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南京一樣提升首位度

編者的話

南京與濟南,常被認為是經濟發達地區“弱省會”的兩個代表,其經濟總量在全省只能排到第二或者第三,佔全省經濟的比重,也與廣州、杭州、武漢、成都、長沙等省會城市不可同日而語。

不過,近年來,南京的經濟增速逆勢走強,首位度不斷攀升,逐漸呈現出“強省會”態勢。關於強省會的必要性,我們已經在多篇文章裡有過闡述:

一個強有力的省會城市,對一個省的意義,不僅僅在於交通與產業經濟的聚集,更重要的是人口、人氣與人心的凝聚,否則人們就在這個地區就沉澱不下來,隨時都可能流失到外省。

◎來源 :第一財經網

◎來源:本次發佈略有修改,標題為編者所加。

像南京一样提升首位度

作為中國第二經濟大省江蘇的省會,南京近幾年經濟增速逆勢走強,首位度不斷提升,中心引領作用持續增強。

01

南京經濟增速全省領跑

南京市統計局日前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南京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201.08億元,可比增長8.0%,上半年,全市GDP和服務業增速分別高於全省平均增長水平1.0個和1.8個百分點,增幅在省內十三個設區市中雙雙居於首位。

數據顯示,上半年,江蘇其他設區市GDP增長速度依次是無錫市7.5%、南通市7.4%、泰州市7.3%、常州市7.2%、蘇州市6.9%、宿遷市6.6%、揚州市6.4%、淮安市6.3%、鹽城市5.7%、連雲港市4.8%、徐州市4.7%和鎮江市3.5%。

從產業結構上看,上半年,南京市經濟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為1.9:37.7:60.4,服務業佔全市GDP的比重創歷史新高,突破60%,達60.4%,比去年同期提升1.6個百分點。南京市服務業佔比水平在省內設區市中高居首位;高於蘇南地區平均水平8.3個百分點,高於全省8.4個百分點,高於全國6.1個百分點。

此間的一大背景是,在改革開放後,靠近上海的蘇南地區憑藉外向型產業的發展,經濟也隨之高速發展,多年來蘇州和無錫GDP分列江蘇一、二位,身為副省級省會城市的南京只能屈居第三,加上南京更靠近安徽的地理位置,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南京的首位度和省會引領作用不夠突出。數據顯示,2006年,南京GDP只相當於無錫的82.6%。

不過,近年來南京主要經濟指標一直好於全省、快於蘇南,南京與無錫、蘇州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並在2014年首度超越了無錫,上升至江蘇省第二。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南京的GDP已相當於無錫的112%。

江蘇省社科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員王樹華此前對第一財經分析,南京作為江蘇的省會,在江蘇省內的首位度一直比較低,目前南京正在努力提高首位度,增加經濟體量。因為只有體量增加了,才能進一步增強和提高城市的輻射能力。

他分析,像南京這樣的省會城市的科教文化資源雄厚,各種高端生產要素在省會城市的聚集度比較高。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產業、價值鏈由低端向中高端邁進的過程中,一些高端要素資源必須要配套,在這個過程中,省會城市比非省會城市往往更有優勢。

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日前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表示,上半年南京地區生產總值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增速都位居全省第一,這“兩個第一”,是南京發力提升產業首位度、堅持不懈邁向中高端、探索轉型升級新模式的階段性成果。

在創新驅動方面,數據顯示,上半年新增科創型企業1.3萬家,同比增長31%;新增境內上市企業6家,與深圳、上海並列全國第一。“寧聚計劃”半年吸納新就業參保大學生16.6萬人,增長50%。

張敬華表示,雖然城市服務業佔比已超60%,這一比例在長三角僅次於上海,但南京在實體經濟、工業規模上還要奮力趕超。追趕路徑,是“移大樹”“孵幼苗”“老樹發新芽”三棵樹並舉。南京軟件信息服務、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已形成產業集群,各環節有龍頭企業,關鍵點有核心技術,將打造自主可控、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特色產業地標。

02

“增強省會意識、強化省會擔當”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南京的首位度也在不斷提升,省會的中心引領作用日益凸顯。數據顯示,2017年,南京GDP佔江蘇全省比重達13%,比2010年提高了0.8個百分點。

