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古建築中的「剳牽」是什麼意思?如何辨別學習?

腦洞人物史


剳牽是宋式建築用詞,比乳栿少一椽,為清代單步梁鼻祖

剳(dá)牽,是宋式建築大木作中的樑架用語,早期建築中,它多是非承重的一種連接件。

多數人容易把它和乳栿搞混,其實非常好辨認:,栿上面是雙椽(雙步),剳牽上面是單椽(單步),能看明白。

一般來說,“剳牽”有兩種用法,一種在樑架前,一種在樑架後。

在前的一種,就是位於內柱和簷柱之間,多架在乳栿上面,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元代之前的古建築,多數的前剳牽都是非承重構件,頂端下面才是斗拱的鋪作層,《營造法式》規定:“剳牽”前端斗拱如果為四至八鋪作,那它的用材就是兩材;如果是不出跳的低等級建築,則為一材。

在樑架後的那種情況,多數為後尾插入通長的山柱中,代替三架樑使用。

在山西,抬梁式古建築較多,隨著內柱的逐漸增高,簷下的外柱就顯得低了,就需要通過一個水平的連接件給聯繫起來,這是因古建築越來越高大、越來越寬敞的要求隨之而來的,後來就進一步演變為明清時期的單步梁。

(照片來自榆次莊子村 金代聖母廟)

希望能幫到你,有古建築問題可問我,喜歡就說說你的看法,一起聊

亦文亦物,行程數萬,撰文百萬,一分鐘簡單幹脆,解讀古建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