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代——古苗人移民潮

9000多年前,古苗人已经培育了水稻,在洞庭湖西畔留下了彭头山文化遗址,与古羌人的大地湾文化、中原古苗人的贾湖文化处在同一时代。随后,彭头山文化发展成为城背溪文化,到7000多年前古羌人的仰韶文化开始时,古苗人的文化依次发展成为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分别对应仰韶文化的前期与后期。到4800多年前,比庙底沟二期文化稍晚,比龙山文化稍早,江汉地区的古苗人进入到石家河文化时代。 这5000多年下来,两湖古苗人的文化范围,不断的扩张,他们从最初的三峡到洞庭湖沿江一带,持续往北扩展,逐渐填充整个江汉平原。到了4700多年前,东羌入侵中原苗羌族群的时代,石家河文化还逐渐扩散到南阳盆地,传说中的蚩尤、共工氏的下王岗文化也被石家河文化同化。 而到了4100年前~4000年前之间,石家河文化逐渐衰落,龙山文化尤其是王湾类型龙山文化的因素,在南阳盆地、江汉平原普遍出现。这一现象与传说记载中的禹征三苗恰好吻合。

上古时代——古苗人移民潮

而一大部分古苗人迁离南阳盆地,在后世也有迹可寻。这些古苗人从南阳盆地往南方迁徙,他们主要的迁徙方向是鄂西、湘西的山区,在那里,他们开辟山间的峡谷平原,将农业带到山区,淹没山区原先人口稀少的欲裂部落,形成群蛮。 在上古,苗、蛮是同一个词,发音也几乎一样,都接近于孟。蛮在后世还将不断被平原上的中原人同化,最终到宋明时期,剩余的蛮人形成了苗瑶族群,遍布鄂西、湘西、贵州、广西等地。 在今天的苗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些史诗歌曲,比如,“夏人驱赶我们是上高岭,没有田地我们自己砍,没有田地我们自己挖”。再比如《流离迁徙芦笙》中唱到,“我们苗家的天完了,我们不愿意给夏人当奴隶,那些夏鬼,抢光了我们苗家的财物,烧光了我们苗家的房屋,血跟沟流,血跟路流,我们苗家没有住处,我们苗家没有立足之地”,“别人有家,我们苗氏没有家,我们像铁鹞子和燕子去去游荡天涯”。“各个村寨扭成一路,大家朝着一个方向去”,“手拉着手我们去渡河,手拉着手我们翻山越岭”。 还有一部分古苗人曾经臣服过古崇国,接受崇族人的殖民统治,但是最终无法忍受崇人,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语言、服装等生活习惯和礼仪,选择了迁离故土,进入山区。这一部分氏族部落,将他们的这段记忆编成史诗歌曲流传下来。 “我们讲苗话,夏人要咒,我们吹芦笙,夏人要骂,我们穿麻布衣服,夏人也要乱叨,苗家穿裙子,夏人也要乱造,我们苗家伸不起腰,我们苗家抬不起啊!” 与之相对应的,是龙山文化王湾类型,也就是古崇国人的文化渗透到了南阳盆地的中北部,在淅川、南阳一带留下了几个村社遗址,而且不久后就随着中原的王湾文化演变为二里头文化。这也就意味着,古崇国人的一些氏族定居到了南阳盆地,建立了据点。而这一部分崇国人,试图强迫古苗人改变他们的文化,但终于有引起了古苗人又一轮移民潮。

上古时代——古苗人移民潮

但是并非所有的古苗人都离开南阳盆地南迁,还有不少人留在了故土,他们以南阳盆地、江汉地区常见的一种灌木作为自己族群的名称,这种灌木名称叫做牡荆,又称作楚。 人们常用楚来制作刑具,鞭打犯人,如同儿时调皮捣蛋后被父母用来教训我们的小树条一样。所以才有苦楚、痛楚等词,提到楚就意味着疼痛和苦难。 所以这些留下来的古苗人,就逐渐被成为楚苗,苗蛮同词,所以楚苗就是楚蛮。这一名称可能反应背后的历史是,古崇国人殖民南阳盆地,把古苗人看作贱民奴隶,一言不合就用荆条(楚条)鞭打,逐渐使楚蛮(苗)成为南阳盆地古苗族群的代称。 但这只是猜测,也有其他可能。比如楚生长旺盛,侵入农田,使得这些古苗人深受其苦,而且开垦新的农田也要披荆斩棘,重点砍伐这些楚,从而逐渐将楚作为族名。 不管是哪一种原因,总之,这些被中原部落征服而且留在南阳盆地的古苗人,最终有了新的称呼——楚蛮(苗)。 从4000年前左右开始,楚蛮生活在南阳、江汉地区,他们的文化继承于石家河文化,又被王湾文化-二里头文化渗透,形成了后石家河文化。到了3600年前左右,楚蛮各部坐看中原大乱,迎来一支中原迁徙来的逃难部落,他们将组合成中原部落为贵族、楚蛮为平民的新方国,这就是楚国的起源。 那么,3600年前左右的那场中原大乱,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