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爲了省錢縱容軍隊搶百姓糧食,卻多花幾千萬兩,乾隆:我錯了

時機

乾隆為了省錢縱容軍隊搶百姓糧食,卻多花幾千萬兩,乾隆:我錯了

乾隆執政十年,準噶爾首領病逝,他的三位兒子為了爭奪汗位兄弟互殘,導致準噶爾四分五裂。國力哀弱為有歷以來之最,乾隆十八年,杜爾伯部的首領為求活路,不得不投靠大清謀求保護。乾隆收到降書大喜,從投降首領的口中得知,準噶爾汗國正處於歷史最虛弱的時候。乾隆決定以最快的速度出兵消滅準噶爾汗國,如果拖多幾年,等汗國平定內亂國力恢復後必定會再次對大清朝造成威脅。

雍正9年,清軍曾經大敗於準噶爾,三萬清軍活下來的只剩下2000人。這是清朝建國以來最大的一次失敗。雖然後來雙方簽定了和平條約,雙方已經有二十年的和平。但乾隆很清楚,準噶爾一直窺伺內地。無時無刻想恢復元朝的輝煌,準噶爾汗國不除日後必成大患。

滿朝百官反對

乾隆為了省錢縱容軍隊搶百姓糧食,卻多花幾千萬兩,乾隆:我錯了

但乾隆出兵的這個決定,全朝文武百官幾乎都在反對。理由是二十年前哪一戰的慘敗讓這些官員嚇破膽了,蒙古人不來打清朝已經謝天謝地了。怎麼可以自己找死挑起戰火呢?還有的就是兩國之間已經和平了二十年,雙方的貿易也開通了,邊界貿易對雙方都有很大的好處。由於不用在邊界大量駐守軍隊這些年節省了幾千萬兩的軍費。而且多年沒有戰事,突然要打仗全國上下都沒有準備。況且這麼大規模的戰爭,要向西部運送大量的物資和糧草。幾個月內根本解決不了,沒有糧草物資拿什麼來打仗呢?

因糧於敵

乾隆為了省錢縱容軍隊搶百姓糧食,卻多花幾千萬兩,乾隆:我錯了

這些理由都很充分,但這些官員畢竟不是皇帝。沒有皇帝站得高看得遠,乾隆追求的大清王朝的千秋萬代的延續。乾隆力排眾議,決定出兵準噶爾。關於糧草問題,乾隆決定放棄常規的軍事方法,因糧於敵。也就是每個士兵自己背兩個月的口糧,以後的口糧取自於沿途蒙古牧民。但正是因為他的這個決定,以後讓清軍吃盡了苦頭。

清軍吃盡苦

乾隆為了省錢縱容軍隊搶百姓糧食,卻多花幾千萬兩,乾隆:我錯了

清朝軍隊

的確由於乾隆選擇出戰的時機非常好,開始的時候準噶爾各部紛紛投降。最後連準噶爾的新首領達瓦齊也被俘,押送進京。清軍佔領伊犁後,發現哪裡根本沒有物資。清朝大軍只能撤退,只留下五百名士兵駐守。由最先投降清朝的阿睦撒納和清軍將領一起管理。阿睦撒納見清軍已退,於是殺掉清軍將領自立為汗。乾隆被迫再次出兵,但這次戰爭非常不順利,由於出兵倉促,依然是用上次的辦法沿途搶蒙古部民的糧食,經過上次的搶掠本來已經陷入饑荒之中。導致大量的百姓餓死,餘下的蒙古百姓紛紛起來反抗清軍。不只如此,由於不滿清軍對蒙古百姓過度的壓榨,原本一直支持乾隆的喀爾喀部蒙古也反水了。一時間清軍連連失利。

乾隆認錯

乾隆為了省錢縱容軍隊搶百姓糧食,卻多花幾千萬兩,乾隆:我錯了

乾隆馬上意識到自己“因糧於敵”的決定是錯誤的,馬上修書給喀爾喀蒙古的首領,說他實在是不知蒙古部民生活如此艱難。同時他讓章嘉三世活佛出面安撫,終於穩定住了喀爾喀蒙古的起義。

吸取這次教訓後,乾隆放棄了“因糧於敵”的政策。調動了大量的糧食運往前線。第三次出兵,由於準噶爾汗國多年內亂,已經沒有什麼戰鬥力了。這次清軍很容易取得勝利,阿睦撒納逃亡到了俄羅斯,最後在俄羅斯病死。

雖然清朝最終消滅了最大的對手,但清朝也因此損失巨大。原本以為只需軍費幾百萬兩,幾個月就能結束的戰爭。最後卻變成了花費幾千萬兩,拖了三年才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