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中有沒有可能真實存在的動物?

weibov5976


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司馬遷當年寫《史記》的時候,如此評價了《山海經》中出現的異獸。據傳,《山海經》所記載的是大禹、伯益的所見所聞。也就是說,書中所描述的動物,應該是上古時期存在過的。

不過,因為書中記載的一些異獸太過神奇,後人多認為它們都是杜撰出來的。那麼,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山海經》中有沒有可能真實存在的動物?

答案是:有!下面就來說說這些可能真實存在的動物。

1、騶虞(zōu yú)是不是雪豹?

《山海經》記載:騶虞如虎,五色具。一曰尾長於身。出孟山,亦出鳥鼠同穴山,日行千里。

騶虞是什麼?《說文》解釋“白虎黑文,尾長於身,食自死之肉,不食人。”《草木蟲魚疏》解釋“騶虞即白虎,文異,尾長身,不食生物,不履生草。”這種動物毛皮白色有黑紋,尾巴比身子長,不吃人,只吃死亡後動物的屍體。

現代人根據上述描述,已基本鎖定騶虞就是雪豹。

2、犀是不是犀牛?

《山海經》記載:琴鼓之山多白犀。

白犀是什麼?《爾雅》解釋“犀,似豕。”《南州異物志》解釋“犀如象大,色黑,頭似豪豬,食草木也。”《交州記》解釋“其毛如豕,蹄有三甲,頭如馬,有三角,鼻上角長,額上角短。”

這種動物的外形與牛、象相近,豬頭,大腹,小腳,有三個蹄子,長有兩個角,其中一角長在鼻子上。

現代人根據上述描述,已基本鎖定犀就是犀牛。

3、橐駝(tuó tuó)是不是駱駝?

《山海經》記載:獸多橐駝,善行流沙中,日三百里,負千斤。

橐駝是什麼?《後周書》解釋“其風欲至,惟老駝知之,即預鳴而聚立,埋其口於沙中。人以為候,即以氈擁其鼻口。”《鄴中記》解釋“如馬形,長一丈,高一丈,足如牛,尾長二尺,脊如馬鞍。”《異苑》解釋“其腹下出水。以金鐵及手承取,即便對過;瓠蘆盛之者則得。”

這種可預知風沙暴來臨,軀體高大,脊如馬鞍,耐渴,並且危急時可給人提供飲水的動物,不是駱駝又是什麼?

4、羆(pí)是不是人熊?

《山海經》記載:嶓冢之山,其獸多羆。

羆是什麼?《爾雅》解釋“羆如熊,黃白文。”《草木蟲魚疏》解釋“黃羆,大如熊,脂如熊白而稍粗理。”郭璞註解《山海經》時解釋“似熊而長頭高腳,猛憨多力,能拔樹木。關西呼為豭羆。”

現代人根據上述描述,已基本鎖定羆就是人熊。

5、九尾狐是不是火狐?

《山海經》有三處記載: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九尾狐是什麼?《說文》解釋“狐,妖什蘙,鬼所乘也。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閣後,死則首丘。”《白虎通》解釋“狐死首丘,不忘本也。德至鳥獸,則九尾狐見。九者,子孫繁息也;於尾者,後當盛也”。

九尾狐多被認為是《山海經》杜撰動物的典型代表。但是現代人研究發現,九尾狐就是火狐,又被稱為“小熊貓”,外形似狐,因為尾部有九節不同顏色的皮毛組成,因此也被稱為“九環狐”。

那麼,九尾狐是不是火狐呢?

6、狌狌(xīng xīng)是不是大猩猩?

