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怎麼在家門口掙錢?這部劇會給你答案!

最近央視播放了一個農村電視劇《歲歲年年柿柿紅》,描述了一個和很多70後、80後都經歷過的農村。

農民怎麼在家門口掙錢?這部劇會給你答案!

農民從集體勞動,到排隊交公糧,再到去城裡打工,農民的工作(勞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一碗麵都吃不上”到包產到戶後“想吃多少白麵就吃多少白麵”,許多人家庭狀況隨著改革開放而變化。

現如今農民擁有土地(承包權),但是在土地上又往往創造不了價值,農民被迫離開土地,離開家人孩子去城市打工,造成農村的空心化。

根據2014年國家統計局的數字,打工者只有16.7%的人有養老保險,只有26.2%人有工傷保險;打工者在城市生活,但是他們在城市買不起房子,一部分人支出了自己全部的積蓄、甚至借錢在老家的鎮上買了房子,或者在村裡蓋起了房子,但是,那是一個回不去的“家”。

家庭散了、農民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和生存的尊嚴,老無所養,幼無所愛,病無所醫。很多農民一輩子都在種地,除了種地其他的也不會;有些農民外出打工,一年只能見一次老婆孩子。

農民怎麼在家門口掙錢?這部劇會給你答案!

農民怎麼在家門口掙錢?

1、搞旅遊 2、搞特色種植 3、搞特色養殖

其實這些大概是所有農村人都會想到的掙錢途徑。自己家種什麼,就賣什麼,銷售也是主要靠親戚朋友幫忙賣,也有在高速路邊每天舉個牌子賣自家的農產品。

不過,很少有種植戶意識到,當地的農村產品存在質量問題,達不到市場標準,只能做小打小鬧。小科去年就在朋友圈買過一袋枸杞,夏天太熱,枸杞運回來之後放了幾天,裡面竟然有小肉蟲,賣家只好退款。

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都是技術和管理的問題。很多農產品產出之後,先清洗、泡保鮮劑,然後再分裝、套袋、裝箱,這樣才進得了超市。不像自己搞的,採摘之後,沒有任何處理措施,3到4天就壞了,更別提大量進超市了。

這些都需要增加成本,成本高,農民不願意這樣精細化管理,結果就賣不出去,賣不出去就更不願意精細化管理,這樣的惡性循環。

價格低和產品賣不出去其實都是區域產品過剩導致的生產者議價能力低。背後原因是大量同質化農產品的集中上市與貧困地區倉儲、物流、市場網絡的不完善造成的結構性矛盾,在很多貧困地區,缺乏能夠輻射全國的大型農產品交易市場。

農民怎麼在家門口掙錢?這部劇會給你答案!

在破解這個問題上,可以通過建立大型產業協會,鼓勵支持企業、合作社、大戶、農戶等經營主體聯合建立產業協會

,並實行企業化管理,積極爭取對產業協會實現生產標準化進行資金扶持。

完善冷儲手段、尋求精細化、專業化的生產方式,這些更應該是地方政府和龍頭企業的責任。另外,政府應該科學分析信息,對可能產生的風險做出預警,通過引入農業保險機制、延長產業鏈等方式,減少市場價格波動可能給脫貧攻堅帶來的掣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