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爲什麼在《鹿鼎記》里把大漢奸吳六奇洗白成反清復明的義士?

亂室英雄不留名


吳六奇是漢奸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但是“大漢奸”嘛,他又是不夠格的,確切的說,吳六奇只是一個“小漢奸”。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在明末清初的大潮中,實在是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列傳門檻非常低的《清史稿》中都找不到吳六奇的列傳,他之所以出名,是因為與他頗有淵源的查繼佐後人(並非直系後代)查良鏞寫了一本《鹿鼎記》的緣故。

吳六奇本為明末亂世中一鄉紳,天下大亂義軍遍地,吳六奇率鄉民聚眾為兵,抵抗義軍,是一位“地主階級武裝首領”。後來吳六奇被朱由榔的永曆政權籠絡,官拜總兵。順治七年,吳六奇投降征討廣東的清平南王尚可喜,從此,吳六奇成了清兵征討南明軍民的馬前卒,可以他的頂子是靠漢族同胞的鮮血染紅的。

那麼金庸為了要洗白這麼一個劊子手呢?原因是吳六奇年輕落魄時曾經得到金庸祖上查繼佐的資助,查繼佐於康熙初年後來捲入《明史》案,又是吳六奇前後打點,再加上查繼佐主動跟官府坦白,舉報了編修明史的所有人員名單,從而能倖免於難(查繼佐倖免於難後偷偷將莊氏明史藏匿,後來他修改了明史中的大量不和諧內容,重新編簒改名曰《罪惟錄》,使這部珍貴史料倖存於世)。可以說吳六奇和金庸祖上查繼佐是“好基友”。

那麼金庸為吳六奇洗白也就不足為奇了,一是為了吹捧下祖上的好友;二嘛,自然是為了掩飾祖上查繼佐“出賣隊友”的事實真相了。


林屋公子



答:吳六奇在《清史稿》中並無單獨列傳,可見是一個歷史小人物。

其現在能為多人所知,應該是拜金庸《鹿鼎記》所賜。

在《鹿鼎記》中,吳六奇既是一位有勇有謀、雄才大略的將軍,也是一位知恩圖報、重情重義的海內奇傑,最重要的,他是一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天地會堂主,身為清官,暗中從事反清復明活動。

因此,吳六奇成了金庸作品文學畫廊中一個光彩照人、凜然如神的英雄人物,得到了讀者的激賞和敬仰。

1985年,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人民政府公佈湖寮圩吳六奇墓為文物保護單位時,就引起了廣大人民的高度關注。

但是,《鹿鼎記》中的吳六奇,只是金庸精心塑造的文學人物形象,真正的吳六奇是怎麼樣的一個人,還必須查找史學材料。

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一年所提出編纂的《貳臣傳》裡是有《吳六奇列傳》的,可見吳六奇其人和李永芳、孟仁芳、祖可法、耿仲明、馮銓、錢謙益、龔鼎孳等是同一類人,稱之為漢奸,是沒有問題的。

《吳六奇列傳》記:“吳六奇,廣東豐順人,明亡,附桂王朱由榔為總兵,以舟師踞南澳。本朝順治七年,平南王尚可喜等自南雄下韶州,六奇與碣石總兵蘇利迎降,六奇故貧時乞食他郡,習山川險夷,至是,請為大軍嚮導,招徠旁邑自效……”

看,吳六奇原本是桂王朱由榔(即南明永曆帝)手下的總兵,但在尚可喜南下時率兵降清。

那麼,金庸為什麼要在《鹿鼎記》裡把吳六奇洗白成反清復明的義士呢?