《山海經》中有兩處記載: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其為獸,如豕而人面

狌狌是什麼?“狌”是古代“猩”的異體字,因此“狌狌”可以寫成“猩猩”。《孫卿子》解釋“猩猩能言笑,亦二足,無毛。君子啜其羹,食其肉。故人非以二足無毛,以知禮也。”《呂氏春秋》解釋“伊尹說肉之美者,猩猩之唇。”《蜀志》解釋“封溪縣有獸曰猩猩,體似豬,面似人,音作小兒啼聲。既能語,又知人姓名。”《南方草物狀》解釋“猩猩之獸,生在野中。交阯、武平、興古有之”。

那麼,狌狌是不是大猩猩呢?

7、耳鼠是不是飛鼠

《山海經》記載:丹燻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兔首麋耳,以其尾飛,名曰耳鼠。可御百毒。

耳鼠是什麼?《爾雅》解釋“鼯鼠,狀如小狐,似日旦乳,亦謂之蝙蝠,肉翅飛,飛生音如人呼。”《山海經圖》解釋“或以尾翔,或以髯陵,飛鼠鼓翰,倏然皆騰。固無常所,惟神所憑。”古人認為“百歲之鼠化為蝙蝠”,認為飛鼠是蝙蝠的一種。

現代人根據上述描述,已基本鎖定耳鼠就是飛鼠。

8、鹿蜀是不是斑馬?

《山海經》記載:杻陽之山有獸,狀如馬而白文,頭如虎而長尾,其音如謠,其名曰鹿蜀。

鹿蜀是什麼?《山海經圖贊》解釋“鹿蜀之獸,馬質虎文,驤首吟鳴,矯矯騰群。佩其皮毛,子孫如雲。”外形如同馬,渾身長滿如同老虎的花紋,叫聲和孩子一樣……好了,看到這裡你應該知道這是什麼了?

現代人根據上述描述,已基本鎖定鹿蜀就是斑馬。

《山海經》裡記述的很多異獸,都在自然界找到對應的動物。之所以後世很多人認為書中的異獸是杜撰出來的,原因如下:

一是:很多異獸從未見過,比如“有獸焉,其狀馬身而鳥翼,人面蛇尾”。這種野獸外形如同馬,長著翅膀,長著人臉,蛇一樣的尾巴。這是什麼?

二是:很多異獸太過神奇,比如“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燭龍”。

有個神人,人臉蛇身,全身赤紅,身長1000裡,只有一隻眼睛,長在面部正中央,閉上眼睛是黑夜,睜開眼睛是白天,不吃不睡不呼吸,能呼風喚雨,照亮黑暗,人稱“燭龍”。這是動物還是傳說中的天神?

三是:很多異獸根本不可能生活在古中原,比如鹿蜀就是斑馬的話,說明古中原與非洲有同樣的自然環境。雖然考古證明古中原有大象,但斑馬的考古佐證還沒有發現……

《山海經》這部古人腦洞大開的古書,確實讓現代人傷透腦筋:你說的那些動物,確實曾經存在過嗎?


指動濟南


《山海經》當然是有可能真實存在的動物的。

《山海經》其書,分為《山經》和《海經》兩個部分,其中《山經》成書於戰國,《海經》成書於西漢。而《山經》記載的奇珍異獸又特別多。這些奇珍異獸今天來看當然匪夷所思,但是卻是當時流傳的風俗傳說,經過戰國巫師們的蒐集整理,所以就綜合成了《山經》這樣的文獻。

舉個例子啊。《南山經》第一個動物“狌狌”,說它長得像猴子但有一雙白耳朵,可以像人一樣行走,人吃了它的肉就跑得快。那麼,“狌狌”的原型似乎就是“猩猩”了,但也不完全一樣,至少科學沒有表明,吃猩猩的肉就跑得快吧,白耳朵好像也有點問題。而《海內南經》就又說它人面豬身、《海內經》則說它人面青獸,越傳越離譜了。僅僅憑藉狌狌的讀音和長得像猴子,還真不能說就一定是今天的猩猩。

所以,《山海經》的動物可能存在,但形象應該都經過了扭曲。因為遠民的思維比較混沌,甚至不能區分人和動物,更不要說有多少動物學知識,一傳十十傳百,就非常容易失真。但我們要據此去還原其原型,則又是非常危險的事,因為《山海經》的動物特徵和今天實際存在的,肯定不會完全一樣,只是有一些相似的特徵。

