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17個城市中,哪個城市的人最會做生意?有歷史依據嗎?

人們常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作為傳統儒家文化的發祥地,山東人以崇尚君子文化為根本。因此在很多人的眼裡,山東人並不擅長做生意。

其實,這種認識的大大錯誤的。任何一個地區的商業文化形成,都有著歷史淵源和傳承,並深刻影響到現代。所以,在談山東17城市哪個市最會做生意這個問題前,先讓我們來看看山東人有著怎樣的商業文化。

山東17個城市中,哪個城市的人最會做生意?有歷史依據嗎?

山東人有著怎樣的商業文化

1、山東人最早形成系統商業文化

溯源最早的、系統的商業文化,無疑離不開山東。據史書記載,山東自古“多魚、鹽、漆、絲、聲色”,山東地區盛產魚、鹽、漆、絲、美女。美女也列入了特產?這個有點無厘頭。也許,山東人自古就認識到了“顏值也是生產力”的道理吧。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特產,山東人早就有了“魚鹽之利”的意識。因此,西周初年在姜太公的引導下,山東人開始“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有了實踐,也就有了總結。山東人有了許多商業文化的心得,並傳承至今。

比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糧倉充實,人們會懂禮節;衣食豐足,人們會知榮辱。禮儀之邦的基礎是富有,貧窮只會讓人忘記禮儀廉恥。有了這個前提,山東人商業文化的核心也就產生了,主要內容是:

“君子富,好行其德”,君子擁有財富,喜歡去做仁德之事。“千金之子,不死於市”,家中富有千金的人,不會輕易違法接受刑罰而死於鬧市。所以“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山東17個城市中,哪個城市的人最會做生意?有歷史依據嗎?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2、齊魯兩地商業文化體系不同

也許有人會說,山東人中的“齊人”(特指膠東半島)確實擅長做生意。但是魯人就不行了,他們深受儒家文化“恥於利”的傳統,光會讀書做官,不會做生意。其實,這種說法又是大錯特錯了。對此,司馬遷在考察齊、魯兩地商業文化後,得出如下結論:

齊地盛產彩色絲稠、布帛、魚鹽,臨淄是東海與泰山之間的大城市。人們從容、寬厚,通達事理,有才智、善謀斷,鄉土觀念重,不願外出,不敢聚眾鬥毆,喜歡暗地裡傷人,“大國之風也,其中具五民”,這是大國風尚,士農工商賈五民俱全。

司馬遷考察後同時認為,鄒魯臨洙水和泗水,保存周公之風,人們喜好儒術,講禮儀,較拘束。人們較多經營桑麻產業,土地少人口多,人們非常節儉甚至吝嗇,不願違法,遇邪惡之事必遠離。“及其衰,好賈趨利,甚於周人”,等到時風衰敗,人們喜好經商追逐財富的勁頭,比周地的商人還厲害。

關於齊、魯兩商業文化的異同,還有兩個故事可以加深理解一下:

先秦時魯地有商人曹邴氏,憑冶鐵發家,聚財幾萬錢。仍然節儉甚至吝嗇,定下家規“俯有拾,仰有取”,低頭要拾點啥,抬頭要拿點啥,一舉一動“利”字當先。放租、放債、投資,什麼掙錢幹什麼。看到曹邴氏發家致富,鄒魯人多棄儒學而求財利。

山東17個城市中,哪個城市的人最會做生意?有歷史依據嗎?

齊魯兩地商業文化體系不同

齊地人多鄙視沒地位的奴僕,可商人刀間很重視兇惡狡猾的奴僕,收歸已用,讓他們追逐漁鹽之利,成群結隊,駕駛車馬結交官員。史載,刀間因為奴僕瘋狂逐利的幫助,致富數千萬錢。時人稱“寧爵毋刀”,與其求取官爵,不如去刀家為奴。

3、山東到底哪個城市的人最會做生意

有了上述的前提再來談“山東到底哪個城市的人最會做生意”就簡單多了——

魯中地區:濟南、淄博、萊蕪、泰安四城市中,淄博人最會做生意,這種傳統來源自千年和商業文化基因傳承,骨子裡帶著商業的精明和算計。

魯西南:菏澤、濟寧、臨沂、棗莊四城市中,棗莊人最會做生意,深受宋、衛商人文化的影響,同樣具有經商的天賦。

魯西北:德州、聊城、濱州、東營四城市中,聊城人最會做生意,深受運河碼頭文化的浸染,無論是臨清猴還是聊城慢牽牛,都擅長逐利經商。

膠東地區:青島、煙臺、威海、濰坊四

城市中,以煙威人最會做生意,作為齊國商業文化的代表,煙威合體,有天生的經商頭腦和意識。

山東17個城市中,哪個城市的人最會做生意?有歷史依據嗎?

齊魯大地,五嶽獨尊

在現代商品經濟社會里,山東人普遍具有較高的財商。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山東人經商通常一板一眼比較呆板,喜歡自上而下的推動經濟行為,因而顯得相對保守,創新和敢為人先的精神不足。

山東,作為經濟大省和人口大省,充滿了活力和潛力,只要克服當前的困難,努力進取,就一定會續寫經濟的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