應該與王士禎《香祖筆記》之《吳順恪六奇別傳》,蔣士銓的戲曲《雪中人》,鈕琇的《觚賸》、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之《大力將軍》等記載有關。

這些野史材料中,都記載有金庸先祖查繼佐與吳六奇交往的傳奇故事。

以《聊齋志異》之《大力將軍》的記載為例,說吳六奇早年以討乞為生、落魄潦倒,查繼佐慧眼識英雄,慷慨資助。吳六奇後來功成名就,知恩圖報。

蒲松齡在文末由衷讚歎說:“施捨豐厚的東西給人卻不問人的姓名,查繼佐真像古代有俠義的大丈夫!而吳將軍的回報,以及他的慷慨豪爽,也是千古難得一見。這樣的胸襟,就不該在鄉間老死,所以這兩位賢人的相遇,也不是偶然的。”

王士禎《香祖筆記》之《吳順恪六奇別傳》還煞有介事地記錄了這樣一件事:康熙初年,查繼佐無端被牽扯進了“莊氏明史案”,差點喪命。正是吳六奇上下奔走、多方打點,才將查繼佐從鬼門關上拉了回來。

費之墀的《恭庵日記》也記,查繼佐是得益於吳六奇的活動,得以從“莊氏明史案”中脫身——“當時查伊璜看守鎮禁在營,無計可施,只得差人往廣中吳六奇處求救,的免於難。”

祖上既然有這樣一件俠義傳奇故事,吳六奇又如此投桃報李,金庸當然要好好發揮一番了。

但如果按《貳臣傳》裡《吳六奇列傳》的史實寫,吳六奇乃是一個不忠不義、人面獸心的奸邪之徒,則在雪中贈衣助款的查繼佐,就成了為虎作倀的無聊文士。

所以,必須洗白吳六奇,金庸才能達到側面讚頌祖上查繼佐的目的。

補一筆,為了美化吳六奇,金庸在書中設計了這樣一個情節:吳六奇泛舟大江,面臨大風大雨,放聲高唱《沉江》。其實,《沉江》是清初作家孔尚任《桃花扇》裡面的一個摺子,這《桃花扇》是康熙三十八年才完成創作的,金庸先生提前安排吳六奇來唱孔尚任尚未寫出的東西,可見金庸寫東西比較隨意、缺乏考究。

金庸的缺乏考究同樣體現在查繼佐與吳六奇相交事件上。

吳六奇兒子吳啟豐寫的《東山七秩乞言啟》有“從遊皆道皆別說,販乞而為朋”之語,即吳六奇早年的確有行乞過。

《貳臣傳》裡《吳六奇列傳》記吳六奇行乞事為:“六奇故貧時乞食他郡”。這裡“他郡”,不知是否包括有浙江。另《清代碑傳全集.吳六奇》又記:吳六奇“貧時乞食粵東諸郡,悉山川形勢。”即這些郡,其實是“粵東”境內的。

所以,吳六奇是否曾得查繼佐捐助,是存疑的。

事實上,查繼佐死後,他的門生沈起和查家子孫為他寫有年譜,名為《查東山先生年譜》。

《查東山先生年譜》明確否認查繼佐義助吳六奇事:“葛如,方布衣野走,世傳餘有一飯之恩,懷之而思報。其實無是也。是則公在時已傳其事,故公為之辨。”

注意,吳六奇號“葛如”,意為效法諸葛孔明。

對於流傳於民間的雪中邂逅、飲酒贈袍傳說,《查東山先生年譜》的評論是:“痴人說夢,添足而已。”

那麼,傳說的源頭是從何而來的呢?

《查東山先生年譜》又記,崇禎三年(1630年),查繼佐“與十二翁就試武林,遇乞兒陸晉、於畏五等,陸晉山西人……抗聲高歌,目空左右,群丐唯唯聽命,先生異之…遂邀歸寓,為之節沐,為之衣冠,同社諸子皆親如昆弟。”

原來,查繼佐於崇禎三年與好友十二翁同去武林(杭州)試第,偶遇了陸晉和於畏五兩個乞丐頭目,驚奇於陸晉“抗聲高歌,目空左右”的作派,將之延請回家,待如兄弟。

估計,蒲松齡和紐琇等人就是把陸晉和吳六奇混為一談了,畢竟,陸晉在江浙方言發音裡和六奇是相似的。

查繼佐的鄉人吳騫在《拜經樓詩話》稱:“查東山先生遇吳順恪(吳六奇字順恪)之事……有似之傳聞之過者。”