至於很多人認為《山海經》的動物都真實存在,還正兒八經給出了考證,其實有很大的腦洞成分,當作樂子看看還好,並不是科學研究的方法。


林屋公子


山海經中的動物,大概分這麼幾類:

第一類是有據可考的,只是名字和今天不一樣,例如兕,其實就是大野牛或犀牛。《論語》也有“虎兕”的說法。又如孟極,周士奇有《山海經“孟極”即雪豹考》,發表在《中國科技史料》1991年第2期。認為孟極就是雪豹。又如文鰩魚,可能就是飛魚。羬羊,就是西部地區的一種大尾羊,見《山海經西山經部分名物考證及文化內涵》。至於這些動物出現時對應什麼凶兆吉兆,這個是古人編的。

第二類也是現實中的動物,只是傳播的時候更多地被神化了,例如九尾狐,很可能是九尾狸(九節狸)即大靈貓的神化。大靈貓的尾巴上有很多尾環,傳來傳去失真了,成了九條尾巴。

第三類就是純幻想中的動物,比如燭龍,睜眼為日,閉眼為月。這種應該就是高度神化的動物了。

總之,山海經的動物其實多是有根據的,只是神化、失真的程度各有不同。


李天飛


正巧最近在寫有關《山海經》的文章,研究了很多資料,簡要說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山海經》除去神話傳說的部分,其實是一本囊括上古時地理人文的書籍,遠古時的祭祀,生產,文化,交通,均有記載。

而其中的神獸,作為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實際上有很多都是由當時的動物演化而來。

因為古人受到多方面條件的限制,所以想象力有限,比方說龍,就是把多種動物的特徵拼湊在一起,而非憑空杜撰,是有原形存在的。

這也能回答題主的第一個問題,《山海經》中確實有真實存在的動物,但是對比經文中記載的全部神獸來看,數量並不多。

其中有和現代人認知並無差別的:

1、跳鼠,《山海經》稱:耳鼠

2、犛牛,《山海經》稱:旄牛。(mao,二聲)

《山海經·北山經》:"(潘侯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生毛,名曰旄牛。"

郭璞 注:"今旄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長毛。"

注意圖中的犛牛,確實是“背部,膝蓋,尾巴,皆有長毛。

3、蜘蛛蟹,《山海經》稱:大蟹

4、鮪魚,《山海經》稱:豪魚

《山海經·中山經》:“又東十五里,曰渠豬之山,其上多竹,渠豬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河。其中是多豪魚,狀如鮪,赤喙尾赤羽,可以已白癬.”

其實也是從金槍魚演化而來。

5、劍魚,《山海經》中稱:箴魚。(zhen,一聲。)

《東次一經·湖水》:“其中多箴魚,其狀如倏,其喙如箴,食之無疫疾。”

另有一說,針魚是下圖這種,屬於淺海魚類:


6、章魚,《山海經》中稱:何羅魚

《山海經·北山經》:“譙明之山,譙水出焉,西流注於河。其中多何羅之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癰。”(癰:yong,一聲。)

上古時,人們沒有“觸手”的概念,所以描述成“一首而十身”。

這就符合現代對於章魚的認知:

7、狐狸,《山海經》中稱:九尾狐。

《山海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山海經·南山經》:“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

這其實是一種神化,雪白的皮毛,象徵一種聖潔,於是上古時的人們,將狐狸視作聖物。

以上便是列舉的幾種動物,不難看出,《山海經》中記載的某些動物,和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動物差別並不大,所以後人也能通過這些蛛絲馬跡,從一定程度上,窺探上古時的真實世界,仔細想想,古人的想象力,其實在那個年代來看,也已經很了不起了。

