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整版刊文追忆李芳:引路,永恒的星光

《人民日报》整版刊文追忆李芳:引路,永恒的星光

《人民日报》整版刊文追忆李芳:引路,永恒的星光

是什么样的勇气

让一个人面对生死之危

毅然挺身而出

是怎样深沉的爱

让一个人呕心沥血

甘愿化作护花的春泥

李芳英雄壮举背后

是一名人民教师的

仁爱之心与无私奉献

今天,《人民日报》整版刊文

追记河南省信阳市

乡村小学教师李芳的大爱人生

我们一起缅怀↓↓↓

《人民日报》整版刊文追忆李芳:引路,永恒的星光

《人民日报》2018年08月09日18版

文章

引路, 永恒的星光

——

追记河南省信阳市乡村小学教师李芳的大爱人生

《人民日报》整版刊文追忆李芳:引路,永恒的星光

现 场

生死关头,她奋力一推,

完成了生命的绝唱

《人民日报》整版刊文追忆李芳:引路,永恒的星光

△李芳老师生前。绿之风希望小学 供图

2018年6月11日,本是一个寻常的周一。

下午5点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希望小学响起了放学铃声。李芳像往常一样,带着学生从三楼下楼到操场排队,准备护送孩子们出校门。

绿之风希望小学大门往东50米有一个十字路口。虽然有红绿灯,但是为了保证学生安全,每天放学,学校都会派两名老师,一个在前、一个在后,站在两个交叉路口,引导学生过马路。

绿灯亮起,一排学生鱼贯而行。就在队伍最后几个孩子走到马路中间的时候,一辆装满西瓜的深红色三轮摩托车冲了过来。满载着西瓜的三轮车从将近400米的下坡路上俯冲下来、越开越快。

“刹车失灵,躲开点!”三轮车司机大喊。

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周围人还没反应过来,失控的三轮车已经近在眼前。

就在一瞬间,李芳大吼一声“有车,快走!”一边冲向马路中间,一把推开了受到惊吓的几名学生。

只听“砰”的一声巨响,三轮车撞倒了李芳,接着又向前冲了很远,直到车头撞上路边的三层台阶,才晃晃悠悠地停住。

而此时路面上,4个孩子侧倒在一旁,李芳直挺挺地躺在距学生10米左右的地方。

“怎么样,受伤没有?”和李芳一起护送学生的陈燕老师赶忙先去查看学生的伤情,发现4名学生暂无大碍后,又转过来查看李芳的情况。

“李芳醒醒啊,李芳你怎么了,李芳你别吓我,李芳……”无论陈燕怎么喊,李芳没有睁开眼睛。

事故发生后,受伤师生迅速被送往附近的医院救治。李芳被诊断为脑部颅骨骨折、脑组织大面积出血。当晚8点,李芳因病情严重,转至市中心医院。李芳的CT检查报告被送到武汉协和医院和武汉同济医院,进行专家会诊。

奋力的抢救并没有留住李芳。6月13日凌晨4时40分,李芳因公殉职,年仅49岁。

追 思

她英勇地走了,

化作“繁星点点”照亮天空

《人民日报》整版刊文追忆李芳:引路,永恒的星光

△ 6月16日,近5000名社会各界人士送别李芳老师。(唐丰摄)

草木含泪,大地悲鸣。

6月16日上午,董家河镇一个草木葱茏的山湾,李芳追悼会在举行。灵堂内的李芳,安详地静卧在鲜花丛中。

哀乐低回,众人泪垂。

近5000人的送行队伍,蜿蜒数公里,把灵堂前的道路挤得水泄不通。

送行的人群中,有李芳生前的亲友、同事、学生,有闻讯赶来的父老乡亲、干部群众,还有许多素昧平生的人,他们听闻了李芳老师的事迹,千里迢迢从北京、河北、内蒙古、安徽、广东等地赶来。

“那天下午你救学生,我看到了。虽然我不认识你,但我知道你一定是个好老师!今天我来看看你、送送你……”一位老人挤在送行的人群中,手抹眼泪,不住地踮脚张望。

“李芳胆子小、怕黑,昨晚我们几个老同学在这,陪她最后一宿。”李芳的几个中师同学,彼此搀扶着,双眼熬得通红。

“道德楷模流芳千古,精神不死风范永存”“纸鹤寄哀思,师恩终难忘”“为人师表,大爱无疆”……一条条横幅、一副副挽联、一双双泪眼,都是大家对她的思念。

李芳走了,学生们想她。一个孩子在日记中写道:“李老师,当您倒下的那一刻,我多么希望您的身体是铜墙铁壁铸成的,可以抵御一切伤害;我多么希望您能立刻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摸摸我们的头说:‘走,放学了,我们回家’。可是,您却像一阵风,在那个十字路口,轻轻地飘走了。李老师,我想您!”

