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體弱多病、愛哭、易怒…… 原來問題全出在父母身上!

每個孩子對家的期望都是這樣的:家庭和睦、父母恩愛,爸爸媽媽也愛自己。然而現實卻未必真能如此,夫妻之間磕磕絆絆總是難免。

“小孩子懂什麼?他們有吃有喝,有玩具玩兒,還會注意這些?”

孩子體弱多病、愛哭、易怒…… 原來問題全出在父母身上!

如果你是這樣想的,那就真的小瞧孩子們了!生活在充滿爭吵和冷戰家庭氛圍中的孩子,他們其實是既感到害怕,卻又忍不住想要去幫助父母,並因為揹負了這一切而壓抑地成長,給人際交往和成年後親密關係的建立都帶來隱憂。

每一位媽媽都知道吵架會給孩子帶來心理陰影,於是大多秉承了這樣一種信念:為了孩子,我不和你吵!從此開始了忍氣吞聲過日子,從此家裡時常冷戰 。表面上家裡平靜了,但空氣卻是冰冷的。飯桌上不再有歡聲笑語,入睡前也不再有親親抱抱……

孩子體弱多病、愛哭、易怒…… 原來問題全出在父母身上!

媽媽在心裡憋著一股氣,無論是臉還是身體,常常都是緊繃著的。而這一切微妙的變化,都逃不過孩子敏銳的小眼睛,都會讓孩子感到發自內心的恐懼。因為孩子看到的是媽媽面對衝突時候的軟弱與無力。

當孩子面對這一個表情冰冷而僵硬的媽媽,ta會感到自責和不知所措,因為他們搞不清楚媽媽是在生爸爸的氣,還是在生自己的氣。這會讓他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因為我不好,所以媽媽生氣了?”

這會讓孩子產生一種“自我中心”的傾向——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因為我!於是,家中所有的“負能量”都被這個弱小的孩子所吸收,孩子開始易怒、愛哭、愛打人……甚至多病,都出現了各種問題。

孩子體弱多病、愛哭、易怒…… 原來問題全出在父母身上!

曾有一對夫妻,因為孩子夜哭、尿床的問題輾轉去過好幾個醫院,後來找到了我們。溝通後才知道,原來孩子的父母就是常常冷戰,是典型的“為了孩子,我們才勉強在一起” 的狀態。在這樣一個冰冷的家裡,孩子的恐懼和痛苦可想而知。

當我把孩子的這種心理呈現、解釋給這位媽媽之後,她從此開始在家中慢慢表達自己。無論是自己的需求,還是不滿,就算是和爸爸吵上幾句,也必據理力爭。同時,媽媽也開始試著跟孩子“劃清界限”——每次吵完架,都會抱抱孩子,告訴她:“這是爸爸媽媽之間的問題,和你無關。”

慢慢地,雖然這對夫妻間依舊矛盾不斷,但他們的孩子卻不再有那些夜哭、尿床的問題。而媽媽則說在她感覺這樣不憋屈自己之後,無論是自己還是孩子,都活得更舒坦了。

孩子體弱多病、愛哭、易怒…… 原來問題全出在父母身上!

孩子體弱多病、愛哭、易怒…… 原來問題全出在父母身上!

孩子在5歲左右就能夠清晰地感知到大人的消極情緒,儘管不明白髮生了什麼事,但是冷戰卻會讓孩子感覺不安。如果從小生活在一個很壓抑的環境之下,孩子必然就會比同年齡的孩子更加懂得察言觀色。因為ta必須小心翼翼,才能讓父母覺得自己聽話,換得片刻的“相安無事”。這樣的孩子雖然看起來很聽話,但其實內心世界是最孤獨的,在需要父母的包容與愛護的年紀早早的成熟,

失去這個年紀應有的快樂。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會活得十分糾結,總是本能地去遷就他人,甚至毫無條件地去原諒別人對自己的傷害。哪怕是對於已經打破原則和道德底線,不能原諒的事,也會通通選擇原諒。

孩子體弱多病、愛哭、易怒…… 原來問題全出在父母身上!

孩子體弱多病、愛哭、易怒…… 原來問題全出在父母身上!

國外曾有研究表明,父母積極地解決婚姻中的衝突,並不會給孩子帶來陰影,還會帶給孩子積極的影響。這並不是說爸爸媽媽在孩子面前完全不用控制情緒、口無遮攔,而是要有分寸的前提下合理地表達情緒:

1. 不要在孩子面前提及私密性的以及其他孩子不該知道的問題,比如夫妻雙方家庭、家庭財務安排等。

2. 不要試圖將孩子捲入爭吵或者鼓勵孩子“站隊”,在孩子面不要詆譭對方或者對外人品頭論足。

3. 和解要當著孩子的面——孩子更容易記住的是“結果”,如果一次小爭執最後留在孩子記憶中的是破涕為笑、和好如初,這次“小插曲”不但無傷大雅,還為孩子示範瞭如何去化解矛盾,緩和關係。

孩子體弱多病、愛哭、易怒…… 原來問題全出在父母身上!

雖說吵架的溝通方式的確不好,但繃緊神經,壓抑情緒,甚至是勉強維繫,同樣會傷害到孩子。很多時候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家庭關係中的磨合,來給孩子示範如何真誠、積極、靈活地解決衝突,引導孩子在情緒的控制和表達上收放自如、平和淡定。

父母是家庭的根基,夫妻關係才是家庭的第一關係。隱藏、壓抑真情實感,一味在孩子面前“相安無事”,實則給孩子情商和性格的養成埋下了隱患。唯有正視我們的情緒,合理地表達和抒發,得體地解決和化解,才能給孩子樹立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