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邯鄲市博物館 八千年文化一朝賞(馬晨)

一座城,歷經3000多年歲月更迭,“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這座城叫邯鄲。據考證,“邯鄲”之名在秦代基本定型,一直沿用至今,這在中國地名史上實屬罕見。

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早期,邯鄲先民就已在磁山一帶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農業文明。在悠遠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邯鄲孕育形成了磁山文化、趙文化、曹魏建安文化、磁州窯文化等十大文化脈系。記者走進邯鄲市博物館,從一件件文物中領略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蘊和創新精神。

邯鄲市博物館坐落在河北省邯鄲市中華大街中段,與“趙武靈王叢臺”巍然相望。博物館佔地面積1.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展廳面積6000平方米,現有《磁山文化》《趙文化》《方圓世界——中國曆代錢幣》《邯鄲古代石刻藝術》《中國磁州窯瓷器》等五大基本陳列,其中《中國磁州窯瓷器》陳列曾獲2003年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磁山文化,農耕文明裡程碑

走進磁山文化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磁山人生產生活的場景,耕織、狩獵、採集果實,構成了磁山人原始的生產方式。記者注意到,磁山人居住的“房屋”獨具特色。磁山文化遺址地處黃土堆積較厚、雨量較少、氣溫較低的華北地區,在這樣的地理氣候環境下,磁山人“掘穴而處”,達到避風禦寒的目的。

“磁山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的重大發現,是以粟作農業和定居生活為特點的原始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表現出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奮鬥精神。”博物館副館長陳斌介紹。

1976年在武安磁山文化遺址開始的考古發掘,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5000多件和大量家禽家畜、胡桃等動植物標本,還發現了約14萬斤炭化的粟。粟(穀子)、家雞和胡桃(核桃)三大發現,改寫了我國乃至世界粟作農業、家雞馴養和核桃產地的歷史。邯鄲被證明是世界上粟最早的發源地,也是最早養殖家雞和種植核桃的地區。磁山文化堪稱中華民族走向文明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告別茹毛飲血的野蠻時代,開創種粟養畜新紀元。

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邯鄲市博物館 八千年文化一朝賞(馬晨)

磁山文化陶盂、陶支腳

從博物館陳列可以看出,以陶質平底盂、鳥頭形支腳為特點的生活用具,以石制斧、鏟、磨盤、磨棒為特點的農耕和脫粒工具,以長方形坑穴為特點的糧食窖穴,以陶、石器組合物為特點的祭祀或原始宗教遺蹟等,構成了磁山文化的豐富內涵。

有意思的是,8000年前的磁山先民就表現出對美的追求。出土遺物中部分陶器、燒土塊上的編織類紋飾和印痕間接展現了磁山文化的編織工藝技術。遺址中還出土了發笄(jī)、用於佩戴的蚌環、穿孔蚌飾等裝飾品。從這些人體裝束、器物造型和裝飾來看,磁山文化處於原始文化藝術的萌芽階段。

趙文化,開放進取的雄壯詩篇

趙文化濫觴於春秋,興盛於戰國,延續至兩漢,在歷史的長河中流淌至今,形成了獨特的風韻。

邯鄲曾是戰國時期趙文化的中心,是趙文化形成並走向成熟的地方。這裡產生了發達的冶鐵、制銅、製陶等手工業,形成了繁榮的城市商業貿易,孕育了荀子、公孫龍、慎到等學術大師,湧現出趙武靈王、廉頗、藺相如、趙奢等一批英雄人物。趙文化是華夏農耕文明與北方草原遊牧文化交匯、融合的結晶,是一種開放、包容、進取的文化。

說到趙文化,怎麼都繞不開馬。據《史記》載:“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造父禦敵有功,被周穆王封到趙城後,以邑為氏,這是趙姓由來,造父由此成為趙國的始祖。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為使趙國在政治上、軍事上迅速強大起來,推行“胡服騎射”的改革方案,很快使趙國躋身“戰國七雄”之列。