查繼佐的門人劉振麟和周壤即標小注,雲:陸晉是也。

《查東山先生年譜》記查繼佐和吳六奇的相識,是在順治十五年,該年,查繼佐已經五十八歲了。

該條記載為:“入潮(州),先生族弟令東莞,就之。潮鎮吳葛如隨役迎先生於軍。吳與督府李皆非舊識,而傾倒一如故交。”

看,查繼佐與吳六奇以及“督府李”(指李鳳棲)都不是舊識,只是“傾倒一如故交”。

那麼,查繼佐在“莊氏明史案”中能夠脫罪,是否“傾倒一如故交”的吳六奇的功勞呢?

答案是否定的。

《查東山先生年譜》記:順治十八年,莊史案將發時,查繼佐從學生陸子麗口中得知南潯莊廷鑨作《明史紀略》未經自己同意,私下將自己的名字刻印其上,“殊駭”之下,“因投牒督學”,首起告發,最終“生三家三百餘口”。


覃仕勇說史


《鹿鼎記》中的吳六奇的原型是歷史人物吳六奇。

吳六奇(1607—1665),字鑑伯,號葛如,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人。

早年因為聚集鄉勇,稱雄鄉里,為南明朝廷識拔,被永曆帝封為總兵,順治七年(1650)率部降清,出任廣東提督,尚可喜下令進行廣州大屠殺時,吳六奇率領本部不折不扣地予以執行,後又積極配合清廷在潮汕等地區實行“禁海策“,不但做到“片帆不得下海”,還不滿足於黃梧建議的15裡禁海區,而是把沿海50裡內的潮汕百姓都或者驅趕或者殺戮,潮汕百姓因此死難者不止數萬人。

因為大肆屠戮的“忠心耿耿”、“鐵面無私”,吳六奇一路升遷,授掛印總兵官左都督、太子少保、晉少傅兼太子太傅,死後贈少師兼太子太師,並賜諡順恪。

所謂順恪就是又識時務又盡忠職守,可以翻譯成小乖乖。

(吳六奇官服畫像)

(《鹿鼎記》影視中的吳六奇劇照)

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吳六奇有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可能性,金庸關於他這方面的描寫純屬虛構。

金庸為什麼這樣寫,和吳六奇與浙江海寧望族查家關係的淵源有關。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的《大力將軍》篇、王士禎的《吳順恪六奇別傳》、蔣士銓《忠雅堂文集》中的《雪中人》篇、鈕琇的《觚剩》中的《雪遘》篇都寫了吳六奇巧遇查繼佐併成為至交的故事。

故事細節有所不同,但大致是落魄的吳六奇得到查繼佐的勉勵和資助,後來飛黃騰達的吳六奇報恩,幫助查伊璜逃過文字獄劫難。

故事很跌宕起伏,也很有意趣,金庸的鋪陳也以此作為基礎。

但是《查繼佐年譜》裡,查繼佐自己否認有此事:

葛如,方布衣野走,世傳餘有一飯之恩,懷之而思報。其實無是也。

《明史案》沒有牽連到查繼佐,主要原因是查繼佐就是舉報人。且看這一段記載:

順治十八年,莊史案將發時,陸子麗京告先生曰:”南潯有莊鑨者作《明史紀略》,參閱姓氏首列東山(按即查繼佐),次範子文白(驤),次及某,共十八人。作序者李霜回也。”先生殊駭,所謂大警者定以此矣。擬牒當事,從刀筆家稱此書不工。先生曰:“吾三人不工,此書是仇莊,非善。”因投牒督學,手著四六體,中一聯:“倘或犯於所忌,間有非所宜言。”併入範、陸名於牒,範、陸不知也。率此一聯,生三家三百餘口。

