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每個病人心中都渴望遇見程勇那樣的藥神吧

也許每個病人心中都渴望遇見程勇那樣的藥神吧

看了電影《我不是藥神》,感觸非常深,但願自己和親朋好友都健健康康,千萬不要生大病。

同時,心理還有一些期盼,萬一生了大病,最好能夠遇見程勇那樣的藥神。

也許,每個病人心中都渴望遇見程勇那樣的藥神吧。

回想過去計劃經濟時期,人們的思想普遍都比較單純,醫療事業儘管還不發達,但人們並不會太害怕生病,大病直接去大醫院,小病痛先上醫務所。

也許每個病人心中都渴望遇見程勇那樣的藥神吧

那時的醫療機構都不講經濟效益,醫生和護士吃的都是鐵飯碗,講的是良心醫德,病人也放心地看病吃藥,都不用長太多心眼。

感覺非常樸實單純,有種怡然自得的幸福感。

再看看現在,自從改革開放、搞活經濟後,醫療事業也引入市場經濟,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醫院都是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將核心利益隱藏在醫療制度之下。

也許每個病人心中都渴望遇見程勇那樣的藥神吧

老百姓生個小病,到醫院看病,病檢和開藥,都會感到身心疲憊,經濟負擔沉重,感覺好累。

老百姓搞不明白,醫療行業裡滋生了多少黑暗,但能感受到,職業道德和良心的喪失。

就算有良善的醫師,也會融合在制度之下,即使想堅持醫德,也不能不為醫院創造效益。

所以一生病,小診所小醫院都不太能信了,就去大醫院。

也許每個病人心中都渴望遇見程勇那樣的藥神吧

大醫院人多,程序複雜,費用也高,病人看一次病,都感覺好累,就非常羨慕那些有親朋好友在醫療體制內的人。

就有人說,最好自己也懂點醫學知識。

說的也對,就象全民學英語一樣,從小學學起,最後人人都是醫生,就不怕生病了。

做不到,就祈禱不要生病,生病了,就祈禱不是大病,生了大病,就祈禱能遇見藥神。

也許,每個病人心中都渴望遇見程勇那樣的藥神吧。

也許每個病人心中都渴望遇見程勇那樣的藥神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