在趙文化展廳,最引人注目的是三匹青銅馬。它們形態各異,一匹作仰頭行走狀,一匹作低頭佇立狀,一匹作俯身覓食狀。為了全方位展示這組國家一級文物,博物館使用了旋轉展臺,便於觀察這三匹馬的每個細節。仔細端詳可以發現,這三匹馬的尾巴均打結,而且肌腱隆突、四肢發達、背部豐滿、臀部強健、馬頸有力,根據這些特徵,專家推斷它們是成年蒙古戰馬的造型,很有可能是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的產物。這三匹青銅馬造型生動,刻畫細膩,反映了戰國時期趙國青銅鑄造藝術的精湛和審美特點。

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邯鄲市博物館 八千年文化一朝賞(馬晨)

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邯鄲市博物館 八千年文化一朝賞(馬晨)

戰國時期趙國鑄造的三匹青銅馬

博物館另一件鎮館之寶是漢代“蜀西工”造金銀塗乘輿大爵酒樽。物以稀為貴,漢代是青銅器製造的末期,青銅器存世量少,製作如此精美的更是稀有。這件青銅器分乘盤和酒樽兩部分,通體鎏銀,紋飾鎏金。酒樽為直桶狀,通高28.27釐米,直徑35釐米,重9640克。腹部兩側透雕蟠龍鋪首銜環,酒樽壁部採用細線鏤刻手法,描繪出流雲、鳥獸、奔鹿、羽人、西王母、侍者、奇花異草等神仙境界的生動畫面。酒樽底部以熊飾作三足,裝飾與乘盤足相同,熊以肩乘盤,張口吐舌,面相猙獰。酒樽蓋隆起,上面三隻朱雀展翅欲飛,十分精美。

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邯鄲市博物館 八千年文化一朝賞(馬晨)

漢代“蜀西工”造金銀塗乘輿大爵酒樽

酒樽是漢代貴族專用的高級酒器。它一般置於宴飲場合中間,由主人用勺為賓客盛酒。目前這種酒樽全國僅有2件,另一件藏於故宮博物院。

磁州窯文化,工匠精神典範

磁州窯火,千年不熄。磁州窯是古代中國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自北朝綿延至今,已有1400多年曆史,期間從未斷燒,這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磁州窯研究是一項國際性課題,日本、英國、美國、加拿大、韓國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都有學者研究磁州窯。

據介紹,磁州地區的大青土並非燒製瓷器的上佳材料,這種土顆粒較粗,結構疏鬆,燒製出來的瓷器表面粗糙,呈灰色和灰褐色。正是在這種先天不足的情況下,磁州窯的工匠們揚長避短,開拓創新,在粗糙的胎體外表施加一層白色的化妝土,再施一層透明釉,在宋代燒成了磁州窯獨特的白釉瓷。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磁州窯創造出了“白地刻花”“鐵鏽花”“珍珠地”“白地褐彩”“白剔花”“黑釉剔花”“篦劃花”等60多種裝飾技法,並不斷改進配方,燒出了滿天星、玳瑁、兔毫、鷓鴣斑等巧奪天工的窯變釉瓷器。磁州窯最具特色的白地黑花裝飾藝術,集詩、書、畫於一體,引領了瓷器裝飾藝術的潮流。

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邯鄲市博物館 八千年文化一朝賞(馬晨)

元代白地黑花時苗留犢枕

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邯鄲市博物館 八千年文化一朝賞(馬晨)

宋代白釉“欲作高唐夢”豆形枕

邯鄲市博物館藏有一件宋代白地黑繪“欲作高堂夢”文字枕,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磁州窯詩文枕。瓷枕長26釐米,高19釐米,橢圓形,周壁圓弧,頂面兩端略翹,前低後高,平底。枕面白釉黑繪“欲作高堂(唐)夢,須憑妙枕欹”詞句。詩文出自戰國楚襄王遊高唐時夢見巫山神女的典故。

從普通的碗、盤等日用品到詩文枕、詩文瓶等高端文化產品,磁州窯瓷器以器型優美、裝飾手法多樣、色彩對比強烈、題材廣泛、技藝高超著稱,在藝術上表現了強烈的民族意識。今天,磁州窯文化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發展,煥發出新的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