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來就有善惡兩面性,爲什麼兩千年的儒家思想還是治不了人性惡的方面?

布儀


正義與邪惡,

善良與狠毒。

光明與黑暗,

美麗與醜陋。

似乎在這個世界上無處不有,無處不在。為什麼?難道這是上蒼帶給世間一種無法抗拒的魔咒,還是造物主的故意捉弄!一切的一切又似乎早有安排,一切的一切又藏滿迷惑。於是乎!就有了緣來緣去的因果輪迴,就有了前因後果的彰顯解讀,使人性的光輝與陰暗,在紛擾的世態中,變得昭然若揭,彷彿被恰如其份的在正與反的形象比喻中,做出了深層次的人性剖析。夜深了,還是早睡為好,關於人性l問題有時間再說吧!人類的歷史文明,在數千年的風雨中,在聖人們的言傳下,歷經了多少次重組裂變,討伐筆耕,卻依然不能消滅人性的貪念?我想,就是因為人人缺少了自律的反省心,自覺的公德心,醒悟的淡泊心。於是就讓貪念形成了一顆無時不在伺機燥動的私利心。古人云,人不為已,天誅地滅!可見,人心只有依靠嚴肅的法律法規,才能束縛並提高一個人的意識行為,在法治天下的陣痛之間,才能讓社會上一切醜惡的東西,無處藏身。人性?需要來一次由內而外的大掃除,需要全民提高自身素質,團結一心,奮發向上的良性循環機制。尤其是教育,更需要從小抓起,從每一個人做起。養成良好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只有三觀正,天下才平安!


一越百川


人性是最豐富多彩的,人心是最深不可測的,所以古希臘哲學家們才把人的心性起了個很給力的稱呼——小宇宙。人性的善惡之間,就像素描裡黑白之間一樣,在黑白之間存在著無限的灰色地帶,善惡之間亦如此。關於善惡的字彙詮釋,中國第一部漢字字典《說文解字》就有言簡意賅的解釋,如下圖所示:

以孔孟之道為代表的儒家是“性善論”最初的提出者和堅定的支持者。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愛人。”他們認為“仁”之中包涵了“忠、孝、禮、義”,一個善字了得。孟子有句話說得最經典“人無有不善,如水無有不下。”這種人性本善的觀念經過後世朗朗上口風靡至今的《三字經》的宣揚,深入中國人的靈魂深處。

儒家思想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倫理學,為了使人人葆有善心善根,儒家就特別注重個體教育和人倫教化,希圖通過教育和教化讓善得到弘揚,人人謹記人性本善,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和諧,那麼整個社會也就和諧了。就算是介乎於儒法之間的荀子也一脈相承,一樣重視教育。

遺憾的是,儒家只是一廂情願的認同人性本善。現實中,愛恨善惡一念間,很多時候,善只是個體私意的表達,而惡卻常常是客觀事實的陳述和判斷。很多時候,常常是地獄空蕩蕩,惡魔在人間。儒家試圖通過教育和教化弘揚善,壓抑惡,本身就是違揹人性的行為。發展到陳腐僵化時期,除了培養出層出不窮代不絕書的偽君子之外,儒家思想根本對現實的惡無能為力,更遑論去治惡制惡了。因為儒家一直認為法律只是道德的補充,這種觀念純粹是顛倒了道德與法律的順序。

西方人有句俗語“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道德固然重要,但法律更加重要。對一個個體和社會整體來說,僅有善良是遠遠不夠的!法律與道德的關係就像林肯總統說的那樣。只有堅持法治社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善才能得到更好的弘揚和鼓勵,惡才能得到更好的懲罰和否定。

正如答主在以前一篇碼字小文中認為的那樣:二十一世紀的時代,一個社會的文明必須依靠公正公平的法律執行力,只有以法治國才會不斷提升每個個體的人性底線。有德之人有了法律的支撐,才會更加理直氣壯的踐行人性本善的君子之德,弘揚人性的優點;不尊重規則的人有了公正公平公義的法律設限和制約,才不至於任性胡來胡作非為,才會自覺地抑制人性的弱點。

(討論使人明辨是非。歡迎讀友們留言轉發,相互學習交流!)