謝謝。


——————

內容純手打,如果覺得還不錯,不妨點個贊吧~


錢品聚


《山海經》中記述的神奇動物中,很多當然是作者想象出來的,或者是神話傳說的動物。但是,也有一些動物,應該是現實世界真實存在的。下面舉幾個例子:

1、《山海經·海內南經》:“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這種叫做“兕”的動物,實際上就是犀牛。

2、《山海經·南山經》:“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其名曰鹿蜀。”這種“鹿蜀”是不是跟斑馬非常像?也有人說,鹿蜀是狓,一種20世紀初才在非洲森林發現的大型哺乳動物。

3、《山海經·南山經》:“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這個狌狌顯然就是猩猩了。

4、《山海經·南山經》:“有獸焉,其狀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見則其縣多土功。”體型像豬,有爪,擅掘土的狸力,不是土豚是什麼?

5、《山海經·東山經》:“有獸焉,其狀如豚而有牙,其名曰當康。”

長著獠牙的豬,就是非洲疣豬。

6、《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這個九尾狐應該只存在於“聊齋世界”吧,但古人所說的“九尾”,不是“九條尾巴”的意思,而是指尾有九節,所以又稱“九節狐”,如清代道光年間的《遵義府志》載,“有九節狐,其尾九節,腎即麝也。”尾有九節、又帶香腺的動物是什麼鬼?就是麝香貓。


吳鉤的鉤沉


《山海經》的作者和成書時間至今也尚未有定論。一說認為該書是“禹、伯益”所寫。僅僅當做一種說法吧。另外一種論點是《山海經》,是春秋戰國中期直至漢代楚國人或巴蜀人所寫。

嚴格來說,《山海經》是一本遠古言奇地理小說。對於《山海經》的內容,象司馬遷就直言,《山海經》的內容荒誕無稽,作史時不敢以它為參考 。現代

魯迅先生則認為《山海經》是一部“巫覡、方士之書”。歷來不受重視。但是近代,隨著人類活動的範圍增大,信息交流渠道增多,《山海經》越發被學者按受,認為《山海經》其實是一部有價值的地理著作。


更多人們通過與實物的對比,發現《山海經》中記述的動物很多都是在現實中存在的。如:

一、1.狌狌

【所在】招搖山【原文】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狌狌說的極像是猩猩。形狀像猿猴卻有白色的耳朵,既能匍匐又能如人一般直立行走。另外提及吃了此動物的肉可以使人行走得飛快(拋去有神話色彩的論斷外)

二、.旋龜

【所在】憲翼水【原文】其中多玄魚,其狀如龜而鳥首虺尾,其名曰旋龜,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可以為底。

旋龜,通體暗紅色。形狀很像龜,卻有著鳥一樣的頭部,和蛇一樣的尾巴。似乎講得就是鷹嘴龜。

三、赤鱬

【所在】即翼澤【原文】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

說赤鱬人面魚身,叫聲如鴛鴦。據說吃了它的肉可以不得疥瘡。似乎就是指的儒艮。

四、.鴸

【所在】櫃山【原文】有鳥焉,其狀如鴟而人手,其音如痺,其名曰鴸,其名自號也,見則其縣多放士。

鴸就是貓頭鷹的古稱。至今民間仍有將把貓頭鷹稱作“鶻鴸”的習俗。

五、.彘

【所在】浮玉山【原文】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


一提到“彘”,就會想起被呂后製成“人彘”的戚夫人。彘,同豕、豚。特指豬類。

六、

原文: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頭 。 鯀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 ,生驩頭 。 驩頭 人面鳥喙,有翼,食海中魚,杖翼而行。

原文意思:長著鳥的嘴,生有翅膀,吃海中的魚,憑藉著翅膀行走。

能想到的也只有企鵝了。

七、

原文:魚狀如鯉裡,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遊於東海,以夜飛。其音如鸞雞,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見則天下大穰

