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子不語怪力亂神」?

非常茴香豆


這個問題古今異議不大,基本上有比較確定的認識。

一、關於“語”字

《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

上來就是有一個大家都容易誤會的問題。“語”的意思是什麼?

語,當然有“說”、“說出”的意思。

但是,無論在《論語》裡,還是孔子刪定的《春秋》裡,並不是沒有“亂”,也不是沒有“神”的。

所以,這個“語”字,應理解為:“稱道”、“讚許”的意思

二、關於標點

接下來,又有一個標點的問題。

一般認為,怪力亂神,就是:怪、力、亂、神。

四種s孔子“不語”的現象。

但歷史上,也有一些人認為,應該標點為:怪力、亂神。

持這種觀點的一般認為,孔子並不是不談到力、神,只是不說怪力和亂神而已。

根據上面我們對“語”字的解釋,可以知道,這個關於“怪力”“亂神”的理由是不充分的,而且,上古語言微奧簡約,很少有這種偏正關係的詞。所以,這後一種標點的方法,說服力不強,也就很少被認可了。

三、關於“怪力亂神”

那麼,這四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怪,就是怪異,不合常理的、例外的現象。

力,勇力,狹隘的說,就是那種力能舉起大山的誇張的說法;廣義來說,也可以引申至:暴力、強力。比如:強國欺負小國。

亂:就是亂臣賊子的亂,就是顛倒秩序,顛倒倫理的事情,比如:弒父、弒君等。

神:鬼神之事。

四、為什麼孔子要“不語”呢?

前面我們知道,不語不是不說,而是不贊同、不稱道。

作為儒家的聖人,孔子當然不會稱道上面說的怪力亂神了。

關於怪:孔子稱道的是普遍的一般性的道理,比如,人是不吃人肉的,但假如有人說,人肉好吃,這就是怪,非要和常理不同。比如,水變不成油,但上世紀80年代就流行“水變油”,這也是怪。孔子是立法者,他為的是社會普遍的道理,而不是一些個別的、立異的東西。有人會說,公羊學不是專講災異嗎?沒錯,但在戰國到漢朝的時候,災異被看做是上天對人間的警示,並不是怪,而是天人感應。到了東漢,天人感應的氛圍逐漸變淡,這些災異的確會被看成是怪,也就慢慢不再提,甚至被朝廷禁止了。

關於力:更好理解了,儒家一向重視道德,反對暴力。

關於亂:也不難理解,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他當然也不會稱道亂了。

關於神:儒家並沒有格外的去排斥神,但是神對儒家太說,過於高深莫測,所以也不稱道。


danyboy


麻煩大家評論這個文章前最好看一下儒家經典,如果連《論語》都沒看過,在這類問題下就只能回答子不語亂力怪神。

生死一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聖人必究之理,如《呂氏春秋》中說:“審知生,聖人之要也。審知死,聖人之極也。”

《論語》中:“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這段話是子不語亂離怪神的註解。因為孔子和自己的徒弟都是要在世間做事業,孔子的徒弟都還在學怎麼做了,鬼神不是他們這個階段該考慮的。就像你去學廚師的第一天去問老師:“我做了世界名廚後穿什麼衣服好看啊?”你如何做飯都沒學會,就問世界名廚之後的事不是扯淡嗎?

在《論語》中孔子不談這些,但在著作中孔子還是會談鬼神之事。如在《禮記·禮運》中孔子談生說“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拿大白話說人是天地之靈氣萬物之精華最為貴重,所以在《論語·鄉黨》篇中馬廄失火,孔子第一反應是問人有沒有出事!

仁者愛人,以人為貴,以人為重就是儒家的生觀。

儒家死的觀念在《禮運》中說的也很明白“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在儒家眼中養好活人讓衰老生病者得善終便是鬼神要義。故照儒家觀點對老人厚養薄葬比薄養厚葬不知高哪裡去了!

大家是不是覺得好積極好開心啊!但儒家和道家都有一個觀點,這個觀點心理脆弱的人可能受不了。道家的《無能子》中說:“人者裸蟲也,與夫鱗毛羽蟲俱焉,同生天地,交炁而已,無異者也。”對不起客觀來看雖人是天地靈氣所化為事件最貴,但和蟲的本質區別不大。

儒家張載在《正蒙》中也直言不諱的說:“聚亦吾體,散亦吾體。”認為人為氣聚而生,人散之後氣依然還在。

天道無情,站在天道看人和天地萬物都是元素聚集區別不大,但因“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為天下之最貴者也。”(《荀子》)

儒家的生死觀至此就說情了,儒家思想本質是以人為本,所以生也好,死也好,麻煩你做好一個人!如要遠人對不起在儒家眼中你這不是正道。(《中庸》)正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正所謂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春秋》)做人利人利己便是人之極致。所以流芳百世是死後追求,這種追求紮根於世間求的是對人有利,不是紮根於看不到的天堂求上主寬心。

你不覺得在聰明人眼中比起虛無縹緲的天堂,人對後世的影響更實在嗎?所以說儒家不僅解決了死亡的問題,還解決的非常好啊!


