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察容音死後40年,乾隆又娶了她的族孫女,結果卻大失所望

前言:歷史上,富察皇后,不叫富察容音。但為區分,本文會按照延禧攻略稱呼。

你可能無法想象,乾隆後宮裡一共有三位富察氏。因為皇后最著名,所以另外兩位逐漸放到了被遺忘的角落。今天我們著重介紹這兩位:

巧的很,他們剛好是弘曆人生階段,首個與最後一個嬪妃。

公元1725,也即雍正三年。

四阿哥弘曆年滿十五(虛歲),理應安排格格、妾室陪伴左右。

三年以前,剛剛坐上皇位的雍正首要大事便是將最滿意的兒子弘曆名字放在正大光明牌匾背後,目的是不讓子孫後代重蹈九子奪嫡覆轍。所以,在皇帝看來,“太子”身邊的女孩,若沒有學識 氣度 出身,便只能做個無名無份的格格。

第一位富察氏就這樣,尷尬的出現了。

富察容音死後40年,乾隆又娶了她的族孫女,結果卻大失所望

通過史書,我們可以間接獲取此人不完整的信息:

《清史稿》載,雍正五年,弘曆娶察哈爾總管之女為嫡福晉,時,府中已有妾室。

雍正六年,妾室富察生下乾隆第一個兒子,取名永璜。

雍正高興啊,未來天子有後了,即便並非嫡子,卻也是好兆頭。於是命內務府增添四阿哥府上花銷,每人每月加肉一斤。

雍正十三年,紫禁城大太監蘇培盛差人記下“寶親王府格格富察氏薨逝”。

以上事無鉅細的片段,可見於《內等處添減賬》。

用白話解釋一遍就是:這位富察夫人,早於富察容音嫁給弘曆,但身份低微。她曾生下了大阿哥,又在乾隆登基前去世。宮中上下,對她的稱呼都是某格格,或者官女子。

乾隆元年,對這位第一個給自己生育子女的人追封了哲妃,十年後,又封哲憫皇貴妃,葬進裕陵。

從這裡,你就可以看出來弘曆很念舊,人品也還不錯。裕陵陪葬只有五個席位,他沒有因為格格富察氏身份低,就把她排擠在外。

富察容音死後40年,乾隆又娶了她的族孫女,結果卻大失所望

乾隆執政期間,除特殊情況外,每三年就會進行一次選秀活動。那時,滿族 漢族 蒙族八旗裡面十三歲到十六歲的姑娘都會被送到紫禁城經歷嚴格的考察和麵試。

每一屆,都會有幾個出色的秀女,只是沒成想,到了乾隆末年,後宮來了位“親戚”。

她也姓富察。

當然,富察姓氏在清代並非壟斷,然而仔細查下來,她竟然是富察容音的孫女……

確切來說,她是富察皇后的同族孫女。

不信你看:

其父親為德克精額,爺爺名叫傅廣(看名字就知道和傅恆是一個輩分人物),太爺爺是大學士馬齊。而這馬齊……正是富察皇后親伯父,是親伯父。

在我們因為乾隆皇后虐人的故事而感動時,想到在容音死後大概四十年,她的族孫女也嫁進了皇宮,瞬間目瞪口呆。

富察容音死後40年,乾隆又娶了她的族孫女,結果卻大失所望

那麼小富察氏有沒有喚起乾隆對亡皇后的記憶?我們想多了,乾隆娶她並沒有特殊目的,一半維繫前朝關係,一半巧合罷了。

甚至,這位嬪妃曾由於某些行為令皇帝大失所望,從而降級:

嘉慶登基,乾隆非常高興,一來兒子出息了,二來自己終於可以放慢腳步歇歇,享受十全皇帝功成身退的快意,自己高興還不夠,老婆們跟著也得沾光。於是,他下了最後一道“正規”的聖旨,將後宮裡那些還活著的妃子,通通晉封。

也就是在這時,脈案中出現了晉貴人富察氏的身影。

但是不對啊……此處有些不合邏輯的地方。

乾隆在位時,通過考察他晚年的檔案,並沒有發現有晉貴人這號人物,連晉常在也沒有。但眾所周知,她的太爺爺是大學士,富察家底擺在那裡,入宮後也絕對不止是答應。

清史學者於是提出一個有趣的猜測:小富察氏入宮被封貴人,但是因為犯錯,降為答應。

我們都知道,答應是不會被詳細記錄進《清史稿》的,也就有了後來的疑問。

富察容音死後40年,乾隆又娶了她的族孫女,結果卻大失所望

不管怎麼樣,乾隆並不喜歡她,比她年紀更小的伊爾根覺羅氏都登上了妃位,小富察還在貴人的位置起起落落。並且,她一生都沒有生育過皇子或者皇女,算是紫禁城默默無聞的人。

因為年紀小,外加活的長,富察經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每個新皇帝登基,都會例行公事給她加封,就這樣,她最終成了晉妃、皇祖晉妃。

70歲時,晉妃溘然長逝。恐怕回顧人生,也曾後悔過進入皇宮,又或者,她的七十年歲月有許多我們並不知曉的風花雪月,但那都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作為最後一個被葬進裕陵妃園的人,晉妃親手畫上了乾隆王朝的句號,她死後,安身之所與姑奶奶遙遙相望,為她們共同的丈夫 愛新覺羅弘曆站好最後一班崗。

《清史稿》

富察容音死後40年,乾隆又娶了她的族孫女,結果卻大失所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