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改革——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要求

近一段時間以來,隨著金融嚴監管和結構性去槓桿的逐漸深入,一些資產價格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波動。債券市場信用違約事件時有發生,股票市場短期波動幅度較大,在宏觀數據方面特別是5月份投資與消費數據增速回落,社融規模大幅減少,引發了一些不同聲音。有一些觀點認為,當前的金融去槓桿與信用收縮已經影響到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在面臨較為嚴峻的外部環境下,需要重新思考當下政策取向。

這些觀點,是對去槓桿和金融強監管過程中帶來的“陣痛”不適應的表現,同時也低估了中國經濟的韌性,低估了中國從過去規模擴張到創新驅動發展模式轉變的決心。當前,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對中國經濟面臨的內部外部環境有足夠清醒的認識,對未來發展有足夠的信心,堅定不移推進結構性改革。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依賴規模擴張。在微觀經濟主體上,企業部門、居民部門2009年以來輪番舉債,導致中國經濟宏觀槓桿率不斷攀升。大量的貸款流向了房地產和融資平臺等高風險領域,導致地產價格泡沫越吹越大,極大地抑制了社會消費,提升了實體經濟和創新的成本。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這一論斷,表明我們對中國經濟增速的長期放緩趨勢有了足夠清醒的認識,同時意味著我們對經濟增速的放緩和短期經濟數據的波動有了更大的容忍度。

首先,中國經濟有很強的韌性。從5月份的數據看,工業企業的盈利增速仍然保持較高水平,雖然仍處於低位,但製造業投資增速有了顯著回升,民間投資增速也有了提高。新經濟仍保持較快增長,高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速明顯快於工業整體。總的來看,國民經濟繼續保持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發展態勢,新舊動能轉換正在加快。一些觀點對部分數據過度擔憂,忽略了中國經濟的全景,忽略了我們所擁有的巨大的緩衝空間。

其次,過去數年來,由於經濟過度舉債,影子銀行大肆擴張,中國金融業過慣了“好日子”。大量資金在金融系統內空轉,整個金融業脫實向虛、畸形繁榮。現在,這種“好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金融業要做好準備過“苦日子”。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金融去槓桿導致的融資環境趨緊,正在從金融市場逐漸傳導到實體經濟。在這個關鍵節點,就此放鬆貨幣政策,再度進行大規模放水,無疑會前功盡棄。實際上,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去槓桿的邊際力度也正在逐步趨緩,央行正在運用定向降準、MLF等量價工具進行調節,使貨幣政策更趨穩健中性。

第三,當前出現的一些資產價格波動,尤其是股票市場的短期波動,有著複雜的原因。這些原因,既包括金融系統去槓桿的內在因素,也包括外部貿易摩擦擔憂情緒加重的因素;既有證券市場本身在定價、發行層面體制不完善的因素,也有在流動性層面面臨一些衝擊的因素。但應當認識到,去槓桿和結構性改革的過程,必然伴隨著陣痛。

中國經濟正在轉向創新發展的歷史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要面對經濟增速放緩,過剩產能漫長而痛苦的退出,以及反全球化下嚴峻的外部環境挑戰。但從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來看,我們曾經歷過更加困難的內部發展狀況和更加嚴峻的外部環境挑戰,只要堅持內部改革和對外開放,中國經濟未來將充滿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