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辛苦千年,中医早就坐在山顶等待?

中西医之争,是老生常谈,最新的导火索是中国相关部门制定新规,规定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在申请药品批准文号时,无需提供临床试验数据,《自然》杂志发表文章,对此表示担忧。

一、疗效标准是客观、唯一的

有人认为,中医不能用西医的标准去衡量。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当我们谈到医学的时候,是在谈什么?答案只有一个,疗效。那么,何为疗效?疗效的标准是什么?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传统医学,中医、藏医、苗医、印第安人的草药等等,但衡量疗效的标准,不是文化,不是种族,也不是不同的传统医学,疗效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疗效只能从人出发,人的感受、人的指标。

不同人种的确存在基因差异,这个差别大约在万分之一。不过,大量生物学家和生物人类学家把大样本的受访人群按照种族、语言或者国籍等各色各样的种群维度进行分类,结果却出人意料。他们发现,种群之内的基因多样性,比种群之间的多样性,要大得多得多。简单地说,就是如果美国人和中国人有基因差别的话,那么,东北人和四川人的基因差别会更大。不妨说得更直观一些,欧美人比亚洲人要高,可姚明与很多个头偏矮者的身高差别更大。

所以,即便存在基因差异,这个差异并没有达到影响对疾病与疗效的定义的程度,白人与黄种人,东北人与海南人,他们患上癌症、高血压、糖尿病,表现的性状与指标都是几乎一致的。中国人在看病的时候,用的也是WHO的推荐标准,而各种手术指征,也是西方标准。

所以,即便所谓的中医西医的体系是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是通向真理的两条道路,但评价其优劣的标准,也仍然只有一个,那就是疗效的标准,只能从人出发,是客观的、唯一的。

疗效的标准是人,那么,何为人?这个人是隔壁老张的丈母娘的表哥的同事,或者是小区张大爷的侄儿的老婆的舅舅吗?

到现在为止,人类对自身还所知甚少。比如,人感染乙肝病毒后,一部分人会变为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另一部分人,则可以依靠自身抵抗力自愈。那么,到底是药起到了作用,还是自身的作用。这就需要用统计方法去分析。这个方法就是,随机、对照、双盲、统计等科学实验方法。这是一种观察人,并从中总结出客观事实的方法。和中医、西医、藏医无关,与文化无关,是对人的总结。所以,只要人是一样的,那么,中医的疗效就必然需要接受这些方法的检验。

西医辛苦千年,中医早就坐在山顶等待?

二、科学无法解释中医吗?

什么是科学,撇开波普的可证伪概念,说得简单明了,科学就是负责解释世界的。不过,需要强调的是,科学只负责解释事实与现象,并不负责把不正确的理论合理化。不能说,科学不能把一个错误的理论解释得完美,就是科学还不能解释。在中西医的争论中,这个概念偷换,起到了很大的误导作用。

1859年﹐法国天文学家勒威耶发现水星近日点进动的观测值﹐比根据牛顿定律算得的理论值每世纪快38秒,后来,纽康测定这个值为每世纪43。这是一个现象。属于科学可以解释的范围。最初的科学假说是,可能是一个比水星更靠近太阳的水内行星吸引所致。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著名的广义相对论﹐成功地解释了这个问题。根据广义相对论算出的值与观测值十分接近﹐成为天文学对广义相对论的最有力的验证之一。科学解释现象,现象验证科学。

再来看假说与科学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地上世界由土、水、气、火,四大元素组成。这是他对世界观察后提出的一个假说。现在世界到底由什么构成,小学生都知道,是原子,再往下是质子、电子,再往下是夸克,再往下则是弦。那么,显然不能反过来说,科学至今没有解释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与原子论是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科学尚且解释不了亚里士多德的知识体系。

回到中医上来,中医的“风邪热毒”致病、经脉、阴阳五行,都不是现象,而是假说、理论,是中医提出的对疾病的一种解释。这个理论是错的,科学就永远解释不了。至于中药,“中药治好了病”当然不是理论,而是一种现象,属于科学可以解释的范围。

但是,正如前面所说,“中药治好了病”这个现象,要有疗效作为前提。先确定“中药治好了病”是不是事实,然后才能进入解释环节。隔壁老张的丈母娘的表哥的同事,吃了老中医一副中药,癌症就好了,这种传言中的疗效,科学自然也解释不了。若要科学解释中药,首先就得确定疗效,在这个方面,就回到第一个问题,疗效的标准是唯一的,需要用统计方法去获取结果。

而现在中国人面对的问题是,负责我们国家人民健康的部门说,中药不需要进行疗效的考核。做出这种决定的一部分依据是,中医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是一个宝库。

三、中医中药真的是一个宝库吗?

