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80%孩子都存在感統失調?!如果這樣做,也許孩子就不會失調

近日,一則關於《驚!中國80%的孩子都存在感統失調》的新聞,讓很多家長感到十分震驚,尤其是對於星爸星媽來說,面對家中的自閉症孩子,更是不敢掉以輕心,時時刻刻觀察孩子,疑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出現了感覺統合失調問題,從而不斷的在疑惑中診斷,在診斷中求證,在求證中選擇一家又一家感統訓練康復機構,在選擇中又因為不適合的方法耽誤了孩子最佳康復期。


中國80%孩子都存在感統失調?!如果這樣做,也許孩子就不會失調

據新聞介紹,美國斯坦福大學世界兒童成長研究項目小組成果展示,世界各國的兒童存在不同程度感覺統合失調的比例還是較高的,而在“重災區”之一的中國,全國兒童的80%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感覺統合失調。

暫不論這樣的研究成果所統計的80%的數據是否真的準確,但就感覺統合來說,其實,你真的瞭解嗎?導致感統失調的原因有哪些?什麼樣的症狀才需要感統治療?感覺統合常見的誤區有哪些?如何給孩子提供在實際生活環境中有針對性的感覺統合訓練?

作為星兒家長,只有瞭解這些問題,才能不在恐慌與疑慮中焦灼不安,從而做到有針對性的判定孩子是否出現了感統問題,並選擇適合的方法進行治療。

噹噹是鄭州市康達能力訓練中心在訓的自閉症孩子,今年4歲多,2歲時被診斷為中度自閉症。來到康達後,剛開始不願意讓任何人觸碰身體,而且對環境特別敏感,身體不能協調運動,愛哭鬧,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

中國80%孩子都存在感統失調?!如果這樣做,也許孩子就不會失調

鄭州市康達能力訓練中心師資級感統老師馬志科針對孩子出現的問題作了初步評估,給出了他的看法,“兒童感覺統合失調意味著兒童的大腦對身體各器官失去了控制和組合的能力,這將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人的認知能力與適應能力,從而推遲人的社會化進程。噹噹出現感統失調是由於先天因素造成,加之,家庭因素,家人關係不和協、過分溺愛、包辦過多。孩子出現了以上症狀。”

在談到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會出現感統失調,甚至比例達到80%之高,馬志科老師根據從業十餘年的經驗給各位星爸星媽作了解答:報道中列出的80%的比例的確有點高,其中有少部分是輕度,經過短期有效的訓練就可以很快康復,而只有大致30%左右的孩子才是重度,需要較長時期的康復訓練。

而其中,有些家長對感統失調的原因也存在很多的誤區,包括,感覺統合訓練就是大肌肉運動、忽視兒童之間的個體差異、高估兒童的承受能力、忽視“多動”與好動的區別,於是,孩子感統失調的比例就被拔高了。

通過前期的評估,馬志科老師針對噹噹的症狀,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系列課程。比如,小組運動遊戲、個別強化、音樂感統遊戲、家庭生活化感統遊戲等課程內容。一對一及集體融合課程,讓噹噹在愛和自然的環境中充分發揮自我能動性,給孩子提供愛的養心環境,首先讓孩子在應用中去明白,在明白中去應用,在重複中去理解,在理解中去拓展,在拓展中去創新,在創新中去獨立。

馬志科老師幫助噹噹建立信心,樹立正確的成長觀。

馬老師補充說,感覺統合訓練簡稱“感統訓練”,其本質是以遊戲的形式來豐富孩子的感覺刺激,針對孩子感覺統合發展的水平而精心設計的感覺統合活動項目,孩子在與特定的環境相互作用時,做出適應性反應,以促進大腦功能的完善,預防或糾正感覺統合失調現象,從而刺激其感覺統合能力的發展。

家長也應該從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觸覺、本體覺、前庭覺、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從而提升孩子的運動協調能力。

中國80%孩子都存在感統失調?!如果這樣做,也許孩子就不會失調

針對噹噹出現的感覺調節異常,制定了相對應的策略。

  1、觸覺防禦:

  a、使用有壓力的觸覺,例如用力擁抱或是將大枕頭放在孩子的背上;

  b、提供富有本體覺的活動:例如丟擲較重的球;

  c、鼓勵兒童主動選擇他所喜歡的觸覺刺激活動;

  d、一開始以合併前庭覺、本體覺、觸覺活動為主,再逐步轉變成以觸覺為主之活動;

  e、在訓練前、中、後均給予適當前庭刺激,保持兒童情緒平穩;

f、利用觸壓覺合併關節擠壓活動。

  2、重力不安全症:

  a、一開始可由兒童主動選擇活動,以建立其安全感為主;

  b、提供的活動需讓兒童有變換姿勢的機會:如體操;

  c、多提供需對抗阻力或地心引力的動作:如手足爬行、背重物、推拉重的物體、吊單槓等;

d、多鼓勵兒童在趴姿下進行動作。

中國80%孩子都存在感統失調?!如果這樣做,也許孩子就不會失調

通過以上有針對性的方法訓練,噹噹在進入康達後三個月便有了明顯轉變,各項機能得到提升。

有專家指出,感覺統合失調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時代疾病。美國心理學家愛爾絲博士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大多數嬰幼兒、兒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覺統合失調,只不過感覺統合失調的輕重程度有差異。

患有感覺統合失調症的孩子,往往視覺、聽覺統合不良,眼和手動作協調不良,通常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寫作能力差,閱讀困難,計算粗心,手腳笨拙,人際交往能力不佳,脾氣暴躁,防禦意識過強或過弱,抗挫折能力差等。感覺統合失調不是病,但是小洞不補,大洞吃苦,越早干預,越是有利於孩子將來的發展。

1—13歲是孩子感覺統合失調治療的最佳時期,這個時期的兒童必須經由感覺統合智能訓練,大腦才能發展出成熟的學習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情緒調節能力,繼而表現出正常的社會行為。所以,對1—13歲的孩子進行系統的感覺統合訓練,可以更好的幫助孩子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為孩子的成長打下牢固的基礎。

馬志科強調,除了在專業康復機構的訓練外,制定家庭感統輔助訓練規劃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成長狀況,準備一些簡單的器械,方便快捷的協助孩子進行基礎的感覺統合訓練。

每個孩子都有感統處理的需要,這個需要是什麼?因人而異。

如果家長能從感統需要的角度來觀察孩子的行為,就能更好了解並支持孩子的需要,減少每天的迷茫和沮喪。

因此,在家庭環境中的系統化的感覺統合訓練課程培訓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專業“感覺統合訓練師”的培養也十分迫切,需求量急升。

【本文系頭條號孤獨症網。頭條號:孤獨症網。國內最權威的自閉症(孤獨症)譜系及腦癱、智力殘疾等特殊群體服務平臺。發佈最新最全的自閉症資訊及康復訓練技巧,為星兒成長,我們一直在努力。本文為孤獨症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