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不死是为贼”,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9小时之外


老而不死是为贼”出自孔子学生与后人编纂的《论语.宪问》,乍看之下,令当今不少愤青精神为之一振,但孔子原意思恐怕令大多数人失望了。

《论语.宪问》“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言下之意是说,孔子去拜访他的朋友原壤,原壤不但没有以该有的礼节接待他,反而是双腿叉蹲等他来。孔子怒骂道:你这老家伙,小的时候就不讲究兄友弟恭等礼仪,等到长大了到现在又无一可以留给后人传颂学习的地方,现在还为老不尊,真是害人害己啊。”

大家知道,孔子是我汉人几千年文明礼仪的化身,对于原壤这样的,自然是孰不可忍。

但是,回过头来,我们仔细分析,这里面有故事,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么浅显。

翻阅相关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原壤这个人,在当初他的母亲去世的时候,别人都是哀嚎痛哭,他则不一样,拿起碗就着筷子,打着节拍人家就手舞足蹈唱起来了。于是我们回想,想当年庄子老婆死的时候,也是鼓盆而歌。显然,孔子这位朋友有点意思,他的所作所为或与庄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再参考原文“夷俟”二字。古时候人坐姿与现在不同,特别是春秋时期,大家都是席地而坐。古时候人在正式场合坐姿是两膝着地,屁股是坐在小腿背乃至脚踝上的。而原壤这种则是两腿交叉,臀部着地而坐,说白了就是道家还有佛家的打坐一样,称之为夷俟。


我们设想孔子曾经师从老聃(老子),而孔子何人,大思想家与教育家,可谓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人,如果原壤真是那种不学无术之徒,他应该避之唯恐不及,又怎么可能亲自上门去拜访?

民国的钱穆先生分析的就很合理,据原壤所作所为,与庄子都惊人的类似,其当为道家逍遥派人。他打坐,母亲死了不哭反而歌,正是逍遥派顺其自然,超然物外的表现。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有的人往外在去济世如儒家,有的人往内里去渡人如佛家,唯有道家讲究的是救人先救自己,往精神境界去探索。

显然“老而不死是为贼”这个故事不是我们想当然理解那样,也不是白话注释那样,他应该是代表着春秋时期,两种学术思想的对立交葛与碰撞。原壤此举应该是道家无为的表现。


不书公子


2016年,王蒙到广州的一所大学讲座,在互动环节,一个学生评价他“老而不死是为蒙”。“这句话我觉得非常好玩。冰心有个闲章《是为贼》,就是老而不死的意思。这多少有点嘚瑟的意思。我现在83岁了,还不能嘚瑟。如果93岁还没死,那时或许会有新的人生感悟。”王蒙笑道。

王老以豁达的态度一笑了之,颇见风度,不过他老还是有点介怀,所以解释了一下老而不死是为贼(《读书》2017年5月封二)。

《论语·宪问》记载: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钱宾四(穆)先生《论语新解》解释道:

原壤:鲁人,孔子之故人。夷俟:古人两膝着地而坐于足,与跪相似。但跪者直身,臀不着踝。若足底着地,臀后垂,竖膝在前,则曰踞。亦曰蹲。臀坐地,前伸两脚,形如箕,则谓箕踞。夷即蹲踞。古时东方夷俗坐如此,故谓之夷。俟,待义。夷俟,谓踞蹲以待,不出迎,亦不正坐。 无述:述,称述义。人在幼年,当知逊悌。既长,当有所称述以教导后进。
老而不死:此等人,无益于世,老而不死,则是偷生。相传原壤习为吐故纳新之术,从事于延年养生之道;恐因《论语》此言而附益之。 是为贼:贼,偷生义。 叩其胫:膝上曰股,膝下曰胫。以其踞蹲,故所叩当其胫。此乃相亲狎,非挞之。
今按:礼度详密,仪文烦缛,积久人厌,原壤之流乘衰而起。即在孔门,琴张、曾晳、牧皮,皆称狂士。若非孔门讲学,恐王、何、嵇、阮,即出于春秋之末矣。庄周、老耼之徒,终于踵生不绝。然谓原壤乃老氏之流,则非。