外形大小像鯉魚,長著鳥翅膀,斑白的花紋白白色的頭,紅色的嘴,經常遊走於東海,在夜晚飛行,聲音像鸞雞,它的味道酸中帶甜,吃了可以治癲狂病。文鰩魚一出現天下就會大豐收

大家想想看是否象極飛魚。

八、

原文:又北二百里,曰 丹燻之山 ……有獸焉,其狀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食之不睬,又可以禁百毒

翻成白話是:它的樣子像老鼠,兔頭(菟還有另外一個意思是虎),幼獸的身體,其聲音像狗的吼叫。用自己的尾巴來飛,叫耳鼠。

左看右看也似乎只有飛鼠相配了。

九、

原文: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

翻成白話是:兕的形狀就像是牛,通體青黑色,長著一隻角

犀牛,我估計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它莫屬了。

十、

《山海經·北山經》:"(潘侯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生毛,名曰旄牛。"
郭璞 注:"今旄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長毛。

翻成大白話是:形狀如同牛,牛全身覆蓋有毛。

看來就是指的它了!

不難看出,在《山海經》中記載的動物有不少都是和現代自然界中生存的動物差別不大。也就是說從一定程度上來講,我們看《山海經》這本古籍,很有可能會從其中尋探到遠古時期的真實世界與自然。越發佩服先輩。為先輩鼓掌喝彩起來!

該文僅表達個人觀點。錯誤之處,還請各位友友批評指正,不勝感謝!更多精彩請關注“恆實說”


恆實說


拋卻神化、異化《山海經》的眼光,事實上它是一部先秦時期古人對於世界客觀規律和狀態進行描述的“半巫半史”化的博物志怪古籍。根據《周禮·春官宗伯》的記錄顯示,先秦時期的“巫祝”本身就具有記錄國家各地出產,以配合祭祀需要的職能,因此當時的巫師本身就有礦產、生物、地理等方面的淺顯知識和傳承體系。

根據劉宗迪老師所撰寫的《失落的天書——山海經與古代華夏世界觀》一書中,通過他的描述及重建我們可以瞭解到,《山海經》其實本身是一本涵蓋了先秦時期樸素的遠古天文學(包含四季風時、日月升降位置、主要星象位置)以及相應的地理學地貌特徵觀察記錄的古籍。雖然劉老師因個人觀點問題,全面否定了《山海經》中巫源性的部分,但他的書中卻肯定了一個概念:《山海經》總體上是一本偏向於“紀實”的博物古書,而非光怪陸離、無跡可尋的虛構文藝作品。

基於這一概念,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說《山海經》尤其是《五藏山經》中的生物,很有可能都真實存在過:因為其本身就是紀實的物產之書,自然需要眼見為實,並且保證這一地區能夠較長期地提供某些物產,作為祭祀所用。所以事實上,《山海經》中實際存在過,可以考證的動物是相當多的,舉例如下:

1、犀牛:

《山海經·南山經》和《山海經·西山經》等都記錄過中原文明核心地區曾經有大量犀牛出沒,由於缺乏出土的生物證據,中國歷史上是否存在過大量犀牛棲息一度是學界爭論的焦點,直到1963年戰國錯金銀雲紋犀尊的出土,才終結了這一話題——這一精美細膩的青銅器造型,確實證明了中國直到春秋戰國以前,都應該存在野生犀牛種群,這才使得工匠能夠準確把握其形象。

2、文鰩魚:

《山海經·西山經》中記錄東海中有文鰩魚,樣子像鯉魚而有鳥翼,身上有蒼藍色斑紋、頭上白色而有紅色嘴喙。後世人多以為這是一種先人虛擬的生物,但遼寧省喀左縣南洞溝出土的飛魚青銅鉤則說明,古人的確看到過真實的飛魚模樣。

3、人魚:

《山海經·北山經》中記錄決決之水中有人魚出沒,此人魚非後世認識中那種半人半魚的人魚,而是娃娃魚(大鯢),關於它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其原貌:“其狀如魚帝魚(鱧魚),四足,其音如嬰兒”,基本可以確定此人魚就是現實中存在的大鯢。