清園居


人性的善惡論是由儒家的兩位大師提出的,孟子提倡性善,荀子提倡性惡,但大家對二人講的善惡很容易誤解,實際二人講的不是對立的,出發點不一樣。

孟子講性善,從本源上來論的。比如見到小孩掉到井裡,不管善人、惡人,第一念頭都是一驚,想把孩子救上來。再比喻小偷,惡人吧,按道理應性惡才對,可偷東西都悄悄的,不願讓別人看見,他也知道偷東西不對,這個知道不對的心,就是孟子講的性善。

荀子提倡性惡說,從習性情感角度講的,人之生固小人,他的這個惡,是後天薰染形成的,類似於這裡提的人性的善惡兩面性。

這個善惡的兩面性,員外講可用太極圖比附說明一下。善的一面是陽性,惡的方面顯隱性,實際二者是相對的,善惡的標準是人為的劃分。另外,員外理解,善性、惡性是消滅不了的,只能說哪一方強些,就顯現為哪一方面。我們舉例子說明,如孔子殺一個人,叫什麼的,我忘了。對這個人來講,是惡的,但對整體來講是善的。再比如,佛神通廣大吧,萬善歸於一身,你說佛有沒有惡的種子?但佛表現不出這些來,這就是個人的功夫修養了。

所以善惡是相對的,關鍵是自己這個開關,撥向哪一面,這才是主要的。


十八員外


在我們中國儒釋道三家文化有一點是共通的,都是教化人們要行善,儒家的仁愛、孝悌、忠信就是善,道家的上善若水更是至善,佛家的慈悲同樣是善。那麼為什麼幾千年以來,人性惡的一面一直存在,下面個人妄言幾句,請各位高人批評指正。

一,堯舜禹時期,聖人治國,以德治而得天下,夏朝以後變為家天下,禪讓製得到破壞,個人認為人性惡的一面和善的一面鬥爭就愈演愈烈。故老子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今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老子是提倡不要假仁假義、偽善的,而為一己私利則是惡的來源。

二,至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孔子早年志在恢復周禮,提倡仁、義、禮、智、信,孝悌、忠信。

三,到漢朝“文景之治”時期,統治者奉行黃老,而致民風淳樸,人民得到休養生息,牢中甚至幾年沒有犯人。從這點上看,人性的善惡和統治階級的個人私心私慾是有很大的關係。到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此後儒家治國思想長期處於主導地位,儒家學術也被統治階級利用來滿足統治需要,儒家文化雖然是進取的文化,但從夏朝的家天下以後,天下就成了個人私心慾望之物,後來一些儒家文人個人要取得功名利祿需要參加科舉取士,所以人的私心、私慾一定會導致惡的產生。

四,“人之初,性本善”,在我看來,在人初生的時候,嬰兒本性純良,人成長的過程就是要揚善抑惡。而要從根本上杜絕人性惡的一面都是不可能的,不管儒家道家佛家,都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儒家講善與惡,是人性作用的兩個現象。作用不是善就是惡,不是好的就是壞的,不是正義就是邪惡的。




以上所述,其實善惡只在一念之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人間正道才是滄桑,邪終不能勝正,惡終不會勝善,人間善永遠是主流,因為善是“道”的的體現,善符合天地之道,人倫之道。


(謝謝頭條提供的平臺,個人在不停的學習中,您的關注、點贊、評論、轉發是對我勞動的認可,謝謝朋友們的支持。)



心念自在


這怎麼回答你好呢?人性固有善惡。但就歷史和社會佈局和結構來看,性惡之人不足兩成,性善之人不少於八成。為何?因為不為惡便為最低的善,不為善便為大惡。再者,若性惡之人多,則國必久亂,民之大災也。

你說,兩千年的儒家思想為何根治不了人性之惡。需要跟您辨明幾個前提含藏問題:

1.儒家思想是怎麼提出來的?那是春秋亂世年代,戰禍橫生。它的提出前提本身就是站立在人性惡的思考基礎上。只不過,儒家思想是對人性惡的思想策略和治國方略!儘管他提出人性本善,但也只不過是自欺欺人愚民弱民罷了。孔子是想廣大老百姓帶著道德的鎖鏈跳舞給君主統治者看,以為這樣就可以天下大治,國泰民安了。其實,他這是大錯特錯。