在《礼记·檀弓下》中还有关于原壤的记载:

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从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

原壤大喇喇地坐着见孔子,在母亲死后唱歌,所以后世有人认为原壤是老庄之流人物,甚至认为他习为吐故纳新之术,从事于延年养生之道,有早期道家的路子,但是这可能是有点牵强附会了。

也有人认为,原壤只是不修己、无敬畏,以放荡不羁粗鄙无礼为个性,那或许也说重了。

细究孔子话里的意思,无非是讲原壤年幼的时候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个害虫。

说到底是话赶话地一说,考虑到原壤是孔子的故人,这就是老朋友之间的“责骂”,包括孔子用手杖敲他的小腿,也如宾四先生所说:此乃相亲狎,非挞之。

从孔子的话,可见孔子与原壤是从小相识的,如果原壤真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坏人,孔子又何以会和他相交一生。

打是亲骂是爱,孔子还是把原壤当做老朋友,而孔子本人当时也手持拐杖已步入老年,所以认为老而不死是为贼是针对老年人,这样的理解或许并不准确。

中神通王重阳如果活着,也一定会骂年岁都活在狗身上的老年周伯通的,但他们还是好哥们,我觉得这基本上就是孔子和原壤之间的情形和状态。


谈古论金


“老而不死是为贼”,很多人简单的理解为:老了不死就是小偷。

这话出自《论语-宪问》,南宫寻欢自幼熟读论语,正好可以论说一二。

作为万世师表,孔子温润和善,推崇尊老爱幼的主张,怎么会骂老年人呢?



原来,这话是孔子说给他的老哥们原壤的,故事背景如下:

原壤母亲去世,孔子带着无限哀思,前去吊唁。而不孝子原壤却叉开双腿,逍遥自在的坐着,呆萌的看着孔子。

面对如此情境,孔子极其不平,心想:你老母去世了,你不哭不闹不上吊、不跪不拜还偷笑。这世界怎么有如此不忠不孝、无情无义的劣徒?就这样的人怎么还把你当了大半辈子的朋友?

想着想着,孔子都快气炸了。德高望重的孔老夫子,实在控制不住了,举起手杖直接朝原壤的小腿就干上去了,边打边骂道:你这混球,小时候不孝顺父母,长大了一事无成,这么老了还不死,简直就是祸害世界,残害自己。

论语原话如下: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特别解释一下,贼在上句中作动词用,是残害、祸害的意思,所以,整句不能简单的从字面上去解释。

我们可以想象孔老师当时有多愤怒,才能对老友说出如此虐心的话。但大道有公,不得不承认,孔老师当时的怒火烧得有点熊,并不是真理之火。

原壤是道家人物,跟庄子一样,追求自然与逍遥,活得是相当洒脱。道家认为,生死有命,一切都应顺应自然法力,人死了就是重归自然,尘归尘土归土,不必拘泥于那些形式主义。

而孔老师作为儒家的开山祖师,倡导忠孝节义,特重孝道,父母去世,应该什么都不干,守孝三年再说。

儒道两家思想冲突由来已久,庄子也曾嘲讽并批判过孔子和他的儒学。

所以说,信仰不同,不在一个频道,是无法公平交流的。

但不管怎么说,尊老爱幼是必须的。


南宫寻欢


“老而不死是为贼”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说:这么老了还不死,白吃白喝,浪费粮食,浪费资源,跟窃贼没什么区别。


形容那些老了而没有德行的人。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百善孝为先,“首孝悌,次谨信”作为弟子规中的首句,可见孝顺在我们这个中华各族人民心中的地位。


所以如果直接从字面意思理解,老了就该早点死去,显然不符合我们的道德规范,有点骂人的意思。

“老而不死是为贼”原文出处: 《论语·宪问》:"原壤夷(1)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四书》解释: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这句话是用来骂原壤的。孔子生活的战国先秦时代是非常讲究礼数的,他骂原壤“幼而不孙弟”事出有因。