這段文字出自查繼佐門人沈起所撰《查東山先生年譜》中,既詳盡也並無為老師諱,應該是比較真實的。

金庸是我最尊敬的老作家之一,但不得不說,他為吳六奇洗白、為查繼佐洗白,絲毫沒有根據。

再看《清史稿》列傳二百八十四 《孝義一》中的一段記載:

許季覺,浙江海寧人。少尚俠,既折節讀書。居親喪,水漿不入口者七日,杖而後起。含殮、殯葬、虞祔、卒哭、祥禫皆用古禮。葬,躬負土,廬於側,朝夕哭不輟。季覺故與同縣查氏交密,查氏貴,營葬侵許氏墓地。季覺曰:“吾不能以友賣親。”訟連年不決,親朋居間,季覺終不讓。查氏誣季覺通海,逮獄,有為辨者,獄稍解,避地山陰。查氏復誣以他事,再逮獄。季覺度不免,獄中碎瓷盎吞之,死。

這位海寧查氏不知道具體是查氏家族中的誰,但是在新朝得到富貴之後,圖謀侵奪朋友家族的墓地,打官司沒有結果就兩次誣陷朋友,最終將朋友害死。

惡霸加陰險小人的嘴臉如畫,除了武功不如南霸天鳳天南,其他基本上都趕上了。

(金庸先生年輕時期照片)

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對自己的血脈根源有尊重和溫情,是好事,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歷史的真相究竟是如何就該是如何,除了因為客觀條件限制無法窮盡真實,任何粉飾、扭曲、顛倒黑白、避重就輕,其實都是褻瀆。

談古論金,掰開揉碎歷史的人性和技術流呈現給您


談古論金


因為金庸是正兒八經的滿人啊,心繫大清。

很多人對我的觀點表示不服,還有人居然敢質問我看沒看過金庸,來來來,哥哥今天就給你們補充一點。

首先金先生是不是滿人?我說的不嚴謹,應該說是旗人。

金先生本名查良庸,祖上查繼佐,是他親口承認的。查繼佐何許人?鹿鼎記裡面有涉及明史案,歷史上莊家正是被這位查先生背後捅了一刀,這不噁心,噁心的是查先生捅完莊家,沾著明史上百條性命的血,編了本《罪惟錄》,這本書也是明朝史書,查家藏在牆裡一直熬到辛亥,大清朝完了,才拿出來,鼓吹自己祖上也是心懷大明的。

而在《鹿鼎記》裡面,查先生成了正面人物受害者,一切黑鍋推到了吳之榮身上。查繼佐反倒搖身一變成了反清義士。呵呵。

金先生筆下,滿清皇帝都是好的,壞的是大臣,明朝的就相反了。

鹿鼎記裡的皇太極,那叫一個英明神武,借他的嘴巴直接把一群無恥的漢奸洗白成民族英雄:

“你們漢人罵你們是漢奸,日後你們好好為朕辦事,也就是為天下百姓辦事,總得狠狠的掙一口氣,讓千千萬萬百姓瞧瞧,到底是你們這些人為漢人做了好事呢,還是崇禎手下那些只知升官發財、搜刮百姓的真漢奸做了好事。”

到了《鹿鼎記》,順治和康熙更是愛民如子英明神武的“鳥生魚湯”。

說到這,金庸書裡的漢人官員幾乎沒有正面形象,射鵰的段天德、笑傲江湖裡的軍官,等,有沒有好官?有,袁崇煥嘛,被昏悖的崇禎砍了,一群手下也直接不幹了,寧願出來闖江湖也不給皇帝賣命了。再看異族的,完顏阿骨打,豪邁。拖雷,講義氣。忽必烈,厲害。而漢族的正面形象的,尤其在鹿鼎記裡,無一不是漢奸。施琅,吳六奇。堂堂天地會在金先生筆下就是一群跳樑小醜。號稱中原第一大幫的丐幫,最後居然要一個姓耶律的來當幫主。他們忘記方面喬幫主的深仇大恨了?宋蒙襄陽大戰十幾年,居然是靠著郭靖帶著一群江湖人守下來的。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倚天屠龍記》裡更是個奸詐小人。

把金先生小說按照時間軸排列下來,可以得出結論:漢人一代不如一代。

其實這些都不算事。小說嘛,只要臉皮厚,隨便寫。大抵是金先生覺得時機到了,準備洗白一下自己歷史學家的身份,出了本史上最扯淡的史論:《袁崇煥評傳》。

在這本書裡,金先生認為明代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專制最殘暴的時期。我簡直要吐了。明代殘暴比得上多次搞屠城的野豬皮?明代專制比的上寫首詩就殺人全家的野豬皮?明代黑暗比的上奴隸制合法的野豬皮?

