假历史

关于三国,你读的可能是假历史

关于三国,你读的可能是假历史

关于三国,你读的可能是假历史

《读者报》订阅方式

1. 拔打11185或到当地邮政所订阅

2. 关注“读者报官方微信”,进入微店下单订报

3.淘宝店铺:

https://shop269196912.taobao.com

4.微店订阅地址:

https://weidian.com/?userid=357720529&wfr=wx_profile_wxh5&share_relation=fe55d9279dc1de63_791158084_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