然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於中國後世封建時代中,有以古籍中出現過的名稱指代新發現生物的慣例,所以一些名稱與《山海經》中記錄一致的生物,反而並不能直接推斷此物就是《山海經》中記錄的原物,具體案例有《東山經》中的“犰狳”和《西山經》中的“鸚鵡”等。

更多神話、民俗學、先秦史有關的內容,請關注本人頭條號,謝謝通讀。


在下翩竹


《山海經》中有沒有可能真實存在的動物?

古書《山海經》中記載的異獸旋龜,就是國龜鷹嘴龜。

從前那麼多怪獸、異獸都去哪裡了?

也許《山海經》中記載的的異獸怪物都是存在的,為什麼會變怪物,只怪那個坑爹的配圖的人。

《山海經·南山經》:杻陽之山,怪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憲翼之水。其中多玄龜,其狀如龜而鳥首虺尾,其名曰旋龜,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可以為底。

【譯文】

杻陽山。怪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東流入憲翼水。水中有眾多暗紅色的龜,形狀像普通烏龜卻長著鳥一樣的頭和蛇一樣的尾巴,名稱是旋龜,叫聲像劈開木頭時發出的響聲,佩帶上它就能使人的耳朵不聾,還可以治癒腳底老繭。

其實從以上的描述可以得出結論,古書《山海經》記載的異獸旋龜,其實就是國龜鷹嘴龜。

鷹嘴龜是一個奇特的龜種,原生活于山區多石的淺溪中,目前自然界已瀕臨滅絕。

鷹嘴龜又名鷹嘴龍尾龜,學名大頭平胸龜,俗稱鷹嘴龜,又叫英龜,龍尾麒麟龜,是一個奇特的龜種。

鷹嘴龜的頭大,呈三角形,頭、四肢都不能縮入腹甲,背甲棕褐色。

尾巴很長,個別已超過自身背甲的長度,尾上覆以環狀短鱗片。

鷹嘴龜是我國淡水龜中最特殊的一種。所以,此龜往往不被人所認識。

其實,鷹嘴龜在我國古籍中記載甚多。

《象山縣誌》載:“象山東起攝譚產鶴龜,其甲尺許,嘴如鸚鵡,尾行七八寸,鱗甲迥然。”

《本草》載:“鶚龜生高山巖下,身扁頭大,其中多元魚,狀如魚而鳥首虺尾,其名曰旋龜”等等。

《中次六經》:“豪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洛。其中多旋龜,其狀鳥首鱉尾,其音如判木。”

《山海經》裡記述的各種奇奇怪怪的動物並非完全出於想象,如果細心,你會發現許多都是有原形的。

而那些沒有找到原形的,很有可能是早都已經滅絕了。

畢竟目前地球上每天仍有幾十種物種在滅絕。


龜趣


1、 狌狌:“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々,食之善走。”

禺-----古書上說的一種猴。
狌狌----音猩xing,“狌”是“猩”的異體字。
右圖是按原文描述配的插圖。


此是神農架現在的金絲猴,看來狌狌其實就是這種猴子,你看它的耳朵是不是白的?
2、白猿:“又東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黃金。”

圖是明清古本用白描手法繪製的白猿圖,看來就是現在的白頭葉猴了。下圖就是現實中的白頭時猴。

但是,這種白頭葉猴,決不是古人所認為的白猿,古人所說的白猿是指靈長目體大臂長,喜群居的獼猴,這其實就是現在海南島還倘存不多的長臂猿,此類猿有黑色也有白色的。下圖就是這種猿猴了,很美吧。

3、蝮蟲:“又東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多白玉,多蝮蟲,”
蝮蟲是傳說中的動物,也叫反鼻蟲,顏色如同紅、白相間的綬帶紋理,鼻子上長有針剌,大的一百多斤重。這裡的“蟲”(念hu )是“虺”的本體字,不是“昆蟲”的“蟲”(chong)。下圖是明蔣應鎬畫“蝮蟲”圖。