“整體說來,清朝比明朝好得多。從清太祖算起的清朝十二個君主,他們的總平均分 數和明朝十六個皇帝相比,我以為在數學上簡直不能比,因為前者的是相當高的正數,後者是相當高的負數。對於滿洲人入主中國一事,近代的評價與前人也頗有改變。”

這是漢人說的話?漢人說這話不怕祖墳炸?汪精衛對醇親王不殺之恩感恩戴德,也不敢腆著臉說滿清板載啊。

在本書裡,金先生秉承了小說家一貫瞎扯的本能,把野豬皮努爾哈赤說成四百年不遇之世界級軍事天才。雅克薩之戰,幾萬清兵對峙幾百名俄羅斯地痞一年多束手無策,被他說成打敗了俄羅斯帝國,乘著臺灣內訌收回臺灣被他說成間接打敗了荷蘭人,簡直就是歪曲歷史,胡編亂造。

另外,金先生早年在《明報》上也是常年發表文章鼓吹滿清入關,甚至不惜掀起論戰的。這裡就不贅述了。

請大家多看書再來和我吵。謝謝。

獨照金先生和施琅像的合影。滿足和幸福之情,溢於言表。


郝子曰


金庸先生寫的《鹿鼎記》,裡面有個鐵丐吳六奇,一身錚錚鐵骨,反清復明,但卻慘死死在朝廷鷹犬吳三桂矇蔽的武林高手手上。看了這段,忍不住大笑三聲:吳六奇切實很鐵——很鐵的鐵桿兒漢奸;吳六奇確實與天地會有關,因為天地會是鄭成功部下創建的,而吳六奇是靠打鄭成功起家的;吳六奇確實曾經受人查伊璜恩惠,但那個查伊璜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他不是文字獄的受害者,而是告密的小人,只不過惡有惡報,也被牽連進去陪了綁。

吳六奇原本家裡有點錢,學問也不錯,可是這傢伙不務正業,好喝酒,好賭錢,結果敗光了家業,淪落到乞討偷竊為生,直到流竄到浙江海寧,遇到了當地的土豪劣紳查伊璜(好聽一點的說法叫名門望族),查伊璜給了他點錢,打發他到軍隊去了。參軍後的吳六奇靠著鎮壓起義軍起家,後來成了南明永曆小朝廷的總兵。

作為一鎮總兵,按說已經基本上是武將的最高官銜了,可是尚可喜帶路,八旗兵一到,這個鐵丐一點也不鐵了,雙膝一軟就投降了。投降滿清以後的吳六奇掉過頭來打南明,先是當嚮導攻克了許多南明軍鎮,滅了南明之後,又開始跟鄭成功死磕,第一仗就被鄭成功打了個落花流水。

那是在投降滿清之後,吳六奇遇到了鄭成功,吳六奇本來是約好和他一起投降的另一個總兵蘇利一起圍攻鄭成功的,可是蘇利還有點良心,沒來。吳六奇根本就不是鄭成功的對手,被打得連丟揭陽、澄海、普寧三城。

鄭成功走了,吳六奇來精神了,馬上反撲,還聯合另一個大漢奸靖南王耿繼茂(耿精忠的兒子、繼任者)殺了鄭成功部下三千多人,還捉住並殺害了鄭成功部將蘇新、黃亮,包括他在揭陽戰鬥中射死的黃廷,可以說是雙手沾滿了反清義士的鮮血。

