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

近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關於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要求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關於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內容如下。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精神,進一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現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1. 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視察山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不斷創新機制,推進農業功能佈局優化、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加快建設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生態農業,以農業綠色發展引領鄉村生態振興,為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走在前列,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中走在前列,全面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奠定堅實基礎。

2. 目標任務

——綠色產能明顯提高。構建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農業發展新格局,農業綠色供給能力明顯提升。到2020年,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000萬噸,綠色、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誌農產品有效企業數量、產品數量不斷增加,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品牌農產品佔比明顯提升,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加快發展。到2030年,農產品供給更加優質安全,農業生態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

——資源利用更加節約高效。保護和節約利用農業資源,努力實現耕地數量不減少、耕地質量不降低。到2020年,嚴守11288萬畝耕地紅線,全省耕地質量平均比2015年提高0.5個等級,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646以上。到2030年,全省耕地質量水平和農業用水效率進一步提高。

——產地環境更加清潔。調整農業投入結構,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增加有機肥使用量,不斷提高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到2020年,力爭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分別達到40%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2%,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達到81%,力爭實現全省廢棄農膜基本回收。到2030年,化肥、農藥利用率進一步提升,農業廢棄物全面實現資源化利用。

——生態系統更加和諧穩定。保護和修復田園生態系統,農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20%,溼地面積達到2600萬畝,基本農田林網控制率達到90%。到2030年,田園、森林、溼地、水域生態系統進一步改善。

二、優化農業綠色發展空間佈局

3. 優化農業主體功能佈局。按照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的原則,調整優化農業主體功能佈局。加快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以永久基本農田為基礎,劃定小麥、玉米、水稻糧食生產功能區5200萬畝,劃定棉花生產保護區400萬畝。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創建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立評價標準和技術支撐體系,圍繞園藝產品、畜產品、水產品、林特產品、雜糧、中藥材等,打造一批品種豐富、集群發展、綠色高效的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4. 合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開展糧改飼試點,建設優質牧草生產基地,加快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的三元種植結構。到2020年,全省糧改飼試點縣達到50個,全株青貯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200萬畝以上。優化畜禽養殖區域佈局,支持大型龍頭企業養殖基地向環境容量大的適宜養殖區域轉移,結合黃河灘區搬遷工程,鼓勵發展草食畜禽養殖。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林產業和林下經濟,到2020年,建成特色經濟林基地500萬畝以上,林下經濟規模發展到800萬畝以上。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提升龍頭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推進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大力培育農業“新六產”,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拓展農業生態功能,積極發展休閒農業、創意農業、智慧農業,塑造終端型、體驗型、循環型、智慧型新產業新業態,構建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的農業發展新格局。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更多分享農業增值收益。到2020年,創建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範縣30個,創建省級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40個,建設農業“新六產”示範縣50個,培育示範主體600家。

5. 加快培育海洋生態牧場綜合體。深入實施“海上糧倉”建設規劃,加大海洋牧場、現代漁業園區、水產種業、“放魚養水”等重大工程推進力度。實施新一輪海洋牧場示範創建三年計劃,修復海洋生態,增殖漁業資源,帶動牧場漁業、休閒漁業、裝備漁業等新興業態科學發展,打造集生態旅遊、互聯網等先進要素於一體的全價值鏈“海洋生態牧場綜合體”。圍繞海洋牧場建設重點領域組織制定地方標準,推進投礁型、遊釣型、底播型、田園型、裝備型特色牧場提檔升級。

6. 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的農業生產方式。在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開展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以現代農業示範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平臺,集成推廣應用農業綠色發展技術,探索建立農業綠色發展長效機制。大力開展綠色高質高效創建,推廣應用綠色技術模式和新機具、新設備。改造提升傳統畜牧業生產方式,開展畜牧業綠色發展示範縣建設,推行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生產模式。實施動物疫病淨化計劃。推廣漁業健康生態養殖模式,合理確定湖泊、水庫、灘塗、近岸海域等養殖規模和養殖密度,加強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和示範縣建設,強化水產養殖汙染防控。