在《礼记·檀弓下》中有记载:“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

原壤的母亲死了,孔夫子帮助他洗沐棺木,他自己却站在棺木上唱歌,这在当时是非常违背礼教的事情。

时隔多年,两位老友相见,原壤却岔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用现代的说法就是不但不起身迎接还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没有给晚辈做一点榜样,所以孔子作为发小,跟原壤一起长大的人,就半调侃半责骂他“老而不死是为贼”。

事实上,在当今形式下,很多老人,不但不给子女半点拖累,还一直发挥余热,帮衬年轻人,老的不但有价值,还很有尊严。

在农村,六七十岁的老人,都还一直在种地、干农活、干家务,帮助子女接送孩子。


在我们老家,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因为当地已经没有土地可种,就一直做临时工,后来因为年龄超过了招临时工的限制,就早出晚归拾破烂,早上给儿女孙子做早饭,白天接送孙子上下学。


夏天的时候,在自己家的小院里种菜供一家人的蔬菜供应,冬天负责一家人的烧锅炉供暖。


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的退休年龄,老人早已经超过了上班的年纪,应该安度晚年,但是老人不但不拖累子女,还给家里贴补家用,收拾打扫,力所能及的粗活重活照样干的妥妥帖帖。

这样的老人不但活得有价值,还活得特别有尊严,虽然没有像名家大人物一样给国家做什么贡献,但是受到了儿女的尊重,受到了社会的尊重。


同样,在城市里,很多退休了的老人,照顾孙子的饮食起居,接送孙子上下学,成了很普遍的现象。他们领到的退休金,也时常给孙子买学习用品、日用品,儿女下班之后也经常去老人那里蹭饭。


这些老人,不但解决了儿女上班的后顾之忧,同时给儿子女儿做了很多帮衬。这样的老人不但发挥了余热,而且为整个家庭的稳定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所以“老而不死是为贼”是针对一些不但自己德行不好,还给后辈儿孙带来负面影响,给整个社会造成道德败坏的老人的。


这些人毕竟是少数和个例。


为那些不但活得有价值,还活得有尊严的现代老人点赞。


有书课堂


"老而不死是为贼” 意思是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出处:《论语·宪问》:“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原壤:人名,孔子之故人)

《四书》解释: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四书》的解释“老而不死是为贼”译作“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有违儒家“尊老敬长”思想。为什么人老了就应该去死,不死就是害人虫?何况孔子比原壤更老,岂不是说自己更该死吗?所以这决不是孔子说此话的本意。

“老了还给别人做坏榜样却不去死,真是个害人贼啊”我觉得这才是孔子的本意,即:人老了更应该给别人做个好榜样。这样丝毫没有不“尊老”的意思。

由孔子“以杖叩其胫”可知,原壤犯的错误是在腿上。那时没有凳子,都是席地而坐,地上有个席子或小垫子。正确的坐法是:跪在地上,屁股坐在小腿上,这种坐法比较文明,讲究,表示对他人的敬重与礼节。


而普通不讲究的坐法是,屁股直接坐在地上,两脚伸在前边。这种坐法显然比前者舒服多了,但被认为是随意的,傲漫的,很不礼貌的行为举止。于是,孔子进来之后,直接用手杖敲了一下他的小腿,意思是说:小腿别乱伸,没教养!

要知道先秦是而特别讲究礼法的时期,孔子本身就主张“不学礼,无以立”,这么看重礼节的人看到原壤的熊样,立马大动肝火而且丝毫不给情面的破口大骂甚至杖敲。


其实孔子对原壤这副模样咬牙切齿是有原因的,因为原壤是孔子的老相识,孔子跟原壤的关系在《礼记·檀弓下》中有记载:“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

这段记录说的是原壤的母亲去世时,棺材都是孔子帮助整治的,可他居然敲着他母亲的棺木唱歌!


这简直是丧心病狂,孔子当时无视了他,但是作为一个推崇礼节尤其是孝道的人,内心肯定嫌弃恶心他的这个老友。现在又看到他坐没坐相的样子,孔子就再也忍不住骂上了。

因此不能断章取义的理解孔子说的“老而不死是为贼”的意思。


第一,孔子说“老而不死”是针对到具体的个人的,这个人就是毛病多多的原壤,而不是泛指老人。

第二,“老而不死是为贼”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 ”,也就是从小不讲仁义道德,长大也没作为,老了还没有长者风范的人,可不就是浪费社会资源、浪费国家粮食的混蛋么?