據《中國古代動物學史》注,“蝮就是蝮蛇”。有人說蔣本畫的蝮蟲鼻上有針狀物,與真正的蝮蛇相差太大,不過我到看著很像,因為我認為《山海經》裡說的蝮蟲,其是就是現在的尖吻蝮蛇,它一吐信,再加上嘴角是尖尖的,人們看上去就像頭部有三個叉,有圖為證:

4、鹿蜀:“又東三百七十里,曰陽之山,其陽多赤金,其陰多白金。又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孫。”
下圖是一幅寫意圖。

其實“鹿蜀”就是斑馬的古稱,如文中所描寫的很可能就是山斑馬的祖形。上古時在我國南方廣為分佈,可惜早已絕跡。

這是現在的山斑馬:

5、旋龜:“怪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憲翼之水。其中多玄龜,其狀如龜而鳥首虺尾,其名曰旋龜,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可以為底。”

《本草拾遺》中說“鴞龜生南海,狀如龜,二三尺,二目側如鴞。”李時珍釋說:“《山海經》旋龜,鳥首虺尾乃此類也。”據此考證,旋龜就是大頭龜也叫鷹嘴龜,分佈在安徽及南部地區。下圖就是常見的鷹嘴龜了,看看它的頭部,也真是像鷹的頭了。

6、鯥:“又東三百里柢山,多水,無草木。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復生,食之無腫疾。”

這種動物現在有沒有?我還是有點懷疑,有二種看法,一說是穿山甲;一說是鰭腳類動物,如海狗之類。如《中國古代動物學史》認為鯥就是“鯪鯉”,也叫穿山甲。從穿山甲的特點來看,它確實是穴居在山林潮溼在帶,這主要生活在陸地,但也能在水中游泳,其身披鱗甲,在水中游時確很像魚,它的鼻子很像牛,四肢張開,爪甲合併時就非常像翅膀,而且據中醫記載,其藥用功效確實對治癰腫瘡毒,但也很遺憾的是穿山甲的體形不太像牛,而且也不會發出像牛一樣的叫聲。而海狗呢,也有很多特點與經文描寫相似之處,首先體形就比較相似,海狗在水中更是靈活,也生活在陸地,也有藥用功能(但不是治癰腫),最重要一點是它的叫聲確很近似犛牛(文中提到的“留牛”就是犛牛)。先看看古人對鯥的圖畫吧。
下圖是海狗,很像吧。

再看看穿山甲。

最可惜的是,這二種動物都不冬眠,而山海經中的鯥是要冬眠的。不知是穿山甲們因進化了而不冬眠了還是“鯥”這種動物已滅絕了?我想是後者的可能大一點吧。
7、“又東四百里,曰擅爰之山,多水,無草木,不可以上。有獸焉,其狀如狸而有髦,其名曰類,自為牝牡,食者不妒。”下圖是原文配圖。

有人說這種動物就是靈貓。從外形上看我更傾向是獅虎獸,我們還是來比較一下吧。
這是現存很少的靈貓了:

再看看獅虎獸吧

怎麼樣,和原配之圖基本一樣吧。

可是,我要說明的是,它們都是雌雄異體的,哺乳動物中自為牝牡基本上是沒有的。據說在科技日報曾經報道過,科學家發現過一種雌雄同體的北極熊,但又認為這是化學汙染造成的。
8、猼訑:“又東三百里,曰基山,其陽多玉,其陰多怪木。有獸焉,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不畏。”
猼(音駁bo);訑(音姨yi)。熊狸又稱藤狸,耳簇毛長,純黑色,耳緣灰白色,看上去好像有四個耳朵,體背有綜色斑點,看上去又像是一個個眼睛。它屬靈貓科,貌似小黑熊的熊貓狸,長著一條一身長差不多的粗壯的尾巴,很容易使人誤認為有幾條尾巴的。

