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維悲壯殉難,拯救了一座城

1646年,清軍大隊人馬兵臨浙江東陽城下。大明朝的東陽縣令卻不在城牆上守城,而是忙著見證一個人殉難。殉難人名叫張國維。張國維何許人也?為何東陽縣令會覺得見證他的死會比在一線守城更重要呢?

張國維悲壯殉難,拯救了一座城

張國維

張國維是浙江東陽人,從小寒窗苦讀,一朝金榜提名。他衣錦榮歸,拜見已經退休的前南京兵部尚書許宏綱,從早晨一直等到晚上,一直不見許宏綱出來。他不急不躁,安然處之。直到很晚了,許宏綱才出來會見,一見面他就說:“我觀察你很久了,有人說你等久了必然急躁,然而你沒有急躁;中午沒吃飯人必疲憊,而你並不疲憊。人不急躁能忍事,人不疲憊能任事。以後你必定是國家的棟樑之才。”

誠如許宏綱所言,張國維確實是個人才,39歲任右僉都御史兼十府巡撫。這十府是南京、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安慶、蘇州、松江、常州、鎮江與廣德,是明朝最為富庶的地區。朝廷將這麼重要的位置給他,可見對他很信任。

張國維任十府巡撫六年,大興水利,經常一人一船到各地走訪體察民情,因此深得當地人民的愛戴。當時山東遭受大旱災,民不聊生,大米漲到8兩白銀一擔,而張國維治下的蘇州連年豐收,大米僅3.5兩白銀一擔。張國維急國家之所急,以解救饑民為己任,將蘇州大米經京杭大運河源源不斷地運往山東濟寧,加上運費每擔只售4兩白銀,有力地抑制了物價。他還在山東,廣開粥廠,救活百姓達百萬人之巨。

清軍入關後,張國維以文官帶兵,抵抗清軍,可惜接連失利。朝中奸險小人乘機進讒言,張國維被逮下獄。他平日裡為人忠厚,官聲很好,因此許多人替他說情。崇禎皇帝念他治理地方有功,將他釋放,命他回鄉招募鄉勇,以圖將來。

張國維離開京城後不到10天,清軍就攻破了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盡於煤山。他心如刀絞,當時偌大的明朝,群龍無首,各自為戰。但張國維卻毫不氣餒,堅持回鄉招募鄉勇,抵抗清軍入侵。

張國維悲壯殉難,拯救了一座城

後人建牌坊,稱讚張國維“澤被東南”

1645年南京陷落,張國維請朱元璋十四世孫朱以海在紹興監國,他堅守錢塘江南岸,前後達一年之久。他想憑藉自己的實際行動,喚起天下人對明朝的嚮往與激情,重振旗鼓,恢復明朝,無奈應者寥寥。

明朝的舊部節節敗退。到1646年5月,張國維退到東陽,在東陽的陷坑嶺作最後的抵抗。這年6月,清軍前峰到達陷坑嶺下,張國維知道大勢已去,救國無望,決心以死殉國。

他在老家召來東陽吳縣令,對他說:“國維身為明朝大臣,今日以死報國,無奈天氣炎熱,如屍體腐爛不可辨識,將謂我帶兵潛逃他鄉,必然貽禍於東陽,因此,特請你來看著我死。”吳聽後掩面痛哭,不忍心目睹張國維殉難。

張國維從容佈置後事,取來白絹,在上面寫下三首詩,一首為“負國”,一首為“念母”,一首為“誡子”,然後在絹尾落款:“大明遺臣張國維絕筆”。他對僕人說:“我是死於王事,這就是禮。還有不少兵馬因我而共赴國難,我死後,無以為報,可將我的遺體抬到大門口,寫上這樣一句話:‘今生無以相報也

。’”

張國維悲壯殉難,拯救了一座城

張國維祠

他對僕人說:“對太夫人不要說我已死,只說我已遠逃而去。我死後,將我的遺體坐在中堂,等到清兵見到我的遺體後方可入殮。”接著他將明朝官服穿戴整齊,從容投入府內水塘,家人急忙打撈,張國維已氣絕而亡。家人將遺體搬來,放坐在中堂太師椅上。不久,清軍騎兵到達,見張國維端坐大廳,面色如生,有的叩頭下拜,有的痛哭不已。

清軍為何會跪拜張國維?原來清軍中的騎兵多為山東濟寧人,當年受過張國維施粥活命之恩,見到救命恩人後,良心發現,下跪禮拜。清軍中的濟寧藉騎兵感恩張國維,東陽沒有像揚州、嘉定、金華等地那樣,慘遭屠城之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