7. 加強農業資源環境綜合管控。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強化耕地、水域岸線、溼地等用途管控,嚴禁不合理開發建設活動對資源環境的破壞。依法限制沿海灘塗資源過度開發利用,科學劃定宜耕土地後備資源範圍,嚴控填海造地、排海工程等行為。以縣為單位,針對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建立農業產業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發展產業目錄,明確種植業、養殖業發展方向和開發強度,分類推進重點地區資源保護和汙染治理。

8. 健全農業綠色扶貧機制。統籌推進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科學選擇精準扶貧產業,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支持貧困地區大力開發綠色、有機和地理標誌農產品,因地制宜發展休閒農業、觀光農業、鄉村旅遊,讓貧困群眾從農業綠色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聚焦菏澤和臨沂2個市、20個脫貧任務比較重的縣(市、區)、200個鄉鎮、2000個省扶貧工作重點村和黃河灘區等深度貧困地區,探索生態扶貧有效模式。

三、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節約利用

9. 加強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納入政府耕地保護目標責任考核和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確保建成9584萬畝永久基本農田紅線不動搖。開展國土資源節約集約示範省創建,全面推進建設佔用和工礦企業生產佔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0年,全省建設高標準農田5982萬畝。深入實施耕地質量提升計劃,推廣秸稈還田、土壤改良修復、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綜合配套技術。堅持種地養地協調發展,推廣糧油輪作等栽培模式,積極爭取國家輪作休耕試點。探索耕地質量管理保障機制,完善管控措施,實現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保護。

10. 落實農業節水制度。實行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建立合理水價形成機制。健全完善“三位一體”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旱作農業,加快完善管道輸水、噴灌、微灌等先進節水灌溉工程體系,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耐旱品種和節水保墒技術,探索田間雨水集蓄利用技術和模式,到2020年,全省節水灌溉面積達到5870萬畝,水肥一體化推廣面積達到750萬畝。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繼續開展高效節水灌溉示範縣創建,改善農田水利設施條件。

11. 強化農業生物資源保護和利用。開展農業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和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推進農業野生植物和特色農作物種質資源原生境保護區(點)建設,完善種質資源圃(場)、低溫庫等基礎設施,加快省級農業種質資源數據庫建設。加強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建設,推進瀕危野生植物資源保護、保存和人工繁育。加強畜禽地方特色品種的保護和利用。實施珍稀瀕危水生生物保護行動計劃,加強漁業資源調查研究能力建設。完善外來物種風險監測評估與防控機制,建設關鍵區域生物入侵阻隔帶,開展綜合防治示範技術試點。

四、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保護與治理

12. 嚴控工業和城鎮汙染向農業轉移。強化環境執法和監管,嚴格工業和城鎮汙染物處理和達標排放,依法禁止未經處理達標的工業和城鎮汙染物進入農田、養殖水域等農業區域。加大對破壞農業資源環境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對典型案件實施掛牌督辦。開展農用地土壤汙染狀況詳查,按照國家技術指南劃定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開展汙染耕地分類治理。