2.我們凡人要看明白,一部動物進化史,就是動物為惡的進化史。因為動物有欲,都要吃。要麼吃他,要麼被吃。在吃與逃避被吃的進化過程中,生物進化史才展開了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偉大曆程。我們人類也不另外,也逃脫不了生物本質,特別是動物本性,那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針對植物或低層動物物種),還有優勝劣汰,弱肉強食(針對動物,特別是高級食肉動物)。

3.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部人類為惡的歷史。如戰爭,獵殺動物,破壞生態平衡,等等。能破之,也能立也,才是人類的最高智慧。

所以,從這幾方面來看,提問者有明顯逃避現實和自然規律的嫌疑,所以,儒家思想想改變人惡是不可能的,也永遠不可能。因為我們人類站在地球生態食物鏈最頂端。如果我們人類不能用人之惡性推動自我進化,我們人類只有死路一條。因為惡,才有推進人類自我智慧發展的最大可能。但是,凡是都有個度,過度不是大損,就是必亡。

既然儒家思想是治國思想和治世思想。有沒有更為先進一勞永逸的治國治世思想呢?

那是一定有的。那就是:民尊政輕,民主政導,民亂民治,民禍民制。因為,人民才是主宰歷史進步的車輪和主力軍。政府只是中介,起調節作用。重中介而忘本,則民禍四起,歷史戰禍不止。而輕中介力挺民智者,歷來被人類稱頌。如,美國之父華盛頓,改變了美國政治格局,不走世界政治歷史老路,為美國新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才有了後來美國的稱霸世界,並且政治體系至今不衰,而且一直還在完善發展之中,可見其生命力的強大!


愛在心甜1


人性本來就有善惡兩面性。儒家思想也是人性層面的理論,治不了人性中的惡是很正常的。如果治了惡,只剩下善,那就不是人了,或許就是神仙或者佛了。而儒家的目標就是治世,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不是成仙了道,也不是修佛。所以只是抑惡揚善。沒有治惡之道。人性的本來是惡是善,從來就是爭論的焦點。題主的觀點我贊同,善和惡都是在人性中存在著的。但它們都只是人性中的一個方面,而不是人性的全部,雙方加在一起也不是人性的全部。那麼,人的本性是什麼呢?人的本性是吸收。因為人生天地間,相對於天地來說,人最大的不足就是小。加大加強自己才能彌補自身的不足。只有吸收才能填補這種不足。吸收就是人的本能。加大加強自己的慾望就是人性。因此,人的慾望本是正當的,為了滿足這些慾望而做的一切行為本來也應該是正當的。只是人的慾望生出的行為是有善有惡的,就是說人的善和惡都是由慾望生出來的,而儒家的理論都是在調節人的慾望,抑惡揚善,至多是減弱慾望,並不能去掉慾望。而修神修仙修佛成道需要的是去掉慾望,讓人的意識歸於無歸於零歸於空歸於道歸於自然。就是達到天人合一。而這在儒家是辦不到的,也不是他們所追求的。


夢113300796


儒家思想最根本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重在修身養德。而修身養德又重在個人修為,靠個人的修牲立德,而不是強制。靠人的自覺性,自覺修為。無論道家,佛家還是儒家人間萬事萬物存在因果關係。存在道德向題,主要是人們不:懂得,不關心因果關因,如果大家都認識了因果關係對人生前途命運的重耍性,懂得因果關係決定人的命運就會重視道德的修為,行為的修為,就會懂得什麼叫:廉恥,善惡,美醜,是非。就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就知道可為和不可為的事理。如果把因果關係深入了人心,人們的心自然就會有良心,正心和愛心。現在就是有許多人設有把心放正,偏離了良心,心不正,則身不正,這裡講身,就是行為,行動。身不正,則行為不正,幹缺德事,幹損人的事。損人的動機就是利己,取樂,做出許多設有道德沒有人性的惡劣行徑。不過總會遭報應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但有些人偏偏不相信,到時候反悔已遲了。所以人一定要相信有因果關係有因必有果。惡因結惡果,善因結善果。這是不用懷疑的,如果懷疑不信,遲早要吃虧的。我們回過頭看世界看人間就清楚了。我們不能專向前看,還耍往後看。看前面是路,看後面是歷史。歷史是人類社會的最好教科書,有綿繡前程而成功成名的也有血淋淋罪惡滔天死得不好遺臭萬年的。所以有時向後看也很重要,可以作前車之鑑。同時也耍向後看看自己過去做得怎麼樣?是否做過無道德l事?有就耍及時改正,好的行為要繼續堅持,不要隨大流,要有自己的主張和立場,違良心的事千萬不能做,這就叫抑惡揚善。把惡的想法壓住,把善的思想發揚起來。今天的人,總是講別人做得不對,這不好那不好,耍檢查自己本身做得如何?少講別的不是,多查自己的不是這才是真正::社會風氣好是和諧社會。大家都把眼精瞪住他人,說他人的壞話,這個社會就永遠不得安寧。大家的道德就無法提升,。重在修為就是修自己的過錯,而不去修別人的過錯,各修其身,各修其道是最好的社會氛圍。


