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怎么在家门口挣钱?这部剧会给你答案!

最近央视播放了一个农村电视剧《岁岁年年柿柿红》,描述了一个和很多70后、80后都经历过的农村。

农民怎么在家门口挣钱?这部剧会给你答案!

农民从集体劳动,到排队交公粮,再到去城里打工,农民的工作(劳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碗面都吃不上”到包产到户后“想吃多少白面就吃多少白面”,许多人家庭状况随着改革开放而变化。

现如今农民拥有土地(承包权),但是在土地上又往往创造不了价值,农民被迫离开土地,离开家人孩子去城市打工,造成农村的空心化。

根据2014年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打工者只有16.7%的人有养老保险,只有26.2%人有工伤保险;打工者在城市生活,但是他们在城市买不起房子,一部分人支出了自己全部的积蓄、甚至借钱在老家的镇上买了房子,或者在村里盖起了房子,但是,那是一个回不去的“家”。

家庭散了、农民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和生存的尊严,老无所养,幼无所爱,病无所医。很多农民一辈子都在种地,除了种地其他的也不会;有些农民外出打工,一年只能见一次老婆孩子。

农民怎么在家门口挣钱?这部剧会给你答案!

农民怎么在家门口挣钱?

1、搞旅游 2、搞特色种植 3、搞特色养殖

其实这些大概是所有农村人都会想到的挣钱途径。自己家种什么,就卖什么,销售也是主要靠亲戚朋友帮忙卖,也有在高速路边每天举个牌子卖自家的农产品。

不过,很少有种植户意识到,当地的农村产品存在质量问题,达不到市场标准,只能做小打小闹。小科去年就在朋友圈买过一袋枸杞,夏天太热,枸杞运回来之后放了几天,里面竟然有小肉虫,卖家只好退款。

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技术和管理的问题。很多农产品产出之后,先清洗、泡保鲜剂,然后再分装、套袋、装箱,这样才进得了超市。不像自己搞的,采摘之后,没有任何处理措施,3到4天就坏了,更别提大量进超市了。

这些都需要增加成本,成本高,农民不愿意这样精细化管理,结果就卖不出去,卖不出去就更不愿意精细化管理,这样的恶性循环。

价格低和产品卖不出去其实都是区域产品过剩导致的生产者议价能力低。背后原因是大量同质化农产品的集中上市与贫困地区仓储、物流、市场网络的不完善造成的结构性矛盾,在很多贫困地区,缺乏能够辐射全国的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

农民怎么在家门口挣钱?这部剧会给你答案!

在破解这个问题上,可以通过建立大型产业协会,鼓励支持企业、合作社、大户、农户等经营主体联合建立产业协会

,并实行企业化管理,积极争取对产业协会实现生产标准化进行资金扶持。

完善冷储手段、寻求精细化、专业化的生产方式,这些更应该是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的责任。另外,政府应该科学分析信息,对可能产生的风险做出预警,通过引入农业保险机制、延长产业链等方式,减少市场价格波动可能给脱贫攻坚带来的掣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