13. 實施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提質行動。深入實施化肥減量增效工程,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技術,開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到2020年,全省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穩定在90%以上。深入實施農藥減量控害工程,加強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加快農藥統防統治社會化服務進程,集成推廣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天敵控害等綠色防控技術。到2020年,糧食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50%以上。制定農藥轉型升級三年行動計劃,加強農藥管理,強化農藥風險評估監測,加快高劇毒農藥退出步伐,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綠色農藥使用補貼機制。加強動物疫病綠色防控,嚴格規範獸藥、飼料添加劑的生產、經營和使用。嚴格種子等投入品市場監管,加強農業投入品電子追溯體系建設,強化農業投入品或生產經營主體登記備案管理,實施農藥、獸藥標籤二維碼標識制度,落實農藥、獸藥、添加劑使用臺賬記錄制度及使用安全間隔期(休藥期)制度,支持低消耗、低殘留、低汙染農業投入品生產。實施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試點,提高動物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14. 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嚴格依法落實秸稈禁燒製度,將秸稈禁燒工作納入各級政府工作重點,建立秸稈禁燒目標責任制,嚴格實行網格化管理。深入推進秸稈綜合利用,以縣為單位探索推動農作物秸稈全量化利用模式,大力推廣秸稈精細化還田、秸稈青貯等技術,建立農用為主、多元利用格局。加快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步伐,加強糞汙收集、貯存、處理、利用設施建設,加強無害化處理設備研發、利用、推廣,以肥料化和能源化為主要利用方向,整縣推進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嚴格落實養殖業戶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制度和畜禽規模養殖環評制度,建立健全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推進秸稈、畜禽糞汙等農業有機廢棄物收集、轉化、應用三級網絡試點。加強廢舊農膜回收處理,嚴格執行新的國家地膜標準,依法強制生產、銷售和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地膜,以縣為單位開展地膜回收和殘留治理試點,加大全生物可控降解地膜試驗示範力度。探索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和集中處理方式,依法落實使用者妥善收集、生產者和經營者回收責任,由具有危險物經營資質的單位集中處理。落實沼氣、秸稈等可再生能源電價政策,推進秸稈發電、沼氣發電併網運行和全額保障性收購,積極保障秸稈和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用地。

五、加強農業生態系統養護和修復

15. 養護構建田園生態系統。開展田園生態系統建設試點,建設完善生物緩衝帶、防護林網、灌溉渠系、植物籬等田間綠色基礎設施,構建種養結合、生態平衡、環境優美的田園生態系統。保護和發展地方獨特品種,保持農業物種的多樣性。推廣環境友好型生態種養技術,保護病蟲害天敵,恢復田間生物群落和生態鏈,促進動物、植物、微生物“三物”循環。保護和改善田園生態景觀,優化鄉村種植、養殖、居住等功能佈局,拓展農業生態觀光、休閒體驗功能,培植田園綜合體,打造齊魯生態田園、美麗田園。

16. 保護水生生態環境。科學劃定限制、禁止水產養殖和捕撈區域,嚴格落實海洋伏季休漁制度和黃河禁漁期制度,嚴厲打擊使用“絕戶網”等非法捕撈行為。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漁船管理制度和幼魚資源保護機制,加大海洋捕撈漁船減船轉產力度,開展捕撈限額試點。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加快推進“測水配方”試驗,開展增殖放流水域本底調查,科學確定放流品種與數量,嚴格保障苗種質量。嚴格落實“河長制”“湖長制”,推動河湖管理保護專業化、社會化,打造水更清、岸更綠、景更美的河湖生態新格局。以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治理為重點,加強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建設,2018-2020年每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260平方公里。

17. 加強林業和溼地建設。積極培育林業新業態、新模式,完善林業產業負面清單制度,嚴格限制高汙染、高環境風險項目准入。開展“綠滿齊魯·美麗山東”國土綠化行動,加強生態公益林、森林公園、溼地公園建設和維護,突出村鎮綠化工程建設,推進高標準綜合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實行溼地資源總量管理,建立溼地資源監測、評估和預警體系,開展跨區域溼地保護與利用合作。以地面坡度大於25度的區域、嚴重沙化土地、嚴重汙染區域、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衝區等區域為重點,因地制宜探索退耕還林、防沙治沙長效機制。2018-2020年,全省新建、改建農田林網化面積270萬畝。