全真道士梁興揚


出現在《論語·述而》的“子不語怪力亂神”意思是“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

語,音yù,談論。

《論語註疏》說:“夫子為教,不道無益之事。怪,怪異也。力,謂若奡(Ao,上古人名,傳說奡的力氣很大,善於水戰,能用手推船)盪舟、烏獲(上古大力士)舉千鈞之屬也。亂,謂臣弒君、子弒父也。神,謂鬼神之事,或無益於教化,或所不忍言也。”《四書集註》說:“謝氏曰:‘聖人語常而不語怪,語德而不語力,語治而不語亂,語人而不語神。’”

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禮治”等道德觀念,《論語》中,很少見到孔子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偶爾談及這些問題時,都是有條件的,如“敬鬼神而遠之”。為什麼不談?我想可能是孔子在迴避這些問題。從《論語》中我們可以找到孔子對這些的態度:不信鬼神,不屑勇力,不齒暴力和變亂。此外,不談論這些,還可以避免禍端。

其實“怪力亂神”這些東西都是消極的東西,經常沉浸其中就會走火入魔,它帶給人的不是正能量。“不語怪力亂神”,語禮語仁,引導鼓勵人們積極進取,向上向善。

如今我們談怪力亂神的人太多了,其中大半還是知識分子;文學創作也熱衷於此,有人專門編造怪誕的文學,我認為不足取。


陳廣逵


孔子就是一位兩千多年前、有文化、做過幾天官的人;周遊列國販賣他的一整套思想和治國理念,最終沒有人願意收留他的那麼一個人。

因此,孔子的思想是有歷史侷限性的。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任何貶低孔子思想的人當然是數典忘祖;而一味將孔子思想拔高,當然也是無稽之談。

比如說,有人認為孔子是無神論如何;他們的論據就是下面這句話:

子不語怪、力、亂、神。①(《述而篇第七·第二十一章》)

“子不語怪、力、亂、神”,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就以對待鬼神迷信來說,孔子的態度是矛盾的。

他一方面對祭祀鬼神抱恭謹態度,推崇夏禹“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八·二十一章),“子之所慎:齊,戰,疾”(七·十三章);

但另一方面對鬼神之是否存在取存疑態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六·二十二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十一·十二章)。

在巫鬼勢力十分旺盛的時代,孔子的這種態度,反

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強調人事,重視人生現實的傾向,自是難能可貴,但不能由此而認定孔子是一位無神論者。

①怪、力、亂、神:指詭怪、強力、邪亂、鬼神之事。


閒看秋風999


“子不語怪力亂神”出自《論語·述而》。雖然只短短几個字,卻一語道盡了孔子思想的精髓,揭示出了儒家道德教化的治世思想。


如果把字詞拆開來看,“子不語” 多指“罕言”、“不正言”,通俗來說就是不回答、不談論之意。“怪力亂神”在秦漢學者王肅的註疏中,被闡釋為“怪,怪異也;力,謂若奡盪舟、烏獲舉千鈞之屬也。亂,謂臣弒君、子弒父也。神,謂鬼神之事也”,在他看來,“怪力亂神”分指四事,怪是怪異,力是武力、暴力,亂是失序,神即鬼神。


那麼為什麼孔子不回答“怪力亂神”之事呢?是指孔子不關心鬼神祭祀之事嗎?如果你仔細研讀過《論語》,就會知道孔子不僅多次論及鬼神、祭祀之事,似乎還“迷信”鬼神,如: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論語·八佾》)


既然孔子這麼關心祭祀、喪禮之事,這些事又都是以承認鬼神存在為前提,那麼是否就意味著孔子自相矛盾了呢?


顯然不是。對於孔子而言,“怪力亂神”的反面對應著“仁禮德治”,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不是指他真的在意鬼神是否存在,而是相比之下,他更關心人們對於死去之人的感情,他關心祭祀活動也是因為在敬鬼神的儀式背後,他更關注人們內心深處的所謂“仁”。


正所謂“子不語怪力亂神”傳達出了其思想核心,是因為當他不談社會失序、不談亂世、不談戰事、不談鬼神時,他也在無形中傳達那些他樂於談論的事——比如他主張積極入世的人文精神,主張以德治為主的改革方式,主張不訴諸戰爭的禮治秩序。


孔子最理想的治國境界即是靠溫和的道德觀教化百姓,他提倡“仁者,愛人”,所以“子不語怪力亂神”正是在無形中傳達出了儒家最為根本的治世思想。



做書


謝。央央古國幾千載,孔孟之道盛行,由以統治階級所推崇,三綱五常三從四德,莫論國事、不議朝政,使一切百庶順從。凡開國造世從武力奪天下,出師有道造反有理,成事固有民意,但皇權在握又要穩固,方使渾身解數治理天下。仁、義、禮、智、信確是美德,但皇家不受,百官不清。週而復始惡性循環,盤古開天到今六百多位皇帝,只有一個結論《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皇帝輪流坐明日到我家》。


牙科大夫愣拔


怪力亂神的有些事情,誰談誰死,要被攻擊,逮捕,判刑,槍斃的可能。

從弘揚儒家文化角度,絕不談怪力亂神的。

佛家禁止公開談神通,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有些事情,不該被太多人知道。僅此而已。


豐富多彩談國學


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原文為:子不語怪、力、亂、神。意為:孔子不談論怪異、勇力、叛亂與鬼神。此句話,講的是四個方面,而非一個方面。

孔子追求禮制,想要用禮樂制度來規範社會。怪、力、亂、神這四個方面,是社會動亂的根源,故不被孔子所喜,因此孔子不談論這些。


大夢醒遲遲


親人死了,如果認為靈魂還在,儒家認為這是“不智”這,親人死了,如果不想念,儒家認為這是禽獸。這個想念的具體表現就是祭祀,如果死後沒人想念,在儒家看來是很失敗的人生,所以儒家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道教不糾結生死,氣聚氣散就像一趟旅行。因為道教認為死並不是終結,死是新循環的開始。


四真


這是說:聖人語常而不語怪,語德而不語力,語治而不語亂,語人而不語神。說明白點就是:孔子

從來不談論有關怪異,暴力,悖亂和鬼神的事。這就提醒我們:一個人如失去了正確思想的引導,他的心靈必然空虛,怪,力,亂,神就會乘虛而入。只要建立了堅定正確的思想信仰,那些不可名狀的怪,力,亂,神之事,自然消失於無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