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血本無歸」

當今,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已成為大眾爭先討論和發展的課題,而這一技術的發展也催生了眾多以人工智能為技術核心的企業,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人工智能還正處在起步階段,無論這些新興企業是否真的有核心技術,還是純屬為了蹭熱度,只要掛上深度算法的名頭,想得到融資並不是一件難事,而作為一切基礎的“大數據”發展情況又如何呢?

今天的人工智能就像是父母的“二胎”正躺在媽媽懷裡,大聲哭鬧地要奶吃,而大數據卻成為了失去了主角光環“老大”,極少被父母提及。作為大數據行業的創業者,七葷八素的心情更是一言難盡,從最近幾年就大數據領域的發展情況看,更可謂是“大洗牌”。有概念沒技術的公司,已經全部死光了,而曾得到融資的大數據企業,雖然還活著但是也過著“布衣蔬食”的生活,成為了整個大數據業內的真實現狀。

大數據的寒冬真的來了嗎?

在2013年大數據可謂是生機盎然,創業型公司拿到上億融資已成為普遍現象,使得大數據行業遍地開花,但是在最近幾年中,大數據行業便開始迎來寒冬,雖然有資本流入大數據領域,但也無法控制漸漸枯萎的“花朵”。到2017年《網絡安全法》正式實施,使得曾是伊甸園的大數據行業,變成了一片貧瘠之地。據統計,在2016年下半年開始,大數據公司開始逐漸減少,有些經歷過四次融資,資產過億的大數據公司開始大面積裁員,更有甚者將公司內探索新領域的部門一刀砍掉。同時,在最近幾年中大數據公司融資也遇瓶頸,很多大數據公司特別是創業型公司獲得的融資鳳毛菱角,而不少公司的融資記錄還停留在好幾年前至今苦苦支撐。

雖然大數據行業過著苦日子,對於投資者也十分無奈,他們所投資的大數據項目中經常會出現公司倒閉、轉型等現象,只有少數大數據公司不忘初心,但卻承受這逐漸縮水的煎熬。這種幾乎是全軍覆沒的現象也就導致投資公司不再向大數據行業拋出橄欖枝,轉而向其他領域試水。根據愛分析所發佈的《2018中國大數據行業報告》顯示,雖然我國多家金融、政務大數據發展一片向好,其收入已破億元。但是發展大數據需要長期的建設和積累,很難再短期內有理想的資本增長,能做到收支平衡就已經相當不錯了。

有很多先關從業者表示,由於前幾年大數據概念炒的非常火熱,導致現在大數據公司的估值水漲船高,無形當中增加了項目成本,使得整個行都面臨溢價過高這一問題。估值過高導致融資成本增加,而實際上在當前的大數據領域中,沒有真正形成規模化變現或者利潤很高的公司,同時對於大數據公司而言,由於項目投入的成本隨之增長,很多公司無法實現短期盈利,使得當初給投資人開出的溢價無法兌現,這就導致甲、乙雙方都對融資這個問題都蒙上了一層陰影。

底層技術缺失,應當加以重視

那麼曾經的“明星”,現在為何過氣了?其主要原因是因為,早期大數據行業瘋狂增長,而大數據需要長期的建設,缺乏底層核心技術的支撐,以及整體經濟形勢發展較緩,造成大數據行業出現整體萎靡的現象。細心的人不難發現,目前有關大數據的底層的核心技術全部來自於西方國家,很多國內巨型科技類企業都在使用這些技術如hadoop等,而分佈式數據庫等技術國內幾乎無法原創,一旦這些技術被西方國家切斷,就會導致國內大數據技術出現“營養不良”的現象。而在國內能在大數據開源社區中貢獻大數據技術的公司國內寥寥無幾。

投資盲目,導致大數據華而不實

與此同時,大數據的發展華而不實,國內每家公司或機構都只擁有片面的數據,無法將大數據實現全景化,這就直接導致形成了一個個信息孤島,雖然目前的數據洪流已經形成,但是缺乏核心的底層技術,使得大數據面臨著“大而不精”的尷尬境地,雖然大部分公司標榜自己已形成全景化數據,但是由於信息孤島的原因使得數據採集、數據分析、用戶推送、交易轉化等大數據業務,最多也只是自己跟自己下棋。

而且國內的投資人對放長線釣大魚的經營理念嗤之以鼻,希望在投資後的幾年中資金可以成倍增長,這就成為了早期大數據概念“烽火燎原”的直接原因。大數據的發展需要較長的搭建和運營週期,而用資本的熱度和週期去考核大數據行業的變現時間,本身就是缺乏耐心的錯誤表現。因為投資急躁,加上部分大數據領域創業公司的急於變現,甚至是投機取巧,企業當然無法安心紮根於技術,行業自然亂象叢生,加上《網絡安全法》等數據法律健全,必然造成了一批大數據公司被淘汰。而且在今年,整體經濟形勢趨勢不容樂觀,很多巨型公司股票暴跌,大部分基金連完成新一輪的募資十分困難,大家都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若要將剩下的資金投入到需要長期建設的大數據領域中,大家也是慎之又慎,所以大數據公司就更難獲得融資。所以有實力的公司將目光放在海外市場和人工智能這個“二胎”身上,並踏踏實實地研發AI的核心算法上,讓自身產品更加符合多國和地區的需求,來實現利潤增長。

海外大數據市場發展迅速

海外市場是否是大數據發展的溫床?與國內大數據所面臨的窘境來看,海外的大數據市場正處在飛速發展的快車道上。歐美等國的本土大數據企業已開始批量上市,而且與大數據相關的團隊和細分領域的建設也十分健全,整個產業鏈的健康程度良好。國內的部分投資機構若想獲得核心技術,都會從國內抽身去硅谷,而國內的大數據人才也開始向硅谷靠攏,哪裡還有詩和遠方。

美國的大數據市場與國內的寒冬形成鮮明的對比,在美國市場上,今年有大量美國大數據公司成功登上了IPO。包括SurveyMonkey、Domo、Dropbox、DocuSign和ZScaler等。而在10月6日,美國的一家數據搜索公司Elasticsearch$(ESTC)$也在美股成功上市,當日股價最高漲幅達到122%,而這家公司的前身只是一個開源社區而已。

從2000年開始的互聯網技術爆炸,直到2008年大數據概念的形成,在2013年開始大數據在火上被烤的通紅,最後在最近幾年中,大數據卻成為了眾人不敢再踏入的領域。大數據正在面臨它“人生”中第一個寒冬,這也或許是大數據成長中必然經歷的過程,是痛苦還是堅持成為它成長中的煩惱,也許度過此劫它才能真正的成長起來。

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