西医一直在进步,有着清楚脉络,人体解剖、显微镜、细菌的发现、抗生素、手术等等。以医疗水平为纵轴,时间为横轴,西医的医疗水平就是一条向上的线。

信奉中医的人,一般都会认为,古时的中医才好,现在的中医没传承好,失传了。事实上,中医的确是古人在指导今人,黄帝内经对今天的中医学生来说,不是古籍,而是由具体的理论指导作用。而且,中医历史中,也缺乏展示进步的标志性事件。今天的中医没人敢说自己超过张仲景、华佗等等古代名医。那么,根据这些逻辑,可以推导出:中医的水平一直没变,甚至因为没有传承好而下降了,中医的医疗水平就是一条稍微向下的线,即随着时间,水平不变,甚至反而降低了。

如果说当下西医和中医各有千秋,那么,在现在的时间点上,他们的水平是一样的,这就意味着这两条线相交了。于是,我们得到这样一张图。

西医辛苦千年,中医早就坐在山顶等待?

那么,从图中就能看到结果,a点,也即当下的西医水平,还不如b点,也即古时的中医水平。这就是说,2500年前的中医水平,2500年前的黄帝内经,已经超越了人类2500年文明的发展。现代医学辛辛苦苦的攀爬过一个个的山头,中医早就在最远处的顶峰等了2500多年了。但是,世界人口的平均寿命,并不支持这一点。直到现代医学出现,细菌被发现,抗生素出现,人类的寿命才大幅度提高。

行文至此,一个反证法就完美的完成了。

西医知识体系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上世纪80年代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与胃炎、胃溃疡的联系之后,三联疗法,即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抗厌氧菌三种药物连用,就可以根治HP感染。这种方法出现在80年代,在国内普及开,大概在2000年左右。也就是说1970年代,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也很难治疗胃炎、胃溃疡,但现在,一个本科生就知道三联疗法,以及后续的多个变种。

把任何一个具有高中文化的普通人,送到17世纪的欧洲,不用带任何设备,只需一个现代人的医学常识,他就比当时任何一个医生都具有更强的医术。他能拯救产妇的产褥热,他能极大的提高疫病中医护人员的安全,也能够极大的抑制疫病的传染,从而提升当时人类的平均寿命。

道理很简单,他知道细菌与病毒的概念。知道接生之前要洗手、各种器具、毛巾要消毒,他知道灭蚊,灭鼠,他知道寄生虫的概念,知道果蔬水洗。这些简单的措施,就能明显提升一个时代的健康水平。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就是知识的力量,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积累的医学进步的力量。这种进步显而易见,可以体现在任何一个普通人身上。

回到现代医学体系,现在的一个医学本科生就可以宣称自己超过100年前的西医顶级名医,甚至50年前的顶级名医。但在中医方面,你完全看不到任何类似的积累,现在有任何一个中医敢说自己超过了张仲景、甚至华佗与黄帝吗?没人敢。

其实,中医也有着自己的发展,或者更准确的说,变化。自黄帝内经以来,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建立起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体系;有温病学派,建立了中医感染性疾病的诊疗体系。但这些进步比起现代医学来,差得太远。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西方的现代医学,在中国人自己发明了显微镜之后,中医温病学说,会转向细菌学说;在积累更多解剖知识之后,会发展出现代的脏器学说。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结果。

但是西方早就把这段路走完了。为了保持文化上的独特性,为了在文化上不低头,中医发展出了“中医之脏器非实体脏器”,中国人体质不同于外国人,中医与西医是不同的知识体系等等谬论。

西医辛苦千年,中医早就坐在山顶等待?

