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七夕的時候人們有什麼活動嗎?

大新榮耀


說在前面。在古代,七夕不是情人節!

七夕,在古代是不會當成情人節過的,因為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結局不好,沒有人嚮往自己的愛情會是一年只見一面的結局。至於當成情人節來過,我想大概是近年來和西方的情人節分庭抗禮吧。


七夕在古代叫做乞巧節,是女孩子乞求自己有一雙巧手,據說織女是掌管女紅的神,在農曆七月初一到初七這幾天,凡間的女子要敬巧娘娘(織女),迎巧娘娘,企圖得到織女的眷顧,使自己女紅之術得到提升。


在這幾天,女孩子們聚在一起,進行著一些神奇的聚會,而整個過程,是沒有男人什麼事的,也不像我們民間說的那樣,齊刷刷坐在葡萄架下聽牛郎織女竊竊私語。(人家一年才見一次面,能不能給點隱私)

那麼乞巧節,女孩子們聚在一起都幹什麼呢?

比穿針

大家聚在一起,相互切磋技藝,都是女紅的活計那麼就都離不開針線,大家就聚在一起比一比,在娛樂之餘相互學習。

拜侄女

一系列神秘的程序,拜巧娘娘,唱巧娘娘,迎巧娘娘,巧娘娘元神一到,可能會開個培訓會,交給大家一些技巧,大家跟著喊喊口號。

還有就是染染紅指甲,用露水洗臉,以針影占卜等,總之就是一些女孩子玩的。畢竟是女人的節日,玩的什麼稀奇古怪的,男的就別操心了吧。

至於現在,還是當個情人節過吧!以前的七夕是女人的節日,現在還是一樣。不同的是,以前女人們玩一些稀奇古怪的不要你管,現在的七夕,沒禮物?你就等著跪板子吧。


枯榮說


謝謝頭條家的史先生邀請。古代七夕的時候人們當然有活動了,因為這天是個節日,七夕節是中國傳統民間節日之一,活動的主角是女性,是女性非常開心的一天。

我國一些地區稱七夕是“女兒節”、“姑娘節”等,七夕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東南亞各國的七夕節,都源自中國牛郎與織女的美麗傳說,是七夕曾被作為“鵲橋會”的歷史記憶。

古代七夕節人們的活動主要是祈願,祈願活動可歸納為七個方面。

第一個願望活動是祈巧。心靈才能手巧,心靈手巧就意味著聰明,女孩子都希望自己最聰明,所以,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巧節。

穿針比巧

乞巧的節目很多,主要是針線活,就是女紅,包括染指甲、扎巧果、架設穿針織女臺、大戶人家或作精巧華美的“乞巧樓”等。

宋、元以後,又玩出一種新花樣,人們用水中針影的形狀來判拙巧,手巧的水中投影成雲物、花頭、鳥獸形狀;手拙的投影粗如槌或細如絲,形狀單調。看投影,巧婦或拙婦一目瞭然,有人一看投影自己就哭了,我咋這麼笨呢?今天看來,這種判法或有失公道。

第二個願望活動是祈婚配。過去人們認為織女星主掌婚配,所以,未婚男女七夕的願望是祈求早日找到另一半。

有人會說了,織女的婚姻都不幸福,牛郎織女天各一方,一年見一面,比外出農民工還苦,還能管好別人的事?咳,啥事別太較真了,願望是良好的就行了。

苗族至今還有七夕“跳月”之俗,男的吹笙敲鼓,女的手敲竹杯,翩翩起舞,俗稱“苗女弄杯”。七夕跳月,是祈望織女媒神促成自己的婚姻。

丟針比巧

南宋遺老周密的《癸辛雜識》記載,南丹州(今廣西慶遠)未婚男女在每年七月,都聚在州主的大廳裡,地上鋪大氈子,女的穿著青花大袖的服裝,用青絹蓋著頭臉,手執小青蓋;男子捧持髮髻,穿戴黑色衣帽。男女各分組而立,然後兩隊隊長,各以男女一人推倒在氈上,男女相抱,以口相呵,謂之聽氣,相適者就成為名正言順的一對,不適的則另擇人配之。

