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半小時》看成都:忙碌的外貿

據8月7日央視財經頻道《經濟半小時》

大家好,這裡是《經濟半小時》,繼續我們的一線看經濟系列,今天關注的是來自貿易出口一線的消息,近一段時間以來,進出口商品的關稅,國際貿易壁壘,一些國家推行的貿易保護政策,成為了國際社會乃至整個世界經濟都在議論的熱門話題。外貿歷來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國際環境出現的變化,給一線的外貿企業帶來了哪些影響?外貿市場究竟受到了多大的衝擊?一線最真實的現狀究竟又是怎樣呢?我們的記者在浙江義烏小商品城展開了一線調查,這裡是中國外貿出口的一塊晴雨表,來看看記者有哪些新發現。

我們都知道,驅動貿易本質的核心,始終有一條不變的原則,那就是貿易市場能公平的給貿易雙方帶來豐厚的利潤。因此,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之後,貿易市場都會迅速調整貿易目的地的流向,來適應市場的新改變,對於商人們來說,能真金白銀地掙到錢,才是真正的硬道理。“一帶一路”中歐班列的起點,四川成都的青白江,這5年來,不斷增加的貨運班列,也在證明著中國市場的吸引力。我們再來看看那裡的具體情況。

32歲的仲俊斕,是中鐵成都機務段的一名火車司機。5年前,也就是2013年4月26日,第一列從成都出發的列車開往歐洲,仲俊斕就是成都中歐班列的首發司機,當時的情景他記憶猶新。

“中歐班列才開行的時候,它的(貨物)重量,大概就在600到800噸的樣子,而現在基本上能夠達到1000多噸,雖然說這1000多噸聽上去很少,但是它的價值是很高的,能夠達到上千萬甚至上億(元)。現在商品種類也在增加。不僅有化妝品、服裝,還有整車進口。在家門口就可以見到很多外國人,就像我們在與我們的民族融合,也在和世界融合。”仲俊斕說。

中歐班列上的外貿商品,不僅種類在增加,品質也在提升,一些成都本地的特色產品藉助中歐班列走出國門,登上世界舞臺。

成都艾民兒品牌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劉瓊英,就是將女鞋品牌帶出國門的創始人,一個地地道道的成都人。1996年,她從成都武侯區的家裡出來打拼時,身上只帶了600元錢,30多年來,她一直在做一件事——高跟鞋;憑著自己的苦幹巧幹,劉瓊英打造出自己的獨特品牌。

車間裡正在加工的高跟鞋都是要出口到歐洲去的,沒有成都中歐班列的時候,劉瓊英的高跟鞋運往歐洲都要走海運,運輸時間長,成本還高。

現在,劉瓊英的女高跟鞋都通過中歐班列運往歐洲,不僅及時,還由此開拓了沿線的市場,她給我們看了近期的訂單,已經從早期的20個國家和地區,賣到了現在的6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中歐班列,不僅讓劉瓊英帶著她的高跟鞋走進了歐洲市場,還吸引了很多歐洲人落戶成都,這位波蘭姑娘講著一口流利的中文,還給自己取了一箇中文名字——郭靜雯,她是2011年到成都留學的,學國際關係專業。研究生畢業後,就直接留在成都做外貿,還嫁給了成都小夥,在這裡安了家。

中歐班列開通後,郭靜雯的家鄉波蘭一下子成了歐洲新的物流中心,他們公司就負責把運到波蘭羅茲的貨物再分發轉遞到歐洲各國。

“我覺得以後跨境電商,可能主要採用鐵路,比如一個客戶等一個星期,或者等兩個星期,那個產品到,其實差不多,區別確實不大。但是如果要付10元錢或者1美金,肯定付1美金好多了。所以我覺得未來對跨境電商,中歐班列(作用)還是會很大的。”郭靜雯說。

今年1月1日到7月31日,從成都出發的中歐班列開行622列,同比增長了44.7%,不只是到波蘭,已經可以通往歐洲大部分國家和地區,此外成都還開通了到東南亞的國際班列。

“而且有一個數據很重要,今年6月28日,我們成都作為開行的中歐班列,在全國率先實現了2000列,全國第一、全國領先。由開行之初的3個國家、3個城市之間的經貿往來,現在增加到同11個國家、19個城市之間的交流和經貿往來。這個具體的經貿數據,開行之初1年只能實現1個多億美金,而我們今年1至7月份,就已經實現了,外貿的數據,達到了21億美金,應該說數量的增長,都是呈幾何級。”成都國際鐵路港黨工委書記劉文道說。

和所有成功的故事一樣,中國商品走出去、外國商品運進來,貿易促進著彼此市場之間的互為補缺,實現著互利互惠。一趟趟中歐班列,不僅大幅提高了多邊貿易的交易量,也拉近了各國彼此之間的距離,“絲綢之路”的傳奇,今天再度更為繁榮地奔跑在歐亞大陸甚至更廣闊的區域。

“特別是‘一帶一路’國家,構建起‘一帶一路’沿線國際貿易規則,近幾年來,半數以上的世界500強,已經落戶成都,極大提升了成都的對外開放水平。”劉文道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