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專稿|劉可的「聖維克多山」:專注一個方向 從此精雕細琢

雅昌专稿|刘可的“圣维克多山”:专注一个方向 从此精雕细琢

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

雅昌专稿|刘可的“圣维克多山”:专注一个方向 从此精雕细琢

8月4日,藝術家劉可的最新個展“聖維克多山:劉可”亮相蜂巢(深圳)當代藝術中心。這是繼2015年蜂巢(北京)舉辦的“蔚藍之上的聆聽:劉可個展”之後,藝術家在蜂巢推出的第二次個展。展覽主要呈現劉可新作“聖維克多山”系列及具有上下文邏輯關係的相關作品。

雅昌专稿|刘可的“圣维克多山”:专注一个方向 从此精雕细琢

“聖維克多山:劉可”展覽現場

生於1976年的劉可,1995年就讀於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本科畢業的他曾戲劇性地回到湖南老家當了幾個月的警察,然後發現好像和自己追求的東西有點不同,所以又被老師召喚回去讀研了,並且進入了當時廣美最新的、還處於初創階段的第五工作室。2003年,劉可畢業留校任教,自此開啟了個體藝術實踐與實驗藝術教學、公共空間藝術實踐互為反哺的工作方式。

雅昌专稿|刘可的“圣维克多山”:专注一个方向 从此精雕细琢

藝術家劉可

所以,如若要詳解劉可,個體藝術實踐、藝術教學、公共空間藝術實踐,是互為滲透、缺一不可的三個方面。

自90年代後期初涉抽象繪畫,劉可經由幾個階段性的探索,最終跳脫出造型的既定束縛,將畫面迴歸至極簡的色塊與線條的疊加,也以此構成了自己獨特的、富有代表性的繪畫風格。

雅昌专稿|刘可的“圣维克多山”:专注一个方向 从此精雕细琢

“聖維克多山:劉可”展覽現場

此次展出的“聖維克多山”系列作品,開端於2017年,新作中無限趨近的線條與色塊打破先前較為完整的垂直排列秩序,以碎片式的疊加構建出更為多重的平面。存在於不同平面間的空間能量因其流動感而難以捕捉,但卻“堅毅結實”。在這裡,我們已可看出劉可嫻熟的手法和確定的心態,但之所以有如此穩健流暢的呈現,其中也經歷了一番曲折的探索。

雅昌专稿|刘可的“圣维克多山”:专注一个方向 从此精雕细琢

劉可 聖維克多山岩石之三 2017 布面丙烯、水性材料 60×50cm

劉可坦言,實際上他早期的作品上是一種偏向於細密繁複、敘事性的風格。“為何我後來會轉向簡約呢?因為我發現那種細密繁複的、敘事性風格存在著較大的重複性,比如第一張畫結束之後,我第二張又要從頭開始,每一張都會受到一種事件性表現的約束,但實質上很多工作是可以借用之前的內容,然後再往下發生。”

雅昌专稿|刘可的“圣维克多山”:专注一个方向 从此精雕细琢

磚漢堡 裝置 2001

雅昌专稿|刘可的“圣维克多山”:专注一个方向 从此精雕细琢

城市之光 裝置 2002

貢布里希的《藝術與錯覺》亦是啟發劉可轉變的點點星火,他若有所悟:原來藝術家很多時候是有負擔的,對他們而言,如果描繪的對象不來自於某些社會生活、細節或事件,似乎有點令人不太放心。“其實我們日常看到的抽象畫、建築、生活用品等,無論什麼形態,那些線條都是自然形態的一部分。我們常常通過視覺判斷,這個很漂亮,那個很美麗,其實都是一種價值的觀念。畫畫是學習的過程,而並非天生就有一種來源。很多東西都在這個世界中滋生、延展,既然這樣,我不如專心在一個方向上開拓。”

雅昌专稿|刘可的“圣维克多山”:专注一个方向 从此精雕细琢

重複、流淌、衝突(與陳歡合作)水墨行為、2009年

劉可對自己的藝術打了個精確的比方,選擇一個方向如同結束在一座高山上漫山遍野地遊走,而是看定了一個地方開鑿洞穴,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在這個洞中不停地精雕細琢了。

