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唐朝和宋朝的太上皇幾乎占了中國歷史上太上皇的一半呢?

我上一篇文章寫了中國歷史上十個有代表性的太上皇,這一篇就說說為什麼太上皇大多出現在唐朝和宋朝。

唐朝的第一個太上皇就是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這就為唐朝接二連三出現太上皇開了個頭。大家都知道,李淵當太上皇實非他本意,完全是被形勢所迫,而不得不屈辱的做了太上皇,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做太上皇的孤例。正因為連唐朝開山鼻祖都可以做太上皇,後面的皇帝不管是自願還是被迫,做起太上皇來那是沒有一點心理負擔。

為什麼唐朝和宋朝的太上皇幾乎佔了中國歷史上太上皇的一半呢?

​唐睿宗李旦由於自幼生活在強勢老媽武則天的陰影下,曾經的皇位說廢黜就失去了,而且自己還要為生存擔驚受怕,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好不容易等到哥哥唐中宗李顯復位,剛鬆了一口氣,卻又耳聞目睹哥哥李顯被韋后為了皇位殘忍毒死。在當時混亂的情況下,李旦為了大唐江山社稷,只能勉為其難的再次做了皇帝。等到塵埃落定局勢平穩,李旦一天都不想再當皇帝了,於是他馬上傳位給太子李隆基,自己心高采烈的去做太上皇了。

為什麼唐朝和宋朝的太上皇幾乎佔了中國歷史上太上皇的一半呢?

​唐玄宗李隆基從內心是不願意當太上皇的,但由於他晚年昏聵,重用奸臣,一手釀成了安史之亂。事情發生後,李隆基不是想方設法去平叛,而是驚慌失措的拋棄了京城,想去四川避禍。太子李亨很有擔當,他在眾將擁戴下決定募集大軍武力平叛。為了師出有名,凝聚軍心民心,李亨理所當然的在靈武就位,當了皇帝,並遙拜李隆基為太上皇。李隆基面對此情此景,也只能無可奈何的接受這個事實,一臉鬱悶的做了唐朝又一位太上皇。

為什麼唐朝和宋朝的太上皇幾乎佔了中國歷史上太上皇的一半呢?

​唐朝還有一位太上皇,那是晚唐時期的唐僖宗李儇。由於李儇不到十二歲就當了皇帝,因此朝政大權都控制在宦官田令孜等人手中。再加上經過黃巢農民大起義,大唐王朝早已支離破碎,各地蕃鎮自行其事,李儇名為皇帝,實為傀儡。就這樣有的蕃鎮還嫌李儇礙事,乾脆重立了一個皇帝,逼迫李儇當了太上皇。

唐朝不算武則天這個太上皇,一共有四人先後當過太上皇,是有太上皇最多的一個朝代。

為什麼唐朝和宋朝的太上皇幾乎佔了中國歷史上太上皇的一半呢?

​宋朝第一個太上皇是宋徽宗趙佶。趙佶在內有農民起義,外有金兵壓境的內憂外患下,束手無策。為了推卸責任,不管不顧要太子趙桓接位,自已去做太上皇。太子趙桓也知道國家已危如累卵,死活不肯繼位。國家不可一日無主,眾大臣見趙佶鐵了心要當太上皇,就極力勸說趙桓,趙桓見實在推脫不掉,也只好半推半就的當了皇帝。

誰承想趙佶當了太上皇后覺得手中沒有實權又後悔了,想要趙桓讓出權力。權力真是一個腐蝕人心的毒藥,本來不想當皇帝的趙桓,嚐到了權力的滋味,是再也不肯放棄了。大宋王朝由於平空多了另一個權力中心,造成政出多門,地方官吏無所適從。面對呼嘯而來殺氣騰騰的金國大軍,趙佶和趙桓父子倆人不是想著如何組織軍民抵抗,而是互相拆臺,最終釀成靖康之恥,雙雙都做了金兵的階下囚,才結束了這一場爭權奪利的鬧劇。

為什麼唐朝和宋朝的太上皇幾乎佔了中國歷史上太上皇的一半呢?

​北宋覆亡後,碩果僅存的康王趙構泥馬渡江建立了南宋。面對兵強馬壯實力雄厚的金兵,宋高宗趙構依靠岳飛、韓世忠等大將的奮力拼殺才穩住半壁江山。被金兵搜山檢海嚇破膽的趙構,本來就沒有雄心壯志收復舊山河,只想與金朝隔江相望,守住他的一畝三分地就心滿意足了。趙構就這樣小心翼翼的曲意逢迎金人,不知不覺就過了整整三十五年。心力交瘁的趙構再也不想繼續坐在皇帝這位置了,萌生退意的他就安排太子趙昚提前繼位,自己開開心心的去做太上皇了。

宋孝宗趙昚當了皇帝后,先是為屈死的岳飛平反,收穫了軍心,接著又積極準備北伐,贏得了民心,是整個南宋一朝最有作為的皇帝。趙昚雖然是趙構義子,但他極為孝順趙構,當趙構於八十高齡去世後,趙昚痛徹心扉,再也無心管理朝政。他也學趙構把皇位傳給太子趙惇,自己心有慼慼的做了太上皇。

為什麼唐朝和宋朝的太上皇幾乎佔了中國歷史上太上皇的一半呢?

​宋光宗趙惇當了皇帝后,由於性格軟弱,體弱多病,朝政極為依賴皇后李鳳娘。在李皇后的蠱惑下,趙惇對太上皇趙昚是不聞不問,極不孝順,此舉激起了深受程朱理學薰陶的大臣們極大不滿。再加上趙惇整天疑神疑鬼,神精有點不太正常。大臣們一合計,乾脆立了太子趙擴為皇帝,尊趙惇為太上皇,可憐趙惇此時在皇宮寢室都還不知道自己已不是皇帝了。

宋朝也是先後有四人當了太上皇,除了宋光宗,其他三個太上皇都是主動遜位,當了太上皇。尤其是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三朝,連續三朝皇帝都當了太上皇,這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