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代——古苗人移民潮

9000多年前,古苗人已經培育了水稻,在洞庭湖西畔留下了彭頭山文化遺址,與古羌人的大地灣文化、中原古苗人的賈湖文化處在同一時代。隨後,彭頭山文化發展成為城背溪文化,到7000多年前古羌人的仰韶文化開始時,古苗人的文化依次發展成為大溪文化和屈家嶺文化,分別對應仰韶文化的前期與後期。到4800多年前,比廟底溝二期文化稍晚,比龍山文化稍早,江漢地區的古苗人進入到石家河文化時代。 這5000多年下來,兩湖古苗人的文化範圍,不斷的擴張,他們從最初的三峽到洞庭湖沿江一帶,持續往北擴展,逐漸填充整個江漢平原。到了4700多年前,東羌入侵中原苗羌族群的時代,石家河文化還逐漸擴散到南陽盆地,傳說中的蚩尤、共工氏的下王崗文化也被石家河文化同化。 而到了4100年前~4000年前之間,石家河文化逐漸衰落,龍山文化尤其是王灣類型龍山文化的因素,在南陽盆地、江漢平原普遍出現。這一現象與傳說記載中的禹徵三苗恰好吻合。

上古時代——古苗人移民潮

而一大部分古苗人遷離南陽盆地,在後世也有跡可尋。這些古苗人從南陽盆地往南方遷徙,他們主要的遷徙方向是鄂西、湘西的山區,在那裡,他們開闢山間的峽谷平原,將農業帶到山區,淹沒山區原先人口稀少的欲裂部落,形成群蠻。 在上古,苗、蠻是同一個詞,發音也幾乎一樣,都接近於孟。蠻在後世還將不斷被平原上的中原人同化,最終到宋明時期,剩餘的蠻人形成了苗瑤族群,遍佈鄂西、湘西、貴州、廣西等地。 在今天的苗人中,流傳著這樣一些史詩歌曲,比如,“夏人驅趕我們是上高嶺,沒有田地我們自己砍,沒有田地我們自己挖”。再比如《流離遷徙蘆笙》中唱到,“我們苗家的天完了,我們不願意給夏人當奴隸,那些夏鬼,搶光了我們苗家的財物,燒光了我們苗家的房屋,血跟溝流,血跟路流,我們苗家沒有住處,我們苗家沒有立足之地”,“別人有家,我們苗氏沒有家,我們像鐵鷂子和燕子去去遊蕩天涯”。“各個村寨扭成一路,大家朝著一個方向去”,“手拉著手我們去渡河,手拉著手我們翻山越嶺”。 還有一部分古苗人曾經臣服過古崇國,接受崇族人的殖民統治,但是最終無法忍受崇人,不願意放棄自己的語言、服裝等生活習慣和禮儀,選擇了遷離故土,進入山區。這一部分氏族部落,將他們的這段記憶編成史詩歌曲流傳下來。 “我們講苗話,夏人要咒,我們吹蘆笙,夏人要罵,我們穿麻布衣服,夏人也要亂叨,苗家穿裙子,夏人也要亂造,我們苗家伸不起腰,我們苗家抬不起啊!” 與之相對應的,是龍山文化王灣類型,也就是古崇國人的文化滲透到了南陽盆地的中北部,在淅川、南陽一帶留下了幾個村社遺址,而且不久後就隨著中原的王灣文化演變為二里頭文化。這也就意味著,古崇國人的一些氏族定居到了南陽盆地,建立了據點。而這一部分崇國人,試圖強迫古苗人改變他們的文化,但終於有引起了古苗人又一輪移民潮。

上古時代——古苗人移民潮

但是並非所有的古苗人都離開南陽盆地南遷,還有不少人留在了故土,他們以南陽盆地、江漢地區常見的一種灌木作為自己族群的名稱,這種灌木名稱叫做牡荊,又稱作楚。 人們常用楚來製作刑具,鞭打犯人,如同兒時調皮搗蛋後被父母用來教訓我們的小樹條一樣。所以才有苦楚、痛楚等詞,提到楚就意味著疼痛和苦難。 所以這些留下來的古苗人,就逐漸被成為楚苗,苗蠻同詞,所以楚苗就是楚蠻。這一名稱可能反應背後的歷史是,古崇國人殖民南陽盆地,把古苗人看作賤民奴隸,一言不合就用荊條(楚條)鞭打,逐漸使楚蠻(苗)成為南陽盆地古苗族群的代稱。 但這只是猜測,也有其他可能。比如楚生長旺盛,侵入農田,使得這些古苗人深受其苦,而且開墾新的農田也要披荊斬棘,重點砍伐這些楚,從而逐漸將楚作為族名。 不管是哪一種原因,總之,這些被中原部落征服而且留在南陽盆地的古苗人,最終有了新的稱呼——楚蠻(苗)。 從4000年前左右開始,楚蠻生活在南陽、江漢地區,他們的文化繼承於石家河文化,又被王灣文化-二里頭文化滲透,形成了後石家河文化。到了3600年前左右,楚蠻各部坐看中原大亂,迎來一支中原遷徙來的逃難部落,他們將組合成中原部落為貴族、楚蠻為平民的新方國,這就是楚國的起源。 那麼,3600年前左右的那場中原大亂,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