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始皇帝說:「這事我爺爺的爺爺早就干過了」!

說到“焚書”,可能大家第一時間就會想到“千古一帝”秦始皇,但是說起第一次的“焚書運動”發起人,其實是秦始皇的“天祖父”秦孝公。

“焚書”?始皇帝說:“這事我爺爺的爺爺早就幹過了”!

秦孝公

公元前316年,秦國國君獻公病死,21歲的渠梁即位,就是秦孝公,可是秦孝公剛即位秦國當時基本處於半殘狀態,西邊有戎、狄經常搞點小動作,東邊中原各個大佬也來欺負欺負,秦孝公雄才偉略表示不能忍,直接在全國進行了一次“海選”,也稱作“求賢令”,大體意思就是不管什麼人只要能讓秦國變強,就有官做,就有地分。

這時候出現了一個年輕人,他第一次來找了秦孝公,對秦孝公說起了“帝道”,其實是一種道家學說,秦孝公一個沒注意睡了過去,然後這個年輕人第二次來找秦孝公,對秦孝公說起了“王道”,也就是一種儒家學說,秦孝公興趣不大,第三次這個年輕人和秦孝公說起了“霸道”,這是法家的學說,這次秦孝公挺來勁,約好了下次再好好談談。於是這個年輕人再一次的與秦孝公面談,說起了“強國之術”,秦孝公一聽,這真是瞌睡找到了枕頭,就給了年輕人“大夫”的官位,把他留在了秦國,打算重用他。

這個年輕人叫衛鞅,衛鞅接受了官職,但是衛鞅也提了一些要求,其中很關鍵一條簡單說就是要秦孝公要信任自己,秦孝公拍了胸脯,儘管折騰,我挺你。這樣歷史上的“最強雙排”出現了,衛鞅提出自己的想法,秦孝公堅定不移的執行,衛鞅要求自己的新法一旦推行,舉國唯法是從,秦孝公挺他,後來甚至自己的太子犯法,也受到了懲罰,秦孝公對衛鞅的信任,一直持續到秦孝公去世。

“焚書”?始皇帝說:“這事我爺爺的爺爺早就幹過了”!

歷史最佳二人組——秦孝公和商鞅

有了這樣的條件,衛鞅以“南門徙木”開始了自己的兩次變法,變法使秦國變得強大,人民變得富足甚至周天子都賜予秦孝公“霸主”稱號,衛鞅被封為列侯,號為商君,所以我們把衛鞅稱為商鞅,把這次變法稱為“商鞅變法”。

“焚書”?始皇帝說:“這事我爺爺的爺爺早就幹過了”!

商鞅

“商鞅變法”中有很多內容,包括頒佈法律、獎勵軍功、重農抑商等等,“焚書”也是其中的一條。商鞅主張焚燒掉《詩》、《書》等儒家的經典典籍,因為在當時商鞅的變法並非一帆風順,當時國內仍有一部分“保守派”,他們認為作為“智者”不必變法,只要按照舊的傳統,舊的制度去治理國家,就可以國泰民安,認為“法古無過,循禮無邪”,而這些儒家典籍中的“法先王”正好與保守派思想不謀而合,與商鞅主張的“禮法以事而定,制令各順其宜”理論不相容,如果這種想法流傳開來,不利於變法的開展,所以商鞅就讓秦孝公禁止儒家經典,甚至採取焚燒的非常手段,也就是“焚書”。

“焚書”?始皇帝說:“這事我爺爺的爺爺早就幹過了”!

商鞅變法

其實歸根結底說起來,秦孝公焚書與後來的秦始皇焚書目的大致相同,為了建立專制主義的政治體系,更好的強化皇權,也算是一種“愚民政策”。最後,關於“焚書”的是非功過我們不好討論,但是,消除當前階段不利於統治的思想,這大概是每個統治者都需要做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