李芳走了,同事们想她。与李芳同住一间教师公寓的郝翠玲泣不成声:“那天中午午休,李芳还在问我家孩子高考的事,发挥得好不好、喜欢哪一科、想考什么学校,还说等孩子录取了,要一起庆贺。临走的时候,李芳跟我说:‘吃口西瓜吧,我早上来的时候买的,沙瓤的。你就用我这个勺子吃,我用开水烫过了,不要嫌弃啊。’没想到,这竟成了李老师和我说的最后一句话。”

李芳走了,家人更想她。李芳的女儿代雨辰给妈妈写了一封信:“妈妈,你说陪我去参加公务员面试,你说想看我穿婚纱的样子,你怎么食言了?妈妈,你的微信‘繁星点点’一直在我手机里,我常常看着她,我多么想您能再跟我聊聊天啊!”

坚 守

到边远地区教书,

她无怨无悔

李芳的家在信阳市平桥区,工作的地方在董家河镇。一条起起伏伏的小路,绵延30余公里,将这两个地点连接在一起。

无论是骄阳似火,还是数九严冬,这一条路,李芳不知走了多少遍。周一来、周五回,周而复始。特别是以前没有公交车的时候,李芳骑自行车走一趟,就得花费两个多小时,但她却从来没有抱怨过。

“当老师是李芳一直以来的梦想。”初中同学金平回忆道:“那时的我们正值少年,常常在一起憧憬未来。李芳想考信阳师范,想以后回家乡董家河当一名小学老师。”

1986年,在报考定向志愿保证书上,李芳写下这样的话:“我志愿报考信阳师范学校,毕业后愿意到边、偏、远、穷山区任教,一定服从分配!”

她这么说,也这么做了。

同年9月,李芳如愿以偿,坐在了信阳师范学校普师二班的教室里。

对于当时的农村孩子而言,能考上中师的,都是佼佼者。翻开当年的成绩册,一张发黄的成绩单上显示:李芳,平时成绩考核18分(最高分20分),期中考试成绩91分,期末考试成绩92分,全班第四名。

“李芳端庄大方、性格开朗、成绩优秀。我本来想,她毕业后一定能分到一所不错的学校。没想到,她会选择去董家河最偏远的黄龙寺小学。”李芳的中师同学姜素梅说。

1989年7月,刚满20岁的李芳从中师毕业,只身来到了地处大别山腹地的黄龙寺。这里仅有一条长20公里、宽不足两米的崎岖山路与外界相连,不通电、不通班车,条件极其艰苦。

山里蚊虫多,敏感体质的李芳,常常被咬出一块一块的大包;山里没有电,到了晚上,李芳只能点个小煤油灯备课、改作业;山里缺教师,李芳就一个人包揽了几个年级的多门课程……但即便是这样,李芳也总是笑盈盈的。

从黄龙寺小学到谢畈小学、乡中心小学,再到绿之风希望小学,因学校撤并等原因,李芳虽然兜兜转转,但从教29年来,她始终没有离开过董家河镇,没有离开乡村小学的讲台。

“怎么不想办法调到市里去?”几乎每一个见到李芳的人都会问她这个问题。

以李芳的条件,她有太多的理由和机会回城:在乡村从事一线工作年限够久、教学水平够高、丈夫孩子都在市里……但李芳每次都选择留下,因为她留恋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董家河,她对乡村的学生有太多的不舍。

好友劝她,她说:“这里老师本来就少,我走了,谁带孩子?城里不缺好老师,这里缺,我不能走。”

家人劝她,她说:“再过几年就退休了,现在往回调也没什么意思了。等退休后,我一定好好陪你们。”