這樣,凡聽氣相適的二人必須成婚,不得反悔,否則論罪。這條記載反映出七夕曾為男女歡會的佳期。

第三個願望活動是祈生育。古人七夕節有傳統的祈子儀式,《風土記》載:七夕時無子者可向織女“乞子”。

唐朝王建《宮詞》雲:“七月七日長生殿,水柏銀盤弄化生。”《歲時紀麗》雲:“七夕,俗以蠟作嬰兒,浮水中以為戲,為婦人生子之祥,謂之化生。”這裡的“化生”,是一種模擬出生受洗的玩法,讓初生兒在水中感受生命的原力。

漢語中有“化生金盆”一詞,就是放置有蠟制嬰兒偶像的金盆。人們通過對產兒受洗的模擬,向生育女神織女乞子。

供摩睺羅

第四個願望活動是祈子平安。近代江南還有這樣的習俗,端午節時在小孩手脖上系花繩,謂之“健繩”。

到七夕前夜解去花繩,甩到屋頂上,讓喜鵲銜去造橋會,使牛郎、織女相會。“健繩”的原意是祈求織女庇佑兒童,所謂“送健繩”,意為象徵性地甩掉了兒童的疾病和災禍。

還有的地區是在初七日午間,家有幼小子女者,都在簷前拜神,拜完後燒個小梳子裝入盒子內,祈求其子女不生瘡疥。

第五個願望是祈富。祈富是個永恆的主題,與中國很多的節令相關聯。《荊楚歲時記》註文中說:“織女星則主瓜果”。

《史記·天宮書》張守節《正義》雲:“主果瓜絲帛珍寶”,織女的權力更大了。可以看出,織女是主管植物、生產和收穫的女神。

七夕時,人們盛陳“酒、脯、瓜果、菜於庭中”向織女乞巧,還有種“巧菜”、做“巧花”等習俗,意為向織女薦嘗、酬謝和祈求豐收。

拜星魁

第六個願望是祈壽,古人還認為織女主掌人壽命。晉代時,七夕乞願事項中就有“乞壽”一項。後來人們祈壽轉向南、北斗和壽星老人身上,大部分地區向織女祈壽的習俗漸漸消失了。

在浙江武義縣,過去每逢七夕,人家在夜間把雞、肉等放在露庭中禮拜北斗,禮斗祈壽和七夕祭織女祈壽,誰也不得罪。

第七個是祈遂私願。人們祭祀任何神靈都懷有功利心,有所祈求才有所祭拜。私願因人而異,內容更為寬泛,實現個人私願,也是個人的美好願望。

當然,祈願應分先後主次,也不是同時祈願幾個。《風土記》上這樣記載:“七月七日,其夜灑掃於庭,露施几筵,設果脯時果,散香粉,於河鼓織女乞富乞壽,無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頗有受其祚者。”

這段文字說明,乞富乞壽乞子,乞一個,只能祈一個;乞什麼裝在心裡,別說,跟誰都別說;三年,滿三年才能說!很多人通過祈願得到了賜福!

謝謝您的閱讀,祝福您萬事如意,心想事成!


趣話歷史那些事


有必要說一下,七夕情人節是現代人的發明創造,我國古代的情人節不是七夕,約定成俗的是元宵節。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歐陽修)這首詞講的就是情人節的故事。

我們是不是有打算把魔掌伸向元宵節,把元宵節重新搞成情人節,然後和2.14的情人節一起過?其實這兩個節日離得很近,有時候甚至重合。然後還有5.20,小情人們是不是該樂瘋了。

扯遠了,古代的七夕,叫乞巧節。乞巧節是幹啥的吶?是希望自己有一雙靈巧的雙手。靈巧的雙手幹啥呢?女紅啊。繡花、織布、縫衣服,做裁剪,諸位美女,要不要試試。

另外還有其它的活動:孃家接閨女,文人曬書,所以又稱為“女兒節”“曬書節”。

乞巧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西京雜記》記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是說七夕之夜,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藉助月光,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針孔者稱為“得巧”,即獲勝者。這其實是宮廷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我覺得這跟祖師崇拜有關。大約古代的女子把織女當作了女紅的祖師,在這個時候祭拜,通過一些活動,希望得到織女的賜福。現代人聯想到七夕的鵲橋,然後就把情人節牽出來了。