吳定律


“惡”為什麼是天性?因為人生而就有自私的天性,即哲學意義上的“本我”(可理解為本能),這個“本我”是以生存和基因繁衍為主任務的,任何威脅生存和繁衍的行為都會受到“本我”的牴觸(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節食減肥,卻越減越胖的原因,因為“本我”會更加努力的儲存脂肪);還有七情六慾、“惻隱之心”(”人性本善”理論根源之一)、“慈悲之心”都屬“本我”,所以古人云人之情緒,“不學而能”。自私過頭了,情緒放大了,就會導致“惡”的結果。

人的“自我”是後天與環境的不斷交互中學習形成的,“自我”會不斷的觸碰(學習)或被引導(教導)來理解人類社會生活的各種規則,由於社會分工協作的不斷髮展,人們都意識到集體發展的優越性,所以先哲不斷的制定各種“禮”“法”,希望“自我”在後天的學習中,來剋制“本我”,曰“克己復禮”,以期達到“超我”的境界,來實現“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天下大同”(老有所歸,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有所養)的理想世界。

所以,所謂的“善”與“惡”,只是一個硬幣的兩面。關鍵還要培養社會風氣(現在推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在意識形態領域進行的影響)。中國文化傳統培養的“道德標準”“公序良俗”也都會起到一定的作用。這樣才會避免“破窗”“插隊”等不良風氣的盛行。

希望淺見能給你幫助。


明厚論財經


首先,人性有善惡兩方面,這個提法就不正確。



人性這個定義所指是哪一個人性?他有先天本性和後天習性。通常人們會把這兩種性混為一談。

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指的是先天本性。

荀子說,人之初,性本惡。指的是後天習性。


儒家思想的宗旨是"仁"。奉行仁義禮智信。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中庸之道。它的方式是教育引導,是文以載道。

2000多年來統治階級用儒家思想治理天下。多數都是片面性的運用。只取有利於統治階級的,而放棄利於全民全社會的方面。

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始,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逐步進入現代社會。物質極大的豐富,從而激起了人們更多的貪慾。使人類後天本性的貪慾之心極度的膨脹。又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一切都是以名利為目的。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早已拋到腦後。只是少數有道之人,先天本性彰顯之人在遵循中庸之道。




所以孔子感慨的說:“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和庸


人性的善惡兩面性,是由人的天性而決定,由人在其活動的社會中而發揮出來,由人在成長中的受何種教育所塑造出來,以及由人在某時某刻的理性和獸性所表現出來,還有許許多多的緣由的……

在春秋戰國的年代裡,諸子百家就曾人的善與惡,進行過各家的闡述,定義,論戰,到頭來的實踐與運用,各朝各代都選擇了儒家的方法了。儒家主要倡導教化,是一種導引的形式;法家主張實行嚴厲的刑罰,以實際的惡行而處罰的方式;佛家則運用勸悟的禪示,教人棄惡楊善;如此種種,是各行其道了。

其實,善與惡是與"利"的含義,有著根本的相生相隨的。要使人的"惡"得到控制和抑制的辦法,那就得運用儒家,法家,佛家的三家妙方,綜合治理,方能楊善除惡,樹立起人性善的美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