就这样,一次次主动放弃进城的机会,李芳依旧默默坚守在乡村学校,无怨无悔。

无 私

从不计较,

她是别人眼中的“傻老五”

《人民日报》整版刊文追忆李芳:引路,永恒的星光

△ 李芳老师用过的办公桌和批改过的学生作业

了解李芳的人都说,李芳能做出以身挡车救学生的举动,绝对不是偶然,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在李芳二姐李广珍的印象中,妹妹是一个特别单纯、从不与人争的人。“快50岁了,仍然单纯得像一张白纸。”李广珍说:“她从不给人找麻烦,而且经常帮助别人。因为在家里排行老五,我们都叫她‘傻老五’。”

“傻老五”看上去真有点“傻”:

刚进中师的时候,李芳被推选为文体委员、推广普通话委员。可到了第二学期,她却主动向班主任辞职不干了。班主任问她为什么,李芳说:“应该让那些内向的同学也有机会锻炼锻炼,我会帮他们一起想办法”;

无论是毕业聚会,还是有老同学回来,李芳总是最操心的一个。每次吃饭,酒是她从家里拿,水果是她从路上买,就连瓜子花生她也要自己准备几碟。同学们说:“不能老让你破费。”李芳却笑着回答:“我要尽地主之谊”;

在学校里,哪里需要老师,李芳就去哪里。前两年,学校低年级缺老师,李芳二话不说,就去了二年级。同事说她:“小孩子太难带了,你都快退休了,何必去挑战自己。”李芳也是笑:“我没关系,带哪个年级都行。”

“傻老五”哪里是真“傻”!她的单纯实在、不争不抢、宽厚大度、真诚待人是对“傻”字的最好诠释。

翻开李芳的档案,她似乎确实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参加工作后,李芳一共获得过22项荣誉,获奖时间大多都在2000年以前。近几年,学校准备给她评高级教师、想给她一些荣誉,但李芳都坚决推辞了。她说:“农村教育需要年轻人,他们比我更需要这些激励。我不着急,等下次再说吧。”

推辞又推辞,直到李芳牺牲,她仍然只是一名中小学一级教师。如今,教育部追授李芳为“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追授李芳“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李芳总是为别人考虑。这些年,她最亏欠的人,就是丈夫和女儿。

李芳的丈夫代业明是国家电网信阳变电检修公司的一名工人,结婚快30年了,两人总是聚少离多。“李芳周末才回家,可回到家里,不是批改作业,就是累到蒙头大睡。她长期伏案工作,总是喊脖子疼,我和女儿因此都学会了按摩。”代业明说:“我有时候也劝她,劝她别那么傻,也要多想想我和女儿。但李芳总是笑着安慰我:‘再等等吧,过几年我一定好好陪你们。’”

李芳的女儿代雨辰前不久刚刚接到通知,在湖北省广水市公务员笔试中考了第一名。听到这个消息,李芳高兴坏了。周末,朋友们约李芳去爬山,李芳拒绝了。她说:“女儿过一阵子要面试,我得给她买一身合适的衣服,还要给她做做培训。”

“虽然妈妈有时候显得不近人情,但我知道其实她心里最放不下的就是我。”代雨辰回忆道:“小时候,有一次我生病发烧,妈妈因为要给学生上课,就把我一个人放在董家河诊所输液。我记得她蹲下来、抚摸着我的头,对我说:‘你是妈妈的乖女儿,要学会坚强。记得打完针不要乱跑,妈妈过一会儿就来接你。’当时我觉得妈妈很傻,不过现在长大了,我慢慢能够理解她了。”

善 良

待人真诚,

她有一副“热心肠”

《人民日报》整版刊文追忆李芳:引路,永恒的星光

△ 李芳老师用爱守护的可爱学生们

《人民日报》整版刊文追忆李芳:引路,永恒的星光《人民日报》整版刊文追忆李芳:引路,永恒的星光

爱 生

桃李芬芳,

孩子们是她的“心头肉”

《人民日报》整版刊文追忆李芳:引路,永恒的星光

△ 李芳(右一)生前到她对口资助的学生家中家访(绿之风希望小学供图)

《人民日报》整版刊文追忆李芳:引路,永恒的星光
《人民日报》整版刊文追忆李芳:引路,永恒的星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