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卷調查+大數據分析 勾勒四川南向開放全景圖

问卷调查+大数据分析 勾勒四川南向开放全景图

四川開放,“突出南向”。向南,主要目標區域是粵港澳大灣區、東盟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等,川企走向這些區域的情況如何?發展得好不好?這些區域的企業走進四川,又是怎樣一番景象?

為了準確掌握這些基礎情況,給南向開放的各參與方提供參考信息,本報聯合省統計局社情民意中心、川報全媒體集群大數據工作室,採用調查問卷+分析大數據的方式,對1000家企業進行問卷調查,抓取14萬家公司信息進行分析,以此勾勒出一幅四川南向“引進來”“走出去”開放全景圖。

[1000份問卷裡的“南向出川圖”]

粵港澳是“第一目的地”

近日,本報聯合省統計局社情民意中心,採用計算機輔助電話隨機抽樣方式,對四川境內不同類型、規模和行業的1000家企業進行了有關南向“走出去”的問卷調查。

有多少川企願意或已經南向“走出去”?18.6%受訪企業給出了肯定回答。已經南向“走出去”的企業佔比為13.0%。“憑藉敏銳的市場嗅覺和靈活的‘身段’,民營中小企業在願意或已南向‘走出去’企業中佔了近6成。”省統計局社情民意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南向“走出去”主要去哪兒?這道多選題,願意或已南向“走出去”的企業,93.0%選擇了“粵港澳大灣區”,其中超過7成集中在廣東地區,19.3%選擇了港澳地區;29.0%企業選擇了“北部灣經濟區”;涉足“南亞”和“東盟經濟區”的比例均在20%以下。

南向“走出去”是為了什麼?這道多選題,84.9%企業選擇了“開拓產品(業務)市場”;“獲取技術、品牌、人才等要素”有33.3%企業選擇;其餘選項均在25%以下。民企更多是為了“轉移省內優勢產能”和“迴避貿易壁壘”;國企更多為了“獲取技術、品牌、人才等要素”。

南向“走出去”主要幹什麼?66.1%願意或已南向“走出去”企業的主業屬於我省重點發展五大萬億級產業(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能源化工),南向“走出去”已經或打算涉足的產業領域前五名,同樣是這五大產業。“走出去”主要形式(多選題),近7成企業選擇了“產品和服務外銷”,近3成企業選擇了“技術研發和品牌等合作”。國企主要通過對外工程承包,民企則更多通過技術研究和品牌等合作的形式南向“走出去”。(記者 熊筱偉)

[大數據裡的“北向入川圖”]

粵港澳桂企業偏愛商務服務業

粵港澳大灣區、廣西企業來川發展,主要從事哪些領域?本報聯合川報全媒體集群大數據工作室,抓取了全省14萬家公司信息進行分析,得到這些企業在川發展的一些情況。

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在川從事最多的領域,按企業數排名前五的依次是:商務服務業、批發業、資本市場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貨幣金融服務;

廣西企業在川從事最多的領域,按企業數排名前五的依次是:商務服務業、房地產業、科技推廣和應用服務業、批發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省外企業在川投資最多的領域,按企業數排名前五的依次是:商務服務業、批發業、房地產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零售業。

“粵港澳、廣西企業在川投資和省外企業整體情況差別不大。”省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周江認為,兩個地區企業入川熱衷的領域,大多屬於流通而非生產領域,人才、資金投入相對較小,進入門檻較低,像會計、中介這樣的商務服務業是典型代表。這說明雙方還處在合作的起始階段。

香港金融業發達,為何在川從事貨幣金融領域的企業數只能排名第五?周江認為,這從一個側面說明香港對四川市場深耕程度還有所不足,包括服務本地化、對本地需求的挖掘還有不少空間。(記者 熊筱偉)

[從1000份問卷看挑戰]

南向“走出去”川企有哪些煩惱

川企南向“走出去”,面臨怎樣的問題和挑戰?面向千家企業的問卷調查顯示,在有意願或已南向“走出去”的企業中,超過9成表示遭遇了現實困難和問題,其中,物流、融資、信息排在所選問題的前三位,均有超過30%的企業選擇。

煩惱一:

物流成本高

調查結果顯示,對於“南向‘走出去’過程中主要遇到哪些問題”這道多選題,選擇“物流成本高”選項的高達36.1%,居於榜首。

“並不意外。”省交通運輸廳公路局局長李永亮表示,四川是內陸省份,物流成本高、運輸效率低的短板一直存在,社會物流總費用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5個百分點。