9、灌灌:“有鳥焉,其狀如鳩,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
灌灌在古書上也叫濩濩(音獲huo),是吉祥之鳥。《中國古代動物學史》注此鳥就是白鸛。說灌灌,我們很容易想到《詩經》中的那首傳唱至今的美妙詩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以雎鳩之雌雄和鳴,比喻夫妻之和諧相處。“關關,和聲也。”相傳這種鳥是從一而終的。“灌灌”和“關關”,是不是音相同吧。而白鸛也是忠心的動物,一對夫妻終生相守在一起,年復一年,北遷南歸總是會回到同一個巢裡來。雎鳩和白鸛都是水鳥,我想,《山海經》中說的灌灌,就是這一類水鳥吧。也許,正因為這種鳥相互是那麼忠誠,相互間沒有懷疑,人們就想到把它的羽毛佩在自己身上,也可以使人不迷惑吧。下圖是雎鳩圖:

千珏設計


《山海經》中的動物,有些可以跟現代動物匹配,還有很多似乎是被神話了的動物。但是有些我們現代人認為只是神話中才有的生物,卻有人聲稱真的見過。比如《山海經》中的九頭鳥也稱“九鳳”。

九鳳是古代漢族神話中神鳥,它以九頭鳥形象的出現,最早源於楚人的九鳳神鳥。出自戰國至漢初時楚人之手的《山海經》,是記載九頭鳥形象的最早文獻。《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說:"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櫃。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句曰九鳳"。

在中國民間,“九鳳”又被稱為“九頭鳥”。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有來自湖北恩施,湖南石門等地的目擊報告。在充滿神秘色彩,被譽為“生物寶庫,奧秘王國”的神農架地區,也有很多“九頭鳥”的目擊者。其中比較著名的是一位叫張新全的村民。

張新全曾多次遇到過“九頭鳥”。據他所說,第一次看到是1982年的11月,當日他在神農架林區張八角廟燕子洞附近的地裡幹農活時,突然聽到空中有奇特的鳥叫聲。他抬頭望去,下了一大跳。他看見發出怪叫的是一隻巨鳥,包括翅膀在內足足有兩米,其羽毛黑灰色。更令他吃驚的是,此鳥長有九個頭!這些頭,猶如花束,簇擁在一起。其嘴巴是紅色的,尾部也很奇特,是圓扇形,像孔雀開屏,又像車輪旋轉。沒等他做出反應,這隻怪異的巨鳥就飛進深山中了。

無獨有偶,湖南屋脊壺瓶山境內也曾有多人報告目擊到了“九頭鳥”。據石門縣的目擊者張承雲講述:一次他在後山打柴,忽然看見樹上落著一隻怪鳥,其體型很像斑鳩,頭上卻有9個腦袋。一個大腦袋,額頭上還長著連城一串的八個小腦袋,好像半月形,每個小腦袋,嘴鼻眼俱全,並覆蓋著一圈鳳毛,就好像女孩子的劉海。當時他扔了一把沙石,這隻怪鳥展翅飛走。令人驚奇的是,八個小頭旁邊也有小型翅膀,在此鳥飛行的時候,其他小翅膀也各自拍打起來。

後來,有專門研究“九頭鳥”的學者,去石門縣考察。他先後走訪了20多位村民,這些村民都說曾經在該地多處見到過這種九頭神鳥。

這麼多的人都聲稱看到了“九頭鳥”。雖然他們的描述有所不同,但是有九個頭的這一特點卻驚人的一致。除了這些目擊報告,到底還有那些線索能證明“九頭鳥”真實存在呢?而所謂的“九頭鳥”與《山海經》中的“九鳳”是否是同一物種呢?小編會在(《山海經》中的“九鳳”真實性探查②)中為大家詳細分析。有興趣的讀者,歡迎留言,大家一起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