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代——崇國變夏

傳說中的崇伯,到禹這裡,就慢慢變成夏後了。 上古部落時代,不同的氏族不同的部落,他們的族長和酋長都有專門的稱呼,比如英武的男子形象——昊,比如捧陶祭祀的形象——堯。比較普通的,比如帝、王、侯、伯。 帝的含義源自於焚燒木材祭祀的形象,說這個稱呼起源於4600多年前的東羌苗羌聯盟,似乎也不能確定。可以確定的是它最晚不會晚於商王國時代,因為商王國的中後期,商王就以帝作為稱號,而且甲骨文上也已經出現了。 王源自於代表酋長權威的禮器——鉞的形象,這種玉製的斧頭,配上權柄,就形成了王這個字的形象。 那麼伯又是什麼含義呢?為啥伯會成為酋長的專稱,而且風靡最廣呢? 伯的本意就是指伯父,比父親年長的同輩族人。在部落酋長的傳承中,長子繼承的情況是比較多的,而在部落內部,基本上都是親戚,同姓之間不是叔侄就是伯侄、爺孫關係,異性之間不是舅甥就是姑侄關係。在這種情況下,不妨推理一下,酋長的長子繼位了,同輩中大多是他的弟弟,小輩自然大部分都稱呼酋長為伯了。久而久之,親戚稱謂就轉化成了酋長的專稱。 所以,才會有崇伯禹、嬴伯益等稱呼。 那麼夏後的後,又怎麼理解呢?

上古時代——崇國變夏

後的甲骨文是一個人形的形象站在一個方形的物體旁邊,十一個人向供品器皿行禮的形象,和堯、帝的性質一樣,表示自身兼祭司身份的部落酋長,進而延伸到方國君主的稱號。 不僅僅是夏的君主使用後的稱呼,商王國的君主也曾使用後這一稱號,比如司母戊鼎。“司”就是“後”的反轉,甲骨文中倆字一個是人在口的左邊,一個是人在口的右邊,最初指的是同一個字,寫法不同而已。“司母戊鼎”實際上就是“後母戊鼎”,意思就是國君的母親戊的鼎。 為何禹這裡,崇伯的稱號,變成了夏後了呢? 禹的部落至少在4500年前左右就居住在了洛陽盆地一帶,他們以山為名,用崇山的崇來命名自己的部落。所謂崇山,就是今天所說的嵩山,這兩個字在商周是同一個字的不同寫法,到後世才分化開來。而他們的讀音,在上古清濁不分的古漢語中,也是一樣的。 夏字在現代的解釋有兩種,一個是與華組合形成華夏,代指漢人族群,另一個就是表示夏季這個季節。但在最初,夏並不表示季節,春秋之間的時段被稱作暑。

上古時代——崇國變夏

在金文中,夏是一個人的形象,上部是一個頁的繁體,表示人的臉部,中間的臼,表示人的雙臂,下部的夊,表示人的軀體和雙腿。這個字的形象與“昊”字非常相似。 不僅僅是字形,它們的讀音也是非常接近的。夏字的現代普通話讀音是xia,但在很多方言中讀作ha、ho,在上古漢語中也讀作ha和類似的音,這就和昊的讀音hao幾乎一樣了。兩者的發音部位發源口型唇形完全一樣,細微差別在於夏的音位最低,昊的音位其次而已。 這樣一看,情況就明瞭了,夏這音就是來源昊,是古崇國各個部落學習古東夷人對聯盟首領的稱號而來的。在上古,他們的意思也是完全一樣的,古東夷人口中的昊,就等於古東羌人口中的夏。 說到這裡,是不是又想起來“後”這個稱號?後也是專指方國聯盟的首領君主,含義和“夏”“昊”一樣。不僅僅如此,上古時,後的讀音也和夏、昊相似。 情況就更加明瞭了,在4500年前到3500年前之間,也就是龍山文化到商王國之前,昊、夏、後是一個詞、一個音、一個概念,就是專門指中原部落方國聯盟的首領,俺們這裡用HO暫時代替。

上古時代——崇國變夏

隨著時間的推進,到商王國時代,成熟的文字開始出現,最早表示HO的文字就是後。但是為了區別當世的君主後與傳說中偉大的祖先太后、少後,商人又用金文昊來專指太昊、少昊。 而到了商周之交,周人作為古崇國屬國的後裔,追思祖先的榮耀,把古崇國君主最榮耀的稱號衍生到整個古崇國系統下的各個部落方國,用來代指這些部落方國,並專門新造一個金文“夏”字來指代古崇國和他的藩屬部落、方國。 當然,文字的分化不僅僅只是因為含義的分化,還和讀音的細微文化有些關係。這個詞的讀音最早來源於古東夷人,他們發這個詞的音大約就是hao(h?)。而來自於河北的商人直接引進了這個外來詞,讀音也方言化,舌位偏高,發音成hou,就像各個地方說英語的發音都有當地特色一樣,就像南方各地說普通話的發音也有當地特色一樣。所以東羌人以在他們的母語基礎上學習古東夷人這個詞的發音,也發生了方言化,舌位偏低,讀成ha。 說了這麼多,簡單來說就是,夏、後、昊本來是同一個字,在商周時期逐漸分化。古崇國之所以變成了夏,是因為崇國的國君成為了中原聯盟的首領,稱號為後(夏),臣屬於崇國的藩屬部落、藩屬方國,自然也會把古崇國稱為後(夏)氏,也就是後(夏)的部落,聯盟首領的部落,久而久之,有崇氏就變成了有夏氏,古崇國也就可以叫做古夏國了。

上古時代——崇國變夏

在夏字出現的商周之際,周人已經有意識把與自己語言相似、風俗相似、居住地相近的各個方國稱作諸夏,同時也自認為是有夏氏的後裔,一個模糊的民族概念和民族實體的雛形正在形成。 我們能不能從4100年前古崇國成為中原各部霸主開始,就把古崇國人的族屬東羌族群,稱作夏人呢?這就要聯繫後面的歷史來看了。 商人源自於東北夷人,他們取代古崇國成為中原霸主之後,把關中西部、晉西南的東羌人,連同晉中北、陝北的戎羌一同稱作羌,而河洛地區和豫西的東羌人卻沒有被商人視作羌。 而之後的西周,不僅僅把來自於關中西部的東羌各部稱作諸夏,也把源自於東北夷人的商人後裔——宋國看作是諸夏之一。與此相反的是,東羌的一支後裔散落到洛河上游的伏牛山區,文化落後而被視作是西戎,成為河洛之戎。 所以東羌並不對等於諸夏,古夷人中可以有部落方國屬於諸夏,而東羌人中也有部落方國被看作是戎狄。 在歷史進入到西周之前,我們還得繼續把生活在關中、河洛、晉西南的這支血統、語言相近的群體稱作東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