第三,如果听到有人用“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调侃自己,是指老人年纪很大了还健在,阅历丰富,经验智慧等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贼精贼精的,千万别理解错了。更不能随意在老人面前说这句话,以免引起误解,伤了感情。


有书共读


老而不死谓之贼,这句话,人们在解释時,喜欢引经据典,说这是孔子说的啊,什么礼义啊,就是不碰它的本意。其实哪有那么多典故。人来世间,少应长,长大了便顺应人生的规律,该劳作劳作,该干事干事。要娶妻生子就娶妻生子,该享受生活享受生活。尽量按生命规律走完人生旅程。老了,该死便死,不要为了留恋人世,一味垂死挣扎,苟延残喘。如果死不去,又活不好,还要用孝道一个伦理道德的纲常绳索,捆绑儿孙,拖累家口,强求社会照顾,白白消耗社会资源地好死不如赖活着,便似贼一样可恥可恶了。须知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荣枯有序,代谢自然。假如世世代代人都不想死,不愿死,后来的人哪有生息空间?所以人这个物种,还是应像草木,百兽,花鸟虫魚一样自我淘汰。在淘汰不了自己時,也顺其自然地活着吧。但是千万别抱怨,别生恨,认为社会怎么亏待你啊,儿孙又怎么不向你尽孝啊。要知道社会的负担是很重的,儿孙们的负担也是很沉重的。假使你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还倚老卖老做一个寄生虫,社会不会把你怎么样,儿孙们更不敢把你怎么样,可是你就比一个賊的性质没什么两样了。话,是骂人的,残酷的,但却是宇宙间的真理啊!西方文明中,老人申请安乐死的例子已经有了。随着社会进步,人们逐步提高生死观的认识,我相信,我们国家也会在老人的生死观选择上突破法律和伦理禁锢。那時,这句大不敬的咒语,也就自然消亡了。


李老根2017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这个老不死的”!而且这种“老不死”的人还很多。

一个人老了,如果倚老卖老、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不接受新事物,甚至还打压创新的年轻人,那他就是一个“老而不死的贼”,就可能被骂“你这个老不死的”。

这句话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体现在亲子关系上、教育上,还体现在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上,当然更是体现在个人修养上。

不过这句话一开始还没有这个意思。最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他小时候不谦逊,长大了无作为,老了还不死,白费粮食,那他就可能被骂“你这个老不死的”。要是文化人来骂,就是“老而不死是为贼”了。

最早这么骂人的,是孔子。孔圣人骂的是一个叫原壤的人。孔夫子不仅这么骂他,还动手打人,用拐杖敲打原壤的小腿。这在《论语·宪问》有记载: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为什么现在都21世纪了,圣人教诲几千年了,“老而不死是为贼”的人却越来越多?

因为这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现象,很多人却并没有认识到。

一个人上了年纪,精力满满不足,心态出现懈怠,就不再那么积极的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就不再喜欢新鲜刺激,慢慢就会厌恶风险,就容易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跟自己认为的不一样的就统统是错的,就只会用以往的标准去衡量新生事物,用过去的经验去评判未来,也就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不接受新事物,认为新生事物这也不好那也不对,甚至倚老卖老、打压创新的年轻人。变得越来越讨厌、越来越反动。

有句话叫“十个老头九个好汉”,意思是说,人上了年纪,尤其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人,都坚信自己是正确的,都会为了自己的面子而与别人辩论,撕逼。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甚至做出很残忍的事。

有些家长,事事包办,越俎代庖,剥夺孩子的体验机会,替孩子规划人生,殊不知这样做就是拿过去的经验去判断孩子的未来,拿已知去赌未知。结果很可能是害了孩子。

举个栗子来说吧,有的家长在孩子考大学报专业时,不顾孩子的兴趣和意愿,强行替孩子报自己认为的热门专业。大家回想一下,远的不说,这二三十年来,从中文到国际贸易,再到金融、法律……有多少当年的热门变成了冷门?

