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發揮魅力?

vanco169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國學”?

“國學”一詞,先秦之前就出現了。其意義與現在所說的國學有很大的不同。

《周禮》雲:“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這裡第一次出現“國學”一詞。學者孫詒讓在《周禮正義》中說:“國學者,在國城中王宮左之小學也。”由此可見,先秦時期,國學就是學校。

到了兩漢時代,國學改名叫“太學”。比如我們南充鄉友,《三國志》作者陳壽年輕就曾在蜀郡“遊學於太學”。魏晉南北朝時太學又稱“國文學”,隋唐改稱“國子監”。宋代又改為“書院”,如“嶽麓書院”等。從這些演變的過程來看,“國學”仍未能脫離學校的意義。

那麼,國學的概念究竟是什麼時候獨立出來的呢?

清末民初時,西學和新學漸起。面對當時社會和學術文化空前轉型的嚴峻形勢,一些學者為了捍衛中國文化,也為了與新文化、外來文化相區別,提出瞭如“舊學”、“中學”、“國粹”、“國學”等多種國學概念。這些學者都對所提概念進行了詳盡的詮釋。其中以章太炎和鄧在實的解釋最為妥貼精當——“國學者,中國固有之學”。此義受到學術界普遍認可。後來的《現代漢語詞典》對國學的釋義基本上沿用了章、鄧的定義,並作了適當的擴展和延伸——國學,稱我國傳統的學術文化,包括哲學、歷史學、考古學、文學、語言學等。

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國學一詞已正式從學校的定義中分離出來,成為與西學相區別的一個專門概念。

其實,從深層次理解還可以說,國學既是“中國固有之學”,也是一個國家以其個性化風格,民族性特色去表現時代精神,探索、追問、反思人類發展而形成的文化結晶。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學就是華夏文明的精髓,是一個民族思想文化的源頭和載體。

國學就其內容而言,分為廣義的外延和狹義的外延。

廣義的外延。即華夏民族一切優秀的傳統文化皆可稱為國學,它包括了哲學、史學、宗教、倫理、語言、文學、藝術、考古、醫術、數術甚至星相學等等。

狹義的外延。是指以儒家學說為主流,以先秦諸子思想為主導,以儒、釋、道三家為核心的學術體系。

因此,國學是以先秦諸子百家而形成的基本文化形態,這是當今我們所說的國學內容中的核心。

那麼,這些基本形態中到底哪些是國學經典呢?

對於國學經典,歷來說法不一。就我的理解來看,首推《四書五經》,這是國學的內核。其次是十三經,這是在《四書五經》基礎上的擴展和推演。再次是經、史、子、集。

這個範疇就相當大了。當代人大多比較心浮氣躁,急功近利,要把這些經典學完委實不易。我認為,在泛讀的基礎上,熟讀少量經典,領會其精神實質,使之成為自己的人生座標,也不妨是一種國學入門吹糠見米的方法。

其次,國學如何在現化進程中發揮魅力(作用)呢?

1、傳承中華文明,實現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激發愛國主義熱情。現代文明發展速度超乎人們預料,當市場經濟文化佔領主導地位時,傳統文化退居次要地位,尤其是現在流行的快餐文化,網絡文化,娛樂文化等,使文化碎片化現象日益嚴重。當我們內心空落猛一回頭看時,才覺得華夏幾千年積澱的精神財富是我們的文化之魂,不僅不能丟棄,還應該在現代化進程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唯有如此,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激發起人們的愛國熱情。

2、提升國人的思想道德水準,營造良好的社會風尚。現代化進程中,很多沒落的腐朽的文化混雜其間,稍不留神就會迷失方向。尤其是物慾至上會讓人精神、心理不堪重負。學國學能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充實內心,規範行為,律己化人,自覺排斥與傳統道德觀念相牴觸的東西,使我們骨子裡的那份美德得以永存。

3、增強我國文化競爭力。當今有不少人崇尚西方文化,對傳統文化棄如敝履,一提起國學就認為是迂腐的,沒落的,完全失去文化自信。其實,中華五千年文明未能斷流,與國學強大生命力緊密相關,這是獨立於世界之林的優秀文化。在此次疫情中,日本贈送醫療物資時不是寫了“山川異城,風月同天”,其實也是國學精髓傳之異邦的體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是接納包容的博大們胸懷,我們既要學習、包容外來文化,同時也不能丟掉傳統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我國的文化競爭力。

4、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樹立精神支柱。現在世界上各大國之間博弈異常劇烈,其中也己括文化層面的博弈。西方有普世價值,有民主自由,有好萊塢文化,有嘻哈文化,我們拿什麼文化去與之博弈?竊以為,國學中的精華是抗衡西方文化的最有力的武器,是我們實現偉大復興之夢的精神支柱之一。

這是從國家、民族層次上所顯現出的重大意義(魅力作用)。

就個人而言,有人認為,學國學的最終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從而樹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遠大理想。不可否認,這是很多仕者“治國、平天下”的終極目標,乃鴻鵠之志,不可謂不高遠宏大。但能達到這種終極目標的人定然是少數。作為絕大多數國人,一定要多在“修身、齊家”上下功夫,明白自己學國學的目的不是金榜題名狀元及第,不是發思古之幽情,更不是什麼復古表演媚俗做秀,而是與先賢對話,在聖賢的光芒下,感悟其精神實質,觸摸華夏文化精髓,盪滌心靈中殘存的陰影,樹立精神的支柱,找到人生的座標,從而使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質得到提升,適應時代的發展,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積土成山,積水成淵。假如每一個人都這樣做了,整個民族的素質自然就提升了,民族復興之夢的實現也就不遠了。

這樣的意義(魅力),在現代化文明進程中其實也是非常巨大的了。


雲端韋一


國學一直在發揮作用,因為她是中國國學,她一直在發揮作用,而且是伐作用,如果我今天光說作用,也許我能說十年!作用,無用,什麼叫作用?作為有用,叫作用?不復言!!!





四正嘉方


其實中國人的骨子裡已經融入了國學,時刻都在影響著國人的行為。提倡文化自信就是在新形勢下把國學精髓發揚光大,沒有任何是個所有人的學說,國學適合中國,特別是現代形式下的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