這個吳六奇雖然靠屠殺反清復明戰士和無辜百姓(史料記載:在潮汕等地區實行“禁海策“、“片帆不得下海”,大肆屠戮潮汕海民,死難者數萬人不止,因此得到順治皇帝的破格賞賜,授掛印總兵官左都督、太子少保、晉少傅兼太子太傅。),但是按照滿清卸磨殺驢的一貫做法,和緩和矛盾的手段,漢奸吳六奇進了乾隆指派編寫的《貳臣傳》。

這樣一個劊子手,居然因為跟查伊璜有交情,居然就變成了“反清義士”。還當上了“天地會洪順堂紅旗香主”,鄭成功泉下有知,一定會爬出來跟作家算賬的。

說起來很多人在小說的影響下,以為查伊璜一直是個很有良心的文人,雖然投降了滿清,但是人在曹營心在漢,寫了一些反清復明的文章,結果被捲入文字獄,最後“壯烈犧牲”。

但是事實很殘酷,那個叫查伊璜送了老命的文字獄,本來就是查伊璜舉報的。《明史紀事本末》記載:莊廷鑨寫了本明史,把查伊璜也列進了編校人員名單。查伊璜知道後,馬上向當地教育部門舉報,這才形成了清代三大文字獄之首的“明史案”,這個查伊璜比當知縣而負有糾察職責的吳之榮舉報的還早呢。但是按照“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的文字獄辦案方針,這個查伊璜既然出現在編校名單裡,自然也要抓起來殺掉。

這時候做了大官的漢奸吳六奇開始四下活動,終於救出了告密者查伊璜。查伊璜根本就沒被殺,更別提什麼壯烈了。

那麼查伊璜吳六奇在小說裡怎麼就成了反清義士了呢?這裡告訴大家一個常識就明白了:《鹿鼎記》作者筆名叫金庸,金庸的原名叫查良鏞,查良鏞是浙江省海寧人……


半壺老酒半支菸


金庸是筆名,他姓查浙江查氏,祖上曾經做過滿清政府的官。金庸本名查良鏞,屬於東林黨的後代洗白祖先?有什麼好奇怪的。再說了,人家寫的是小說。而且還屬於玄幻類的武俠小說,又不是史書。誰讓你們把小說當成歷史書來讀的?


愛看愛思考


錯了,金庸沒有說吳三桂反清復明,吳三桂要自立為王。不是復明。


西格瑪的化學


金庸寫的是武俠小說,並不是歷史演義。對於一部歷史著作來說,必須嚴謹地推敲書中每一個人物每一個細節,務求完全遵照史實;但是對於一部小說而言,其中的情節經常可能和歷史存在一些出入。小說是允許虛構的,有時某些寫法可能是為了適應情節的需要而定,這其實不必過於苛求。看歷史著作的人是為了研究歷史,書中自然不得有誤;但是看小說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娛樂,讀者只要能從中得到樂趣,又何必計較太多呢?


馨碧月


因為他先祖,查嗣庭,江西監考出題的時候。寫了個“維民所止”。維和止各加一兩筆就是雍正,雍正懷疑他有所指,兩字沒有頭,映射雍正砍頭,也指雍正得位不正。那就肯定被弄死了。記得好像金庸的先祖是這位查嗣庭得堂弟還是堂哥,這一支就得以保留。

所以,金庸涉及清朝的小說,無一不是反清復明。只要和清朝作對的,一般都是英雄好漢。這也算是為祖先報仇!


Seattleseahawk


為什麼最近這麼多抹黑金庸的,人家只是個寫小說的,況且吳六奇的故事早在其他地方就有記載,金庸只是在此基礎上改為詳細的小說情節,跟其他文獻記載的內容也沒有太大出入,況且文盲遍天下,連自己族譜都能燒掉的人好意思拿小說家說事。其實我知道根源在哪,政府為了控制百姓,始終在對百姓的思維上亂攪一通,讓百姓不能分辨是非,而且也不允許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的影響力在民間無限發展,這就是金庸被打壓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