这个世界变化越来越快,我们每个人,都要紧跟时代步伐,保持开放心态,保持空杯心态。不然的话,你也可能是“老而不死是为贼”!

老九根据多年的堵人经验,和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脑神经科学、心理学,研创了一套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三步识人法,和四步情绪管理法,特接地气儿,你也能做到。感兴趣的朋友,你给我私信,暗号是“老九”,或者“九哥”,我私下里发给你。

老九就是我,当过主编,企业高管,阅人无数,教训满身。关注老九,我们一起解读人性,一起总结得失,一起快乐成长。有事您私信我。


老九就是我


老而不是是为贼

前些天那篇文章在线上遇到了一个朋友点评了一下,“另一个原壤啊”。初听此言我也有点懵,回味了几天才豁然开朗。孔子作为原壤的老朋友,尽心尽力参与了原壤母亲的葬礼,却看到了原壤放荡不羁的表演,孔子很生气,语气也很重,“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且不说孔子的气生的有没有道理,也不说原壤的表现有多惊世骇俗,单就“老而不死”这个说法就非常值得玩味。我国古代是有主动淘汰老年人的惯例的,那是没办法的办法,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劳动力尚且不能果腹自然也就不能保证丧失劳动力的人的生命权了。后来这种“文化”东渡扶桑,成为倭国的一大特色,很多影视作品都有体现,老百姓也习以为常。但是事实证明,这种人为的“优胜劣汰”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他们在近代明治维新以后的强大。我们就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规律来分析,老年人为年轻人腾出发展空间,让出发展资源不失为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明智之选。近代的思想启蒙家大都认为,青年和青年思想是推动人类世界进步的有效动力和根本原因。而我们要是仍然抱着老迈保守的思维和态度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新世界也还有点不知好歹的“老糊涂”之嫌。

老旧保守和年轻创新是一对天生的冤家,老同志总会语重心长的“教导”年轻人们,“要稳重要成熟,要深思熟虑,要稳抓稳打,不要轻浮意躁,不要冒险冒进”等等等等。当然,我们的社会要发展,安全稳妥是第一重要的,但是适当的冒险有何尝不可贵呢?对与创新思想对于新生事物还没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和体验,就要匆匆忙忙的下结论,“骗子,噱头,违法,违规,逃税,骗保,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不一而足,这就是某些保守派的“老人”对于新事物对创新的理解和定义。那我倒想问问全世界,既然是千疮百孔惨不忍睹的创新和发展为什么又能够在最快的速度和效率下赢得了人心占领了市场呢?是,问题和故障一直存在,违法行为也此起彼伏,但是传统行业和传统事业之中就都是完美无瑕而且可以与天同寿的吗?汽车刚刚发明出来的时候也发生过交通事故,而且直到今天天天都有人命丧车轮之下,为什么全世界各国政府没有全面禁止汽车出行呢?就因为同样的一些交通事故,就对“无人驾驶”技术破口大骂,这是具有科学理性思维的人应当的行为吗?

凡此种种不可胜数。有些人老了,他自己浑然不觉,因为他现在还在舞台正中央,而且舍不得这个位置,而且禁止其他人登台表演,对他这样的“保守”,我们只能一笑而过,世界那么大,我们再搭建一个舞台又如何?“你方唱罢我登场”,多元化带来的才是美丽的世界,要不然彩色摄影技术也不能取代黑白片。


风云飞度


但凡古语都是有出处的。有了前因才会有后果。

之前,孔子之故人曰原壤者,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原壤这人是孔子老相识,结果原壤母亲去世了,他居然【敲着他母亲棺木唱歌】!结果,孔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孔子很是瞧不起他。

后来,二人有约,孔子见他“夷俟”——屌儿郎当地坐着,就说他“幼而不孙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年幼的时候你不懂得敬顺兄长,长大后又没有什么可以说出口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个害人虫。”,可见这是一句戏语。遂“以杖叩其胫”——气得用拐杖打他小腿。之所以这次孔子发这样大的火,就是因为之前原壤对亡母的不敬。

纵观整个事件因果,我们可以看出:原壤本来就不是拘于礼法的人(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丧母还在吟歌,等待老朋友当然会“夷俟”了。因此孔子这番话以及敲打小腿的惩戒不过是开玩笑罢了。

后人多不求甚解,不了解前因后果,将孔子的戏言断章取义,用来攻击自己看不惯的老年人,实在有违孔老先生的原意啊!