六、健全農業綠色發展支撐體系

18. 強化農業綠色發展科技支撐和人才建設。繼續開展農業科技展翅行動,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工程,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高校、科研院所和農業企業作用,開展農業投入品減量高效利用、優質高產抗病抗逆新品種選育、環境友好型種養、有害生物綠色防控、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產地環境修復以及農產品綠色加工儲藏等領域的關鍵技術研發,建立健全成果轉化激勵機制。紮實推進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建設。積極推動與國外先進科研機構的交流與合作。以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建設為依託,打造沿海省份推進“一帶一路”農業合作和高水平雙向開放的新優勢。完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落實加強基層農技推廣人才隊伍建設的二十條措施,建設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業綠色發展管理服務和技術推廣人才隊伍。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培養一批具有綠色發展理念、掌握綠色生產技術技能的高素質農村實用人才。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率先應用生態技術模式,開展綠色生產。落實生態管護員制度,在生態環境脆弱地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增加護林員等公益崗位。

19. 完善農業綠色發展法規體系。加快農業綠色發展地方法規制定修訂步伐,推進《山東省種子條例》《山東省畜禽屠宰管理辦法》《山東省農藥管理辦法》等法規的制定修訂工作。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建立損害賠償磋商工作機制,規範農業生態環境損害鑑定評估工作,推動將農業環境損害鑑定納入司法鑑定管理。

20. 健全農業綠色發展標準體系。清理、廢除不適應農業綠色發展的標準,制定修訂一批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相適應的地方標準,突出團體標準、企業標準和技術規範。加快建設“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國家蔬菜技術標準創新基地、中國現代農業標準化服務推廣應用平臺和國家田園綜合體建設標準化示範推廣平臺。實施農業品牌戰略,建立山東農產品品牌評價體系,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和地理標誌農產品登記管理,提升“齊魯靈秀地·品牌農產品”整體形象。啟動農業質量提升年工作,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和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建設,推動更多作物品種實施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雙證制”管理,積極推動健康肉供應鏈建設行動,夯實生產經營者質量安全主體責任。

21. 建立農業資源環境監測體系。加強耕地、漁業水域、生物資源、產地環境監測和預警體系建設,提高農業資源環境及農業汙染狀況監測和預警能力。開展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與評價,推進耕地質量監測網絡建設,全覆蓋佈設、運行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發佈監測報告。強化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監測,設置監測國控點,增設省級監測點位。完善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建設,提升水土流失及面源汙染監測能力。紮實開展第二次農業汙染源普查。按照國家統一安排,開展農業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對重要農業資源實行臺賬式管理。

七、保障措施

22. 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把農業綠色發展納入領導幹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內容。在黨委和政府的統一領導下,農業部門要發揮好牽頭協調作用,發展改革、科技、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國土資源、水利、海洋與漁業、林業、環保、旅遊、質量技術監督、畜牧獸醫等相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抓好落實,建立起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各市要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

23. 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機制,整合涉農資金要向農業綠色發展領域傾斜,加大對耕地質量提升、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農業廢棄物處理利用的財政支持力度,加強綠色生態類公益項目的後期管護。落實捕撈漁民減船轉產、海洋牧場建設、增殖放流等相應政策和資金保障措施。建立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逐步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助標準。建立金融支持農業綠色發展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信貸、保險服務農業綠色發展的支持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資源節約、生態保護修復、廢棄物處理利用、動物疫病防控等領域。

24. 強化考核獎懲。根據省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完善農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結合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工作,對各地農業綠色發展進行監督考核,開展部門聯合督查,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農業綠色發展取得實效。嚴格綜合績效管理評價,充分發揮涉農財政資金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整體效能。對在農業綠色發展中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揚,對落實工作不力的按照有關規定進行問責。

25. 加強宣傳引導。充分發揮國民教育、新聞宣傳、科學普及、思想文化等多種渠道和各類媒體的作用,大力宣傳農業綠色發展的理念、政策、路徑和成果,及時總結推廣生產領域、消費領域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先進經驗、典型事蹟和技術模式,積極倡導農業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努力營造農業綠色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本意見從2018年7月18日起施行。此前發佈的有關文件規定,凡與本意見不一致的,按照本意見執行。

來源 / 山東省農業信息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