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的大陸政策和海軍觀

導言:普魯士通過對丹麥、奧地利和法蘭西的三次王朝戰爭實現了統一,並於1871年成立德意志帝國。德國處於英國、法國、意大利、奧地利和俄國列強的中心位置,德意志的崛起動搖了維也納會議確定的歐洲均勢格局。因此,俾斯麥試試大陸政策,盡力維護德國的歐陸仲裁地位。


德國形成這種外交思想的幾個因素是:

第一:德國的地緣環境十分不利,四周列強環伺,歷代統治者皆不遺餘力地擺脫這種不利態勢。1864 年,俾斯麥對丹麥發動戰爭,吞併丹麥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控制了日德蘭半島南部從易北河口的布龍斯比特爾科克到基爾灣的霍爾特瑙戰略要地。但地緣劣勢仍無較大改善。

第二:法國的復仇心理帶來的威脅。俾斯麥深知普法戰爭已使法德由來已久的矛盾更趨激化,法國對外政策目標主要是削弱德國,並努力同其他國家結盟反對德國。

第三:德意志帝國的崛起,打破了原有的歐洲格局,這會促使歐洲列強聯手對付德國。因此只有與英、俄、奧、意等國建立密切關係,德國才能阻止法國與其中的任何一國構成反德同盟,尋求聯盟與安全是德國的當務之急。第四,德國剛剛獲得統一,立足未穩,國內外面臨的難題很多,難以在外交上大舉擴張。

俾斯麥的大陸政策和海軍觀

德意志統一之初的歐洲形勢

19世紀80年代德國開始對海外進行殖民擴張,俾斯麥的對外殖民政策有著複雜的動機,為國內蕭條的經濟尋找出路就是其中之一。如一家德國公司在南太平洋的業務陷入嚴重困境時,俾斯麥還曾施以援手。從1884年至1885年,德國已經在西南非洲、東非、多哥和喀麥隆、新幾內亞、俾斯麥群島和所羅門群島等地建立了殖民地。

俾斯麥的大陸政策和海軍觀

德國在海外的勢力

然而,從經濟上看,德國在殖民地方面的所得與付出是不相稱的。德國總進口中只有0.1%來自殖民地,出口總值中只有0.1%輸往殖民地。直到1905年,德國海外的投資中也只有2%投向殖民地,殖民地中的德國人也只有6,000人,其中大多數是文職僱員和軍人。雖然也有一些軍火商、釀酒商和布匹商略有盈餘,但與帝國用於殖民地的巨大開支不成比例。殖民地的建立和維護需耗費大量財力和精力,還容易滋生與其他帝國的矛盾,由此導致德國的處境惡化。因此俾斯麥在1881年宣稱:“只要我當一天宰相,德國就不會有殖民政策。”

故此,俾斯麥將德意志帝國外交堅定地放在了陸地大國的方向上,希望把精力集中於歐洲事務。他採取聯奧、拉俄、親英和反法的外交戰略,努力建立一個包含有多邊、雙邊國際條約的歐洲均勢體系以維護德國的大陸霸權地位。聯奧可阻止俄奧聯盟;拉俄可阻止法俄聯盟,避免德國腹背受敵;親英, 可利用英國與法國抗衡,並牽制俄國反法,以阻止法國在歐洲大陸坐大。其核心是德國和奧地利、意大利建立三國同盟。俾斯麥強調,對德國而言,必須與英國保持和平極為關鍵,殖民擴張以及擁有一支強大海軍則屬其次。在1889年,俾斯麥曾稱讚英國艦隊是“歐洲和平的最大保障”。德國對其他強國殖民擴張政策持贊同,甚至持慫恿態度,目的是將其外交重點從歐洲引開。

俾斯麥的大陸政策和海軍觀

俾斯麥體系

在軍事上與大陸政策相適應,俾斯麥主張優先發展陸軍。俾斯麥認為德國需要強大的陸軍,而不是海軍。德國的命運取決於陸地而不是海上。他認為,英國是世界海洋的霸主,如果德國優先發展海軍,必然會觸動英國的神經,英國將傾全力投入造艦競賽,而且即使是德國建設了一支龐大的艦隊,也難以突破英國的封鎖線,在戰爭中無法發揮其作用,還會逼英國與法國結盟。

所以在俾斯麥時期,德國海軍不可能在政治和軍事規劃中扮演決定性的角色。威廉二世的父親威廉一世曾提出要增強海軍力量的建議也被俾斯麥棄之一旁。

俾斯麥的大陸政策和海軍觀

19世紀70年代的德國海軍

因此,統一後的德國,東鄰強俄,西接法國,處四戰之地,俾斯麥強調,必須確保德國歐洲陸軍強國地位。帝國建立之初,俾斯麥政府就強化陸軍建設。1881年,俾斯麥要求擴大陸軍編制,國會批准增加陸軍平時編制25,615人,戰時編制92,406人。同時,陸軍經費增加到4,386萬馬克。短短數年內,陸軍增加兩倍,而海軍僅餬口度日。

在1874年至1883年間,德國海軍戰艦全部有效編制只是略有增加。直到1892年,幾乎還只有9萬噸排水量,約是法國水平的1/3,低於意大利或俄國。1872年德國海軍部制定出10年海軍擴建計劃,準備在此後10年前建設100艘艦船。結果這些艦船也未能按計劃全部建成。

即使在威廉二世繼位後很長一段時期,德國還是著眼於陸軍發展,海軍經費和艦船的規模極小。1887 年,德國海軍只有65艘艦船17.6萬噸排水量。1890年,德國海軍有72艘艦船19萬噸排水量。而且多屬二等巡洋艦,只有兩三千噸級,用作防禦本國海岸,不能遠洋航行。德國缺乏萬噸以上的戰艦。1890 年,德國的海軍經費為2,300萬美元,不及當年陸軍經費的1/5,只為當年英國海軍撥款的1/3和法國海軍撥款的1/2。在1895年德國海軍也只排在世界第5,而對外貿易排在世界第2。此時的德國海軍規模,比起英、法、俄等國均更弱,完全屬於近海防禦力量,需要依託海岸掩護才能保衛出海口和港口。

直到19世紀70年代,甚至80年代,德國海軍的傳統使命仍然是:

首先,確保德國沿海城市免受進攻,打破封鎖以確保航運暢通,防止敵軍登陸德國海岸;

其次,是保護德國海外貿易,進攻敵國貿易。在戰爭時海軍用以支援陸軍。德國海軍沒有明確的艦船建造規劃和海軍作戰戰略,缺乏公海航行和作戰能力,對其他列強的遠洋交通線不能構成威脅,對於德國的海外利益也不能有效的維護和支援。

俾斯麥的大陸政策和海軍觀

1884年在喀麥隆執行軍事任務的德國海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