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大唐诸葛亮的刘文静为什么会被李渊杀掉?

钓雪品史


刘文静被杀,并不像表面看到的那般简单,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被李世民的势力日渐坐大,皇帝李渊要剪除李世民身边的一些铁杆,让李世民不能与太子李建成相争所连累。刘文静的一生,有三个人的关系不得不说: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宰相裴寂。

刘文静大半生:

刘文静曾在晋阳做县令,裴寂时任晋阳宫监,二人是好友。李渊曾任太原太守,和裴寂特别交好。刘文静认为李渊谈吐不凡,二人也交往频繁。在刘文静见到李世民以后,夸他如汉高祖刘邦一样的人物,二人倾心相交,裴寂则不以为然。

刘文静曾被投奔瓦岗寨的李密牵连入狱。狱中给来探望的李世民建议:“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盈半岁,帝业可成。”最后,刘文静、李世民合谋用“裴寂使宫人伺候李渊会获罪为名”吓唬裴寂,裴寂于是催促李渊起兵。


李渊起兵后,刘文静先发制人把要告发李渊谋反的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囚禁。获封大司马后,刘文静请缨出使突厥,说服始毕可汗与李渊结盟。接着又大败阻挡李渊南下入关的武牙郎将桑显和,俘虏兵马数万的屈突通,平定了新安以西地区。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刘文静被任命为纳言,成为宰相,主持修正通法《开皇律》。李世民开元帅府,被丢出去各地平叛。刘文静任元帅府长史,随军出征薛举。刘文静不听李世民劝告打了败战,逃回长安,李渊趁机把他削职除名。不久再次随李世民征讨西秦。十一月,西秦平定。刘文静因功恢复爵位、封邑,并被拜为民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


李渊的小九九:

如果大家去看看裴寂与宋金刚之战,该赢的战输的七零八落,最后还是被李渊恩宠备至就可以看出来:李渊特别偏爱裴寂之外,也是特别防着刘文静。首先:刘文静确实有辅国之才,开国之功,才能比裴寂之流强的太多。第二:正因为刘文静这么强,他却只和二子李世民交好。李世民已经战功赫赫,隐隐有不臣之心,威胁到太子。李渊一下子动不了尾大不掉的李世民,但也不能任由他跟朝廷“宰相”交好,万一内外勾结,太子李建成不就惨了?正好趁此机会,大大削弱了刘文静在朝堂的影响,实际就是削弱李世民在朝廷的势力。

刘文静之死:

大多数有才能的人,个性都太尖锐,忍不得一时,刘文静也是这样的人。他自诩比裴寂功大,官职却没他高,嫉妒生恶语,朝堂上二人时常对立,昔日好友结下仇恨。又与自家兄弟喝酒吐出酒话:自己迟早要杀了裴寂。恰巧家中几次发生妖祟之事,刘文起便召来巫师,在夜间披发衔刀,作法驱妖,刘文静本是酒话,却被有心之人听去告了李渊刘文静谋反。



刘文静面对审问,直言与裴寂相差太大,心里不公,却无谋反。虽然有重臣李纲、萧瑀和李世民求情,但终抵不过裴寂一句话:“刘文静的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阴险,忿不顾难,其丑言怪节已经显露。如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若赦免刘文静,必贻后患。”于是李渊顺势处死刘文静。

刘文静曾把李世民夸的跟朵花一样,裴寂是不以为然的。所以我怀疑以裴寂和李渊的亲密关系,他是知道李渊的忌惮和难处的。正好抓到了刘文静的把柄,也给自己除掉了一个对手,也为皇帝去掉了一个心腹大患,太子和李世民之争里,为自己站个队,何乐而不为?

而刘文静是李渊的“飞鸟尽,良弓藏”。但他如果再明智一些,隐忍到李世民登基做皇帝,以他的资历和才智,也一定会给唐朝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气象。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我是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如是,如是我闻,继往圣绝学,成智慧人生。文章单开你从没听过的《易经解读》,喜欢就关注吧!感谢!


如是史社


这事的根源,得从刘文静与他的同僚——裴寂之间说起。



论资历,刘、裴都是辅佐大唐创业的骨灰级大拿,堪称元老中的元老。

论贡献,刘文静提出了攻取关中的行动计划(论美诸葛亮的隆中对),搞定了突厥大可汗,活捉了大隋关中主将屈突通,堪称为李渊建国提供了一条龙全套服务。而裴寂虽不如刘文静才华夺目,但作为晋阳行宫主管的他,一下子就砸出了储藏在宫中的九万斛米,五万段绸缎,四十万副甲胄,和五百名娇滴滴的性感宫女,可谓是替李渊做到了两肋插刀。

如果拿今天的视角看,刘文静贡献有如咨询服务,裴寂贡献好比天使投资。二者都很重要。所以大唐建国之初,裴寂受封尚书右仆射,刘文静官拜纳言,都是宰相之职。

不过,尽管二人表面地位相当,但与李渊的私交却有着天壤之别。裴寂心思细密,善于投李渊所好,所以极得信任。而刘文静虽然才高八斗,却自视甚高,不善察言观色,经常拨人面子,因此与李渊的关系并不特别和谐。

一个例子或许可以说明问题。据称,李渊为了同大臣套近乎,经常喜欢让对方坐到御榻上,以示我对你兄弟够意思。但刘文静却不解风情的引经据典,说皇帝与臣子坐一席会坏了规矩。李渊则尬笑一声,说遵那些陈规陋习干嘛,人家光武帝刘秀还和旧友共寝过呢。

