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之旅」——舌尖上的「非遺」(之四)馬齒菜團

「非遗文化之旅」——舌尖上的“非遗”(之四)马齿菜团

「非遗文化之旅」——舌尖上的“非遗”(之四)马齿菜团

【編前話】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食文化代表的已不只是食物本身,而是一系列的製作工藝和社會活動,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財富,這裡面也有黃龍人的鄉愁。保護它的意義,就是保護人類文化多樣性和創造力,保護人類的精神家園。 近年來,白馬灘酸菜攪團、洋芋沫沫、白馬灘餛飩、李氏牛羊肉泡饃、榆皮餄餎、鏊饃攤制、張氏祖傳火碗等傳統美食製作技藝,分別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引起人們對黃龍傳統美食的關注。 民風淳樸厚道的黃龍縣是典型的移民縣,全縣人口 來自全國9個民族29個省份 , 那麼, 黃龍都有哪些美食躋身非遺名錄,他們分佈在哪些地方,傳承著怎樣的味道和精妙的製作過程?今天,黃龍縣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帶您走近黃龍民間傳統美食——馬齒菜團,探尋它值得被珍惜的味道。

「非遗文化之旅」——舌尖上的“非遗”(之四)马齿菜团

馬齒菜團的歷史淵源流長,具體最早是什麼時間,已無法追溯,其做法千姿百態,沾汁更是多種多樣,即使同種做法不同的人去做其口味也不一樣。馬齒筧菜團在本地還相傳著一個故事,在清朝初甘肅合水秀才上京趕考路過三岔,一路勞頓和水土不符鬧肚子,店家正好蒸馬齒筧菜團吃過之後病情好轉,秀才當年考中榜眼。之後榜眼曾登門拜謝並把馬齒筧菜團傳到京城。

「非遗文化之旅」——舌尖上的“非遗”(之四)马齿菜团「非遗文化之旅」——舌尖上的“非遗”(之四)马齿菜团

馬齒筧(馬芝菜)是田間地頭路邊隨處可見的一種野菜,它耐旱生命力很強,即使拔起久嗮也不會枯死,俗稱“長命菜”。其藥用價值有清熱解毒,止血通淋,實大便通小便等功效。馬齒筧菜分為兩種:紅杆馬齒筧和青杆馬齒筧;紅杆馬齒筧略有酸味,適合涼拌和做菜;青杆馬齒筧無酸味最適合做菜團。將青馬齒筧洗淨、晾乾、切成碎末待用;馬齒筧菜與麵粉的比例1:3馬齒筧碎末加鹽不加水與麵粉反覆揉搓與麵粉和在一起成麵糰;麵糰做成雞蛋狀上籠蒸25分鐘將蒸熟的菜團晾涼切成片沾汁食用。馬齒筧菜吃法很多,可涼拌、素炒、炒肉、做湯、做餅、做菜團,其中以做菜團最為常見,配上不同的沾汁口味千變萬化,是本地最為普通和常見的舌尖美食。

「非遗文化之旅」——舌尖上的“非遗”(之四)马齿菜团
「非遗文化之旅」——舌尖上的“非遗”(之四)马齿菜团

馬齒筧是一種野菜,生命力十分頑強,但由於農民群眾大量應用除草劑,導致頻臨滅絕。外地已有大棚種植,我處急需重點保護該物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