七夕還是曬書節。“遙憐弄針婦,空嫁曬書人”,這是清代詩人孫枝蔚《七夕憶內》的詩句。東漢崔寔《四民月令》雲:“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不蠹。”唐杜牧《西山草堂》:“曬書秋日晚,洗藥石泉香。”《宋會要》也有記載,宋朝儀制以七月七日為“曬書節”,當天三省六部以下,各由皇帝賜錢開筵舉宴,為曬書會。

  七夕曬書歷史上還有很多故事。東晉名士郝隆,後來辭官回鄉隱居。七夕這天,他見富裕人家暴曬綾羅綢緞炫富,他就仰躺在太陽下,露出腹部。人家問他幹什麼,他回答:“我曬書”。

不說了,回家曬書去。


鳳凰花兒開


在古代,七夕的確和牛郎織女的傳說關係密切,但它又有“女兒節”的稱謂。簡單來說,七夕就是一個女子大型祈福節日。那麼在七夕節都有什麼活動呢?

穿針取巧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喜蛛應巧

捉蜘蛛放入盒子內,第二天看看,如果結的的圓網,說明得巧了多,反之則認為得巧少。

投針驗巧

將針投到水中,看針在水底的影子,如果形成鞋、鳥獸之類的就乞巧成功,如果影子粗的像錘子、細的如髮絲就失敗了。

看來古時候人們的活動也是豐富多彩啊!

推薦一個非常好用的新媒體投票工具!共享投票,一個完全免費的投票創建平臺,在共享投票平臺您可以根據您的需要,創建跨平臺投票(PC端+手機端),或者是僅微信參與的投票。共享投票平臺的投票類型多種多樣,包括面向組織機構的公益投票、面向公司群體的大眾投票、面向內部人員開放的“指定用戶”投票、面向特定人群的“邀請碼”投票,還有具有獨特風格的“口令投票”。


共享投票


七夕節在古代稱為乞巧節,是古代女子祈求嫻熟針織手藝的節日。

人們會擺上瓜果美酒,祭祀牽牛織女星之後的活動,也是以比賽針織技藝為主,比如在月光下穿針引線等等,誰的技藝最嫻熟,就稱為“得巧”。

還有的地方會擺上紅棗,花生,桂圓,瓜子,祈求能早生貴子。

還有的讀書人會在這一天祭祀“魁星”,求能早日中功名。

......





雲飛832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的《鵲橋仙》描寫了牛郎織女在七月七日鵲橋相會的愛情故事。現代把七夕引申為情人節主要是受西方情人節的影響與商業營銷的運作,古人把七夕叫做乞巧節,是未出閣的姑娘專屬節日。

乞巧

作為男耕女織的社會生產映射的牛郎織女,未出閣的姑娘希望自己的女紅能夠像織女一樣能夠織出七彩雲霞,故向織女乞巧,承蒙織女傳授技法。據《東京夢華錄》記載:至初六日七日晩.貴家多結綵樓於庭.謂之『乞巧樓』.鋪陳磨喝樂.花瓜.酒炙.筆硯.針線.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謂之『乞巧』.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物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裡巻與妓館.往往列之門首.爭以侈靡相向。《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此謂,投針驗巧。

種生求子

作為漢族的生育信仰,節日前把植物的種子放在器皿中浸水,而後泡發得到植物的幼芽。在七夕用綵線束扎,作為得子的象徵。

為牛慶生

牛郎是披著牛皮而昇天得以見到織女,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在這一天孩童會採摘野花掛於牛角,為牛慶生。

拜魁鬥星君

魁星為北斗星的“璇璣杓”,即是北斗七星的第一至第四顆星,這四星為魁,其餘三星為杓。掌管著天下讀書人的文運。七月七日是魁鬥星君的聖誕,讀書人為了祈求高中,故而焚香祭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