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諸葛亮,怎麼樣北伐才能滅掉曹操?

富元製作


這個問題可以從戰略和戰術上來分析(YY一下,如果真穿越了,首先保重身體啊,沒本錢革命哪能成功?!)

從戰略上看,孔明同志的規劃沒什麼問題,早在《隆中對》就給劉備同志指出: “若跨有荊益,保其險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則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規劃是這麼做的,荊州和益州都得擁有,這是物質基礎,否則地盤不夠大,養不了那麼多軍隊啊,那什麼跟擁有北中國大片土地的曹操死磕呢?外交策略上得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自己的敵人是曹操,這個是必然要打的,其他的該安撫安撫,該打壓打壓,該和談和談,給自己創造一個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的窗口期。然後等待一個時機--“天下有變”,等這個機會出現了,馬上動手,荊州益州兩路進攻,這大業就靠譜了!

從戰略上講,完美,作為戰略家孔明同志是優秀的。

但到實際的戰術和執行層面上,我們就能看到問題一個一個出來了(這和現代企業管理挺像,完美的戰略規劃,死在了落地執行上)。

就著戰略我們一一來看執行情況~

首先,荊州益州按照計劃確實打下來了,但荊州又丟了,荊州的丟失存在不少內部和外部的原因,簡單鎮守的軍事主官關羽同志要承擔主要責任,當然就當時蜀漢的情況,鎮守荊州的主將關羽確實是最好的人選,對劉備同志來說很難能調一個比關羽更合適的了,關羽同志根正苗紅是兄弟,忠誠度不會出現任何問題,身經百戰武藝高強,領軍作戰作風勇猛,軍中威望相當高,而且智謀不弱,所以這個主將並不能說選錯了,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出在關羽的政治智慧的缺失,鎮守如此重要的領地,如果封疆大吏,除了武功卓著外,政治手腕不能拉下,但關羽同志這方面做得著實不好,外交上無法“和”孫權,以至於在關羽在於曹魏作戰之時,被孫權抓住機會奪取了荊州,使得孔明同志的戰略規劃產生物質基礎上的缺失。

荊州丟失之後,特別是關羽同志的犧牲,給領導劉備造成了極大的情感傷害,繼而對《隆中對》戰略規劃的另一個重要環節--“外結好孫權”產生了破壞: “親率益州之眾”,但不是“出於秦川” 而是出兵攻打江東了...由此產生的不良後果,幾乎無法彌補,75萬大軍潰敗,能打仗的將領傷亡慘重,不少是從荊州一起打出來優秀指戰員,這一戰使得蜀漢實力大損元氣大傷,最重要的還促使最高領導劉備的過早病逝,漢室中興的這面帶有神聖光環的旗幟倒下了。

到這個時候基本上留給孔明同志去實現當初戰略構想的基礎已經不紮實了,即便後續如何努力彌補,都已經無法達到最優解,戰略規劃也已經偏向常規,雖然後來曹魏也出現了自身內部的一些矛盾和動盪,但蜀漢已經無力把握這些機會。

扯了這麼多,回到問題本身,如果我是諸葛亮(事後諸葛亮啊呵呵),在戰略落地和戰術執行上是要做些重點關注: 通過一些方法和手段,把握好荊州與江東的外交關係,至少在對曹作戰時,不能出現大意失荊州的情況,荊州的鎮守領導班子需要補充一些能和關羽合得來的搭檔。保持好荊益兩州的基礎,進一步培養好團隊人才,在荊州出宛洛,益州打關中之前,把西涼先打下來,有馬超這張牌是有很大機會順利拿下的,有了西涼就可以補充騎兵,對抗北方軍隊是神算更大。


神機叨叨


一、加強與東吳聯盟,約定共同對抗曹魏,二、休生養息,公開場合暫不提北伐,不暴露戰略意圖,三、選賢任能,培養人才,加強戰備,訓練軍隊,四、鞏固南方,加強教化,五、訓練特種秘密部隊,刺殺曹魏有才能有作戰經驗的重要將領,散佈謠言,系曹魏政權所為,讓其人心惶惶,軍無戰心,破壞其水利設施,讓其糧食減產,六、待曹魏出現混亂,聯絡東吳,約定平分土地,一起出兵攻擊,如此,勝算大些。


醉酒難聞934守護正義


這很不好說啊,諸葛亮本人就是非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但是他也有自身的不足之處。

比如偉人毛澤東就評論諸葛亮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二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前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諸葛亮的戰略不妥,荊州離益州千里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讓蜀漢失去兵力上優勢。後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關羽之鎮守荊州、劉備之進攻東吳、諸葛亮之北伐中原。

“三分兵力”的歷史事實最終導致蜀漢元氣大傷,失去了統一中國的基礎!

所以我要是諸葛亮,要集中優勢兵力,抓住敵人弱點打擊敵人,同時要善於用謀,這一點要善於學習西漢大將韓信學習,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聲東擊西、虛虛實實調動敵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