雅昌专稿|刘可的“圣维克多山”:专注一个方向 从此精雕细琢

摺合的幾何體No.2 2015 鋼板噴漆 125×180×34cm

於是,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自2012年起,劉可的創作主要以條狀的色塊來構建畫面,不同顏色的交替使用,垂直排列的色條,色條之間互相滲透、覆蓋、疊壓,讓畫面形成一個既有節奏又能保持微妙平衡的空間。面對畫布,劉可認為那是“一個只有邊界限定而沒有縱深限定的整體”,色彩之間層面的構成是一種“力量對陣”,在不同顏色覆蓋與重疊的縫隙中,都是對空白層的“計量”,當縫隙被擠壓得越小,其承載的“力量”就越大。與此同時,在垂直的色條兩端,藝術家有意保留了顏料作為物質的存在感,通過相互疊壓產生參差不齊的厚度,成為藝術家創作中釋放出來的“力量”的延伸與證據。

雅昌专稿|刘可的“圣维克多山”:专注一个方向 从此精雕细琢

Stare 26 165x180cm 2013

在這個方向下,劉可一直沒有停止深化。2015年,“蔚藍之上的聆聽:劉可個展”在蜂巢(北京)舉辦,布面、紙本、裝置等媒材的豐富呈現,讓人感受到的不僅是視覺的驚豔。劉可的這批作品,既有理性、精準的表達,又有感性、飄忽的傾訴,甚至可以讓人覺察到管風琴音管表面豎直排列的特徵,擁有了由此產生並傳遞出來的音樂感,帶給人聆聽管風琴一般的愉悅。

雅昌专稿|刘可的“圣维克多山”:专注一个方向 从此精雕细琢

測視之一 2015 綜合材料 95x110cm

此次展出的“聖維克多山”系列作品,源於劉可對塞尚創作的認知:“讓底層與表面的形保持距離,兩個形之間是持續流動和變化的空間”。對現代主義繪畫大師塞尚的研習轉譯至藝術實踐,使得劉可長久以來對繪畫中空間與能量的思索得以深化。

雅昌专稿|刘可的“圣维克多山”:专注一个方向 从此精雕细琢

劉可 疊綠之一 2017 布面丙烯、水性材料 210×180cm

“‘聖維克多山’系列繪畫作為塞尚表現的母體,成就了他探索自然本質、真實的結晶,是他繪畫藝術上的巔峰。塞尚的創作有幾個關鍵的地方,第一他從來不畫某個很確定的物象,他認為一個很堅定、明確的形狀會阻礙作品的進步;第二塞尚非常注意底層與表面的關係,他並不試圖用表面遮掩底層,而是讓兩者之間保持持續流動和變化的空間。所以他的作品中沒有陰影,而是讓底層的內容呈現出來;第三塞尚的作品一直保留著某個缺口,缺口亦是個流動的出口,通過這個,觀眾與作品發生關係,作品也得以四面延伸。”

雅昌专稿|刘可的“圣维克多山”:专注一个方向 从此精雕细琢

劉可 CZC 5號 2017 藏紙、康戴裡紙拼貼於木板 36×30cm

在劉可的認知中,“聖維克多山”代表了一種不確定性,他認為“不確定”才應是創作的常態,也是創作生命成長的動力。“我反對那種確定的形式主義、風格主義,所以,與之對應的像蒙德里安的作品我就並不那麼感冒,我偏愛馬列維奇。如果作品內在沒有某種能量、活力的變化和流動,那麼我會覺得那張畫是呆滯的,是沒有呼吸和生長力的。”

雅昌专稿|刘可的“圣维克多山”:专注一个方向 从此精雕细琢

劉可 聖維克多山岩石之六 2017 布面丙烯、水性材料 155×130cm

劉可相信:“工作越是單向式,內涵愈豐富。”當他拋卻細密繁複的風格轉向極簡的深入探索時,他如同選擇了一條苦修的荊棘之路,那條路需要日復一日地考究與探索,也需耐得住精神層面的寂寞。“在創作這些畫的時候,真的很需要能量,但當我積攢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必須找一個出口把它發洩出去,好像游泳,我就算憋著氣遊了好一段,還是需要露出水面換口氣。”