上世纪初,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恽铁樵发表《群经见智录》,提出“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以对抗西医基于精确人体解剖学的诸多成就。从此,现代中医无不祭起恽氏脏腑虚拟化,“功能“化,去实体化的幌子,假装博大精深,随意忽悠了。但即便如此,仍然错误百出,在中医理论中,脾脏属土,是人的“后天之母”,动不得的,但现在脾脏摘除人照样活着。

这是用新的错误去解释旧的错误,这不是发展,而是用愚昧抵抗文明,是冷漠的漠视病人的健康与生命。有时候,我在想,如果张仲景活过来,他看见能验血,他高不高兴?如果华佗看见能做CT,他欣喜不?如果孙思邈有了抗生素,他用不用?我想,以他们的怜悯之心,他们都会高兴地跳起来!如果他们发现,有更好的药不用,而用所谓的中成药赚钱,有精确判断疗效的方法不用,而采取所谓的中药验方无需实验,漠视同胞的健康与生命,一定会悲愤交加。

人类发展这么多年,任何学科的宝库,不在古老的典籍中,而在各种学科的论文数据库中。物理是如此、生物是如此、化学是如此,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都是如此。为何偏偏中医中药的宝库仍然是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的古人所写的东西呢?在这里不妨提出一个判断标准,越是需要看经典的学科,就越是模糊的、僵化的、发展缓慢的。越不需要看经典的学科,就是越严谨的、精确的。物理不用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不用看牛顿;化学不用看拉瓦锡;西医学生也不用看巴斯德。这些学科是严谨的、精确的,发展迅速的。

中医中药不是宝库,或许有人认为仍有价值,那么,如何传承、发扬这些有价值的东西?

首先,如果中医中药作为一种医学传承,首先,就得承认,医学是为人服务的,不是为文化,为民族自豪感,那么,就必须承认疗效标准。以及科学的确定疗效。其次,普通人没有义务传承中医,传承、发扬中医,是医学家、科学家的事情,是靠科学的方法论,去做实验、写论文。屠呦呦从青蒿中发现青蒿素,是对中药的传承与发扬,但是,熬青蒿水喝,不是传承。

第三,科学不光解释,也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方法论。包含医学在内的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超越朴素的直觉或者代际的经验传承,发展出诸多方法,比如正交实验方法、统计检验等等,再比如,那怕是经过严格实验的西药,不同的人仍会有不同的反应,对此,现代医学发展出来的方法是,循证医疗,而不是回到朴素的直觉。所以,绕开科学方法的实践,不是正确的传承中医中药的方式。最根本的,正如前面说的那样,要老老实实的承认,中医的发展之路,前面一段,已经被西医走过了。现在,只有接着这条路走下去,另起炉灶,是不科学的、愚昧的。

西医辛苦千年,中医早就坐在山顶等待?

四、中医是对现实的妥协

如今我们这么激烈的争论中医,不是为了争论的愉悦,也不是为了卖弄智力的优越,而是基于即将到来的严峻、甚至残酷的现实,而理应承担的道义责任。这是一个现实而沉重的话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费用压力与中医兴起之间的关系。很多人会说,中医一点都不便宜,冬季进补的膏方几千上万。中医的确可以很贵,但是,中医也可以很便宜。

由于疗效没有确定的标准,药方也没有确定的标准。这就使得同一种病,几千的药和几十块的中药,没有任何标准可以判定其疗效到底如何,这就是中药为什么可以便宜的原因。一个富人,进行西医治疗,花钱如流水,一个穷人,在街边的中医诊所——如今也不同资质了——开出一个千年秘方,费用100。他们都觉得自己得到了治疗。这个不确定性,是穷人的希望,也是老龄化国家医保压力的减负之策。

实际上,这种思路,也存在于WHO的文件中。WHO有提倡各国发挥自己传统医学的政策,但这类政策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缺医少药,缺乏医疗经费的情况下,起到一个补充,或者更直白的说,安慰作用。

如果说当下中医与西医之辩中有情感因素的话,我想,或许,就是悲天悯人这四个字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