这里是唐山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而且它是半句话,原句如下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其实这句话不难理解,难理解的事需要了解原壤的身份和孔子说这句话的环境。

我们先看看不同版本的翻译:

杨伯峻《论语译注》

原壤两腿像八字一样张开坐在地上,等着孔子。孔子骂道:“你幼小时候不懂礼节,长大了毫无贡献,老了还白吃粮食,真是个害人精。”说完,用拐杖敲了他的小腿。

钱穆《论语新解》

原壤蹲着两脚(不坐不起),以待孔子之来。先生说:“年幼时,你守逊悌之礼。长大了,又一无称述(来教导后辈)。只是那样老而不死,这等于如人生中一贼,(说了)把手中所曳杖叩击他的脚胫。”

李泽厚《论语今读》

原壤踞着双腿,接待孔子。孔子说:“小时候不谦逊,长大了无作为,老了还不死,这叫做祸害。”用拐杖敲他的小腿。

杨朝明《论语全解》

原壤分开双腿坐着等候孔子到来。孔子说:“年幼的时候不讲谦逊和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夸口的成就,到老了又不赶紧去死,这就像是贼一样害人。”一边说一边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我们不论哪种翻译比较好,反正意思就是孔子骂原壤老不死的。原因就是原壤不遵礼,岔开腿等孔子。我们都知道孔子是非常尊礼的人,按照儒家的标准,当家里来了客人,身为主人要迎接的。如果是尊贵的客人,要热情的趋赶过去迎接;低一等的客人,也要这站着迎接。而原壤等孔子的时候,竟然是岔开腿坐着等,这在孔子那里是最不合礼法的,所以孔子才会骂他,并用拐杖敲原壤的腿,让他坐好,坐得符合礼法。

但是,孔子可是圣人,为啥要因为原壤没坐好就骂他呢?这里面其实是有很多故事的,也就是前面说的,孔子说这句话的环境。

原壤,生卒年不详,历史上只记载是孔子的朋友,而且是那种从小长到大的朋友。《礼记·檀弓下》记载说:原壤母亲死的时候,就是孔子帮忙料理的后事。但是原壤呢,竟然跑到他妈的棺木上唱歌跳舞去了。而孔子看见了也当没看见,从旁边悄悄的走了。为什么孔子看见了又当没看见呢?刘宝楠在《论语正义》这样解释:原壤在他妈的棺木上唱歌跳舞,是罪大恶极的,已经不能拿礼法来衡量了,所以孔子就没搭理他,因为孔子是圣人,知道这样的人是可能被说教的。

而原壤岔开腿等孔子这次,应该发生在孔子给原壤他妈料理后事之后。这一次,孔子觉得他这个岔开腿等人这个习惯是可以被说教,可以被改正的,加之原壤上次在他妈棺材上唱歌跳舞的事,孔子就破口大骂了他。

但是,我们不可忽略的事,孔子和原壤是好朋友。这样的破口大骂,有恨铁不成钢的也有玩笑的成分的在里面,我们绝对不能断章取义,将其中的半句话拿出来脱离当时的语境来说。这就像,你一个好朋友整天嚷着说要减肥,结果就是不运动,还零食不断。你也许会说:“吃吃吃,就知道吃,怎么不把你撑死”。这样大概能和孔子骂原壤的话等同。

另外,按照黄侃《论语义疏》的观点,原壤是一个“方外之圣人也,不拘礼教”的人。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想象,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人们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孔子作为“方内圣人”,用自己礼教的观点,去说一个礼教之外,放浪形骸的人,本来就是不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