未來,南京的首位度將繼續上升。張敬華表示,南京要敢於對標國內一流、全球先進,千方百計謀首位,矢志不渝爭首位,一心一意幹首位。要進一步增強省會意識、強化省會擔當,跳出南京看南京,著眼全局看南京,解放思想再深入,改革開放再出發,努力提高發展能級、發揮更大作用。

他介紹,南京所追求的首位度提升,應當具備五大指向,即創新首位度、產業首位度、功能首位度、生態首位度和開放首位度。

通過發揮南京的創新策源、資源配置、交通樞紐和綜合服務等功能,全力提升省會城市的樞紐、集聚、輻射、引領、服務功能,是未來南京將著重發力的方向。這裡面,交通基礎設施的打造十分關鍵。未來將通過構建以南京為中心的“米”字型放射狀交通網絡,推動以南京為中心的全省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在揚子江城市群、寧鎮揚一體化發展中發揮龍頭作用,帶動全省更好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相比蘇州、無錫,南京最大的區別是服務業的生產要素十分發達,包括科教資源以及一些區域性總部、金融資源是十分突出的。尤其是在金融危機之後,無論是擴大內需還是創新驅動,南京的優勢都是十分明顯的。

在科教資源方面,南京211、985大學雲集,而且在去年9月份公佈的全國雙一流名單中,南京僅次於“教育第一城”的北京(29所)和國際大都市上海(13所),以12所排名全國第三,在校大學生超過了70萬人。

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田伯平對第一財經分析,一個城市的創新活力取決於當地的市場機制、社會文化、創新資源和政府政策扶持等幾個方面。南京的高教實力僅次於京滬位列第三。大學同創新有關聯,但大學僅僅是創新的源泉和種子,並不能直接等同於創新。除了創新的種子,更需要關注創新的土壤、市場環境。

以下內容為編者所加:

省會為什麼必須強?

在各省普遍打造“強省會”的大環境下,南京的首位度不斷攀升,是為應有之義。

省與省的競爭,城市群與城市群的競爭,本質上是各自核心城市、首位城市的競爭,如果首位城市太差,直接影響的是全省的競爭力。

從經濟總量來看,江蘇省與廣東省基本相當,但從實際的影響力來說,江蘇又不如廣東,這可以從財政總收入、進出口總額、上市公司總量、世界500強企業、發明專利、高端服務業發展水平等指標上,都能看出來。

大家有沒有想過,這裡面的原因是什麼?我認為首先一個原因就是兩個省在大城市或者說首位城市之間的差別。

江蘇最大的城市是蘇州,雖然GDP曾一度十分接近深圳,但蘇州在產業結構上是一個工業城市,而不是像廣深這樣有大量高端服務業聚集的城市,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蘇州對高端人才、高端產業的吸引力。

江蘇第二大城市是南京,雖然匯聚了全國一流的科教資源,但整體經濟規模不夠大,產業門類不夠全,人才的豐富性不夠足,導致其話語權和廣深還有差距。

在高鐵與互聯網的時代,城市之間的競爭早就不侷限於一省之內,而是放大到全國範圍了。在此背景下,中國大部分省份都不約而同地在打造強省會格局,目的不是讓省會城市與下面地級市競爭,而是依託一個強省會提升全省的話語權。

一個強有力的中心城市,對一個省的意義,不僅僅在於交通與產業經濟的聚集,更重要的是人口、人氣與人心的凝聚,否則人們就在這個地區就沉澱不下來,隨時都可能流失到外省。

換句話說,各地都在打造強省會,南京如果不夠強,全省的人才就可能繼續流向上海與杭州。當然,打造強省會,並不是要和省內兄弟城市爭奪存量,而是要做增量,在不影響兄弟城市發展的前提下,努力把省會做大做強。

江蘇已經有了非常富庶的蘇南,特別是有蘇州這個重量級的大城市,如果能夠把南京做大做強,加強對蘇北地區的影響力,那蘇北地區的機會就來了。相比廣東的粵東西北,蘇北地區的區位條件與基礎設施都要好得多,如果把這個地區發展起來,江蘇超過廣東是有很大的機會的。

南京最近幾年的發展態勢不錯,在提升首位度的經驗上,值得廣大省會城市參考。

編者注:本文前面部分來自第一財經網站,後面部分為編輯梳理總結。標題為編者所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