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代——崇国变夏

传说中的崇伯,到禹这里,就慢慢变成夏后了。 上古部落时代,不同的氏族不同的部落,他们的族长和酋长都有专门的称呼,比如英武的男子形象——昊,比如捧陶祭祀的形象——尧。比较普通的,比如帝、王、侯、伯。 帝的含义源自于焚烧木材祭祀的形象,说这个称呼起源于4600多年前的东羌苗羌联盟,似乎也不能确定。可以确定的是它最晚不会晚于商王国时代,因为商王国的中后期,商王就以帝作为称号,而且甲骨文上也已经出现了。 王源自于代表酋长权威的礼器——钺的形象,这种玉制的斧头,配上权柄,就形成了王这个字的形象。 那么伯又是什么含义呢?为啥伯会成为酋长的专称,而且风靡最广呢? 伯的本意就是指伯父,比父亲年长的同辈族人。在部落酋长的传承中,长子继承的情况是比较多的,而在部落内部,基本上都是亲戚,同姓之间不是叔侄就是伯侄、爷孙关系,异性之间不是舅甥就是姑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妨推理一下,酋长的长子继位了,同辈中大多是他的弟弟,小辈自然大部分都称呼酋长为伯了。久而久之,亲戚称谓就转化成了酋长的专称。 所以,才会有崇伯禹、嬴伯益等称呼。 那么夏后的后,又怎么理解呢?

上古时代——崇国变夏

后的甲骨文是一个人形的形象站在一个方形的物体旁边,十一个人向供品器皿行礼的形象,和尧、帝的性质一样,表示自身兼祭司身份的部落酋长,进而延伸到方国君主的称号。 不仅仅是夏的君主使用后的称呼,商王国的君主也曾使用后这一称号,比如司母戊鼎。“司”就是“后”的反转,甲骨文中俩字一个是人在口的左边,一个是人在口的右边,最初指的是同一个字,写法不同而已。“司母戊鼎”实际上就是“后母戊鼎”,意思就是国君的母亲戊的鼎。 为何禹这里,崇伯的称号,变成了夏后了呢? 禹的部落至少在4500年前左右就居住在了洛阳盆地一带,他们以山为名,用崇山的崇来命名自己的部落。所谓崇山,就是今天所说的嵩山,这两个字在商周是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到后世才分化开来。而他们的读音,在上古清浊不分的古汉语中,也是一样的。 夏字在现代的解释有两种,一个是与华组合形成华夏,代指汉人族群,另一个就是表示夏季这个季节。但在最初,夏并不表示季节,春秋之间的时段被称作暑。

上古时代——崇国变夏

在金文中,夏是一个人的形象,上部是一个页的繁体,表示人的脸部,中间的臼,表示人的双臂,下部的夊,表示人的躯体和双腿。这个字的形象与“昊”字非常相似。 不仅仅是字形,它们的读音也是非常接近的。夏字的现代普通话读音是xia,但在很多方言中读作ha、ho,在上古汉语中也读作ha和类似的音,这就和昊的读音hao几乎一样了。两者的发音部位发源口型唇形完全一样,细微差别在于夏的音位最低,昊的音位其次而已。 这样一看,情况就明了了,夏这音就是来源昊,是古崇国各个部落学习古东夷人对联盟首领的称号而来的。在上古,他们的意思也是完全一样的,古东夷人口中的昊,就等于古东羌人口中的夏。 说到这里,是不是又想起来“后”这个称号?后也是专指方国联盟的首领君主,含义和“夏”“昊”一样。不仅仅如此,上古时,后的读音也和夏、昊相似。 情况就更加明了了,在4500年前到3500年前之间,也就是龙山文化到商王国之前,昊、夏、后是一个词、一个音、一个概念,就是专门指中原部落方国联盟的首领,俺们这里用HO暂时代替。

上古时代——崇国变夏

随着时间的推进,到商王国时代,成熟的文字开始出现,最早表示HO的文字就是后。但是为了区别当世的君主后与传说中伟大的祖先太后、少后,商人又用金文昊来专指太昊、少昊。 而到了商周之交,周人作为古崇国属国的后裔,追思祖先的荣耀,把古崇国君主最荣耀的称号衍生到整个古崇国系统下的各个部落方国,用来代指这些部落方国,并专门新造一个金文“夏”字来指代古崇国和他的藩属部落、方国。 当然,文字的分化不仅仅只是因为含义的分化,还和读音的细微文化有些关系。这个词的读音最早来源于古东夷人,他们发这个词的音大约就是hao(h?)。而来自于河北的商人直接引进了这个外来词,读音也方言化,舌位偏高,发音成hou,就像各个地方说英语的发音都有当地特色一样,就像南方各地说普通话的发音也有当地特色一样。所以东羌人以在他们的母语基础上学习古东夷人这个词的发音,也发生了方言化,舌位偏低,读成ha。 说了这么多,简单来说就是,夏、后、昊本来是同一个字,在商周时期逐渐分化。古崇国之所以变成了夏,是因为崇国的国君成为了中原联盟的首领,称号为后(夏),臣属于崇国的藩属部落、藩属方国,自然也会把古崇国称为后(夏)氏,也就是后(夏)的部落,联盟首领的部落,久而久之,有崇氏就变成了有夏氏,古崇国也就可以叫做古夏国了。

上古时代——崇国变夏

在夏字出现的商周之际,周人已经有意识把与自己语言相似、风俗相似、居住地相近的各个方国称作诸夏,同时也自认为是有夏氏的后裔,一个模糊的民族概念和民族实体的雏形正在形成。 我们能不能从4100年前古崇国成为中原各部霸主开始,就把古崇国人的族属东羌族群,称作夏人呢?这就要联系后面的历史来看了。 商人源自于东北夷人,他们取代古崇国成为中原霸主之后,把关中西部、晋西南的东羌人,连同晋中北、陕北的戎羌一同称作羌,而河洛地区和豫西的东羌人却没有被商人视作羌。 而之后的西周,不仅仅把来自于关中西部的东羌各部称作诸夏,也把源自于东北夷人的商人后裔——宋国看作是诸夏之一。与此相反的是,东羌的一支后裔散落到洛河上游的伏牛山区,文化落后而被视作是西戎,成为河洛之戎。 所以东羌并不对等于诸夏,古夷人中可以有部落方国属于诸夏,而东羌人中也有部落方国被看作是戎狄。 在历史进入到西周之前,我们还得继续把生活在关中、河洛、晋西南的这支血统、语言相近的群体称作东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