如果要做个类比,裴寂与李渊都属于营销型人才,擅长做客户关系。而刘文静则属于专家型人才,痴迷于攻克难题。

当唐军在与西秦帝国的对攻中惨败下来时,身为副帅的刘文静难辞其咎,被免去一切官职。而后来虽然戴罪立功,在反击战中灭掉了西秦帝国,但刘文静重新获得的官职不再是宰相级的纳言,而是部长级的民部尚书。相当于给了他一个降职处分。 而他心理的不平衡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特别是看到裴寂耀武扬威的时候。

作为大唐首屈一指的老专家,刘文静怎么也想不明白,像裴寂这样的三脚猫水平,怎么能够如此受到皇帝器重。或者说得再直白点,他有点嫉妒昔日的老同事。所以,每到朝堂论事时,他总喜欢针对裴寂的论点,把对方驳得哑口无言、体无完肤,借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就是比裴寂要高那么一点点。 裴寂再迟钝,也明白这老哥们儿是摆明了是要跟自己唱反调。双方矛盾也逐渐公开化了。

不过,刘文静比较吃亏的是,尽管在上班时刻,他能从技术角度完爆裴寂。但在下班时刻,裴寂却能在与李渊的觥筹交错中扳回一城。所以,随着刘文静与裴寂内斗的越发激烈,他与李渊的关系反而越为疏远。



一方面是自命清高,一方面却是现实惨淡。眼看因为裴寂作梗,自己在李渊心中的地位每况愈下,刘文静的怨愤也越发强烈起来。

有一次,他在与弟弟喝酒时,竟然借着酒劲拔刀砍中柱子,嘴里还大叫:我一定要砍死裴寂。又有一次,他家里说闹妖怪。他弟弟便找了一个巫师,在院中披头散发,嘴中咬刀,做了半天法事。

这些不同寻常的举动被府中一个怀有怨恨的人——失宠小妾看到眼里。小妾告诉了她哥哥。她哥哥则向皇上进行了举报(是否受人指使就不得而知了)。举报的罪名是:刘文静对朝廷心怀怨恨,又装神弄鬼,恐有谋反之心。随后,皇上便下令将刘文静兄弟缉拿归案。

按道理,此案涉及裴寂,裴寂理应避嫌,但李渊却果断委派裴寂为主要办案人,与另一个叫做萧瑀的大臣一起提审刘文静。这似乎是在暗示着什么。

不久后,裴寂、萧瑀便向皇上呈上了一份案犯口供。口供中,刘文静这样供述道:在创业时期,他与裴寂的功劳、地位都相当。但后来裴寂越混越好,在朝野风光无限。他却越混越差,立了这么多功劳,最后的封赏竟与其他一般人差不多,所以有点心理不平衡,但绝对没想过要谋反。

李渊看过供状之后,朝群臣愤怒的说道:这个说辞难道不就是谋反铁证吗?



由于此时刘文静已不在朝堂,无法再为自己辩解。而且皇上一口咬定刘文静谋反的态度,又吓得多数大臣不敢吭声。

这时候,真正有勇气敢站出来帮刘文静说话的只剩三个人。他们分别是李纲,萧瑀,和李世民。

李纲、萧瑀俱为隋朝老臣,又都性格耿直。他俩此刻挺身而出,颇有仗义执言的意味。 而与刘文静关系一向密切,又相互欣赏的李世民更是不惜驳裴寂面子,很直接的说道:太原起义时,确实是刘文静先定下关中攻略,然后才告诉的裴寂(等于直接肯定刘文静对大唐的功劳要高于裴寂)。但是,他现在的职务和待遇却远远低于后者(含蓄指出刘文静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所以,刘文静的怨言是出于心理不平衡,而非蓄意谋反!

待三人说过话后,李渊沉默片刻,又问裴寂:你有什么看法?

这时,所有人的目光都望向了裴寂。不知这个刘文静的死对头究竟会不会落井下石?

裴寂则说,刘文静才华、谋略可谓出类拔萃,但却高傲、轻率,又好铤而走险。现今天下尚未归一,留之必将遗患无穷。

低头沉默良久之后,李渊最终下令将刘文静兄弟处以死刑,没收其一切财产。

据称,曾为大唐建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刘文静在临刑前,想起同样被诛杀的功臣韩信,不由感叹道:鸟尽弓藏,果然不虚!

关于刘文静的死,后世大多谴责裴寂,认为他不该说那段留之遗患无穷的话。但实际上,李渊让裴寂查这个案子开始,就已经对刘文静动了杀机。

在李渊的履历中,先后杀掉了王世充、窦建德、萧铣,甚至是主动跪舔的杜伏威。因为这些人物的号召力都太强了,既无法为大唐所用,留着又随时会爆炸,所以干脆都杀掉。

同样,像刘文静这样影响力巨大,又心怀不满的人物如何处理也是很伤脑筋的。如果重用,心里不放心。留着不用,他就在家里动刀子砍柱子,还是不放心。所以,还是杀掉保险。

也就是说,刘文静早就难逃一死!而皇上需要的,只是一个杀他的理由。因为没有开国皇帝喜欢承担杀功臣的骂名。

裴寂神补刀般的发言,只是帮李渊把这个骂名给揽过去了。

而对刘文静自己来说,致死的根本原因,既不是因为曾经犯过错误,也不因为能力不够,而是因为自以为牛叉的清高性格。

这便是情商决定命运的典型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