南向通道是我省地理距離最近的出海大通道,由此出境將有效彌補我省物流成本高、運輸效率低的短板。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毛中根表示,這一調查結果也進一步表明,南向通道“地理距離最近出海大通道”這一物理優勢的“變現”力度還不夠。

“變現”的潛力並不小。四川經廣西出海,無論是鐵路還是公路,均比到上海、廣州口岸運距短400-600公里。強化設施互聯互通,川貨經廣西欽州港通往東南亞國家,至少比通過上海的江海聯運方式節省一半時間。

煩惱二:

融資難融資貴

川企南向“走出去”最需要什麼?6成多企業表示在南向“走出去”過程中遇到資金問題。

問卷調查蒐集問題時,“融資難、融資貴”成為川企普遍關注的焦點,選擇比例高達35.5%,位列問題榜單第二。

“相比境內發展,‘走出去’發展的融資難度更大。”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企業家表示,大部分企業“走出去”會遭遇資金問題,民企尤甚。一方面,國內金融機構對出海民企的支持力度有限;另一方面,海外金融機構對為國內民企提供資金支持也普遍持謹慎態度。

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大文也進一步證實了這一說法。“目前,‘走出去’川企大多是通過內保外貸的方式進行融資。”所謂內保外貸,就是境內銀行為境內企業在境外投資的公司提供擔保,由境外銀行給該家境外公司發放相應貸款。這要求“走出去”企業在境內有很好的信用和知名度,同時手續費等成本也會更高。

“中小企業不好貸款,貸到款也利息高、金額少、成本高。”一些中小企業負責人表示,融資難度太大。

問卷調查蒐集企業對政府促進南向“走出去”的意見建議時,企業紛紛把融資需求放到了第一位,呼籲政府、金融機構為川企南向“走出去”提供更多融資幫助,搭建融資平臺,拓寬更多融資渠道。

煩惱三:

信息掌握不足

信息掌握不足,是受訪的南向“走出去”川企普遍反映的另一個現實難題。在問題榜單中,“不瞭解當地法律而遇到問題”選擇比例高達34.4%,位列第三。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鄧翔表示,這一數據與現實十分契合。近年來,國內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但同時大幅增長的還有涉外糾紛。在他看來,對川企而言,企業境外風險防範意識不強、涉外法律服務資源短缺等問題,都是現實“攔路虎”。

調查結果顯示,超過6成受訪企業表示在南向“走出去”過程中收集信息方面有困難,對當地商業信息、營商環境、政策法規等方面的信息有較高需求。目前獲取信息渠道,多為通過網絡、朋友熟人或同行介紹和政府部門零星瞭解等。

除了信息服務,近6成企業也表示希望能有更多渠道加強南向“走出去”人才儲備、行業交流等。

多名受訪企業負責人表示,希望相關部門能組織開展更多對南向區域及國家當地產業政策、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培訓。搭建相關信息平臺,拓寬企業信息渠道,及時向“走出去”的企業提供政策、產品購銷、項目和投資、當地市場需求、行業大環境等方面的信息支持。同時,進一步加強與南向區域當地政府和商會的溝通交流,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更多平臺和機會。(記者 朱雪黎)

川企南向“走出去”政府該怎麼幫忙

問卷調查顯示,有65.8%的企業希望在南向“走出去”過程中得到政府幫助。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研究院院長助理鄧富華表示,政府應該做的是基礎性、公共性的服務,如目標地法律法規或政策的解讀與服務、減少跨境交易的物流成本。準確分析判斷境外市場形勢、幫助企業適應當地政策法規、降低企業交易成本特別是物流成本,是企業“走出去”能否成功的關鍵要素,也是政府力所能及的事務。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教授袁博平認為,企業普遍希望的“政府補貼”,政府應慎重施行。“如果都靠政府補貼來‘走出去’,肯定不是長久之計,同時還很有可能觸碰到當地的政策紅線。”

至於“牽線搭橋”,多位專家認為政府來做不如讓商會等市場化組織來做。省社科院一位專家表示,“走出去”過程中,企業應該學會“抱團取暖”,進一步發揮商會等民間組織的作用,“以地緣為紐帶的民間組織很團結,很靈活,而且也更熟悉境外市場和規則,更知道企業需要什麼、當地有什麼,更容易取得成功。”(記者 王成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