雅昌专稿|刘可的“圣维克多山”:专注一个方向 从此精雕细琢

藝術家劉可在此次個展現場

身為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的劉可,某種程度上說“教書育人”就是他“換氣”的一種方式。但劉可,不太像傳統意義上的老師。他的思維活躍,領悟力強,又是個極具實幹精神的人。所以他的教學理念,不是照本宣科,也並非依樣畫葫蘆,他覺得當老師自己的創作處於一個行進的循環體,並且有一定的領悟時,他對學生講什麼內容都是對的;反之,如果老師個人的創作體系還處在一個“夾生”的狀態,那麼有可能對著課本講也是錯的。

雅昌专稿|刘可的“圣维克多山”:专注一个方向 从此精雕细琢

2009年,劉可在與陳歡合作展覽的創作中

不僅如此,劉可很重視美院學生平臺的開拓。“這麼些年,我觀察到,廣美的學生在某些方面存在劣勢,比如參加比賽時,如果幾個學生都畫得差不多,但評委似乎傾向推薦央美、國美、川美的,除非廣美的學生明顯好出一個檔次,才會被率先推薦。我覺得一是因為廣美的老師不太注重這些;另一方面就是我們沒有把平臺拓展出來。”於是,劉可、周力等廣美的老師,開始在深圳做起了空間,初衷就是為了給學生一個平臺,後來又給學生做交流、示範展,“我們對自己提出了高要求,每個展覽都出版畫冊,圍繞美術館出版的畫冊,讓這些項目一個一個地做起來,後來越做越大,但每年還是有青年項目。”

雅昌专稿|刘可的“圣维克多山”:专注一个方向 从此精雕细琢

2009年,在騰挪空間展出的石丙煌 裝置

與個人的藝術創作、教學並行的,是劉可一直孜孜不倦地打造藝術家創作研究的非功利性平臺。從最初的廣州小洲村開始、到深圳的盒子空間、順德的盒子空間,劉可幾乎熟稔了所有藝術空間運行的步驟,甚至小到燈光效果他都能三下五除二搞定。“最早的時候我看到一些很不錯的作品,想辦個展覽,但那時的藝術機構並不像今天那麼普遍,所以我最初就租了兩個櫥窗,把作品放進去,也不用僱人管理;後來在小洲村,月租500元租了個地方,條件很差,但我們還是弄了個騰挪空間,不少青年藝術家的作品都在那裡展出過。”

雅昌专稿|刘可的“圣维克多山”:专注一个方向 从此精雕细琢

以夢餵馬 2010 周欽珊 裝置

一路走來,劉可覺得最慶幸的是有一個效率高、氛圍好的團隊,他們的合作直接、迅速,沒有無聊的長會,只有解決問題的果斷。

雅昌专稿|刘可的“圣维克多山”:专注一个方向 从此精雕细琢

9000顆雨滴 周力 裝置 2015年

也許,對很多藝術家來說,藝術創作、教學、拓展平臺三條線齊頭並進,會讓人忙得暈頭轉向。但對劉可來說,這不是個讓人焦慮的問題,一方面他認為三者互相促進,互相啟發.“美術館是怎麼開始的呢?其實都是鑲嵌式的。以地區的藝術活動作為主體,鑲嵌到某個空間,和建築、環境特徵發生關係,在裡面舉辦相應的展覽。我覺得做美術館和我畫畫是一樣的,都是把一種內在活力鑲嵌到空間中。”

雅昌专稿|刘可的“圣维克多山”:专注一个方向 从此精雕细琢

《空間自相關》2015 閆欣悅 裝置 錄像 圖片

另一方面,劉可天生是個態度開放的人,在不同領域的穿梭,反而活躍了他的思維。“做美術館項目這麼多年下來,走了很多地方,也見了形形色色的人。項目是越做越好了,但我感覺越到後面越要謙虛,因為藝術家也容易‘文人相輕’。但其實,我們應該學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哪怕一個人身上90%都是缺點,那麼我也願意去看他那10%的優點。謙虛,才能讓我們從各個角度看到不同的世界,才能激發自己創造出更多好的作品。”

雅昌专稿|刘可的“圣维克多山”:专注一个方向 从此精雕细琢

《關聯鍵》2015 袁澤強 裝置

如今的劉可,是個“忙人”,但也是個很規律的人。清早五六點常常起來打籃球,一年有兩百多天都活躍在籃球場上。上午處理工作、教學,下午開始創作,連續六七個小時,12點前休息。日復一日,如此自律,只因他心中異常明晰他所追尋的“聖維克多山”究竟在哪裡。

雅昌专稿|刘可的“圣维克多山”:专注一个方向 从此精雕细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