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子不语怪力乱神”?

非常茴香豆


这个问题古今异议不大,基本上有比较确定的认识。

一、关于“语”字

《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上来就是有一个大家都容易误会的问题。“语”的意思是什么?

语,当然有“说”、“说出”的意思。

但是,无论在《论语》里,还是孔子删定的《春秋》里,并不是没有“乱”,也不是没有“神”的。

所以,这个“语”字,应理解为:“称道”、“赞许”的意思

二、关于标点

接下来,又有一个标点的问题。

一般认为,怪力乱神,就是:怪、力、乱、神。

四种s孔子“不语”的现象。

但历史上,也有一些人认为,应该标点为:怪力、乱神。

持这种观点的一般认为,孔子并不是不谈到力、神,只是不说怪力和乱神而已。

根据上面我们对“语”字的解释,可以知道,这个关于“怪力”“乱神”的理由是不充分的,而且,上古语言微奥简约,很少有这种偏正关系的词。所以,这后一种标点的方法,说服力不强,也就很少被认可了。

三、关于“怪力乱神”

那么,这四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怪,就是怪异,不合常理的、例外的现象。

力,勇力,狭隘的说,就是那种力能举起大山的夸张的说法;广义来说,也可以引申至:暴力、强力。比如:强国欺负小国。

乱:就是乱臣贼子的乱,就是颠倒秩序,颠倒伦理的事情,比如:弑父、弑君等。

神:鬼神之事。

四、为什么孔子要“不语”呢?

前面我们知道,不语不是不说,而是不赞同、不称道。

作为儒家的圣人,孔子当然不会称道上面说的怪力乱神了。

关于怪:孔子称道的是普遍的一般性的道理,比如,人是不吃人肉的,但假如有人说,人肉好吃,这就是怪,非要和常理不同。比如,水变不成油,但上世纪80年代就流行“水变油”,这也是怪。孔子是立法者,他为的是社会普遍的道理,而不是一些个别的、立异的东西。有人会说,公羊学不是专讲灾异吗?没错,但在战国到汉朝的时候,灾异被看做是上天对人间的警示,并不是怪,而是天人感应。到了东汉,天人感应的氛围逐渐变淡,这些灾异的确会被看成是怪,也就慢慢不再提,甚至被朝廷禁止了。

关于力:更好理解了,儒家一向重视道德,反对暴力。

关于乱:也不难理解,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他当然也不会称道乱了。

关于神:儒家并没有格外的去排斥神,但是神对儒家太说,过于高深莫测,所以也不称道。


danyboy


麻烦大家评论这个文章前最好看一下儒家经典,如果连《论语》都没看过,在这类问题下就只能回答子不语乱力怪神。

生死一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圣人必究之理,如《吕氏春秋》中说:“审知生,圣人之要也。审知死,圣人之极也。”

《论语》中:“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这段话是子不语乱离怪神的注解。因为孔子和自己的徒弟都是要在世间做事业,孔子的徒弟都还在学怎么做了,鬼神不是他们这个阶段该考虑的。就像你去学厨师的第一天去问老师:“我做了世界名厨后穿什么衣服好看啊?”你如何做饭都没学会,就问世界名厨之后的事不是扯淡吗?

在《论语》中孔子不谈这些,但在著作中孔子还是会谈鬼神之事。如在《礼记·礼运》中孔子谈生说“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拿大白话说人是天地之灵气万物之精华最为贵重,所以在《论语·乡党》篇中马厩失火,孔子第一反应是问人有没有出事!

仁者爱人,以人为贵,以人为重就是儒家的生观。

儒家死的观念在《礼运》中说的也很明白“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在儒家眼中养好活人让衰老生病者得善终便是鬼神要义。故照儒家观点对老人厚养薄葬比薄养厚葬不知高哪里去了!

大家是不是觉得好积极好开心啊!但儒家和道家都有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心理脆弱的人可能受不了。道家的《无能子》中说:“人者裸虫也,与夫鳞毛羽虫俱焉,同生天地,交炁而已,无异者也。”对不起客观来看虽人是天地灵气所化为事件最贵,但和虫的本质区别不大。

儒家张载在《正蒙》中也直言不讳的说:“聚亦吾体,散亦吾体。”认为人为气聚而生,人散之后气依然还在。

天道无情,站在天道看人和天地万物都是元素聚集区别不大,但因“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为天下之最贵者也。”(《荀子》)

儒家的生死观至此就说情了,儒家思想本质是以人为本,所以生也好,死也好,麻烦你做好一个人!如要远人对不起在儒家眼中你这不是正道。(《中庸》)正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正所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春秋》)做人利人利己便是人之极致。所以流芳百世是死后追求,这种追求扎根于世间求的是对人有利,不是扎根于看不到的天堂求上主宽心。

你不觉得在聪明人眼中比起虚无缥缈的天堂,人对后世的影响更实在吗?所以说儒家不仅解决了死亡的问题,还解决的非常好啊!


全真道士梁兴扬


出现在《论语·述而》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意思是“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语,音yù,谈论。

《论语注疏》说:“夫子为教,不道无益之事。怪,怪异也。力,谓若奡(Ao,上古人名,传说奡的力气很大,善于水战,能用手推船)荡舟、乌获(上古大力士)举千钧之属也。乱,谓臣弑君、子弑父也。神,谓鬼神之事,或无益于教化,或所不忍言也。”《四书集注》说:“谢氏曰:‘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

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论语》中,很少见到孔子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偶尔谈及这些问题时,都是有条件的,如“敬鬼神而远之”。为什么不谈?我想可能是孔子在回避这些问题。从《论语》中我们可以找到孔子对这些的态度:不信鬼神,不屑勇力,不齿暴力和变乱。此外,不谈论这些,还可以避免祸端。

其实“怪力乱神”这些东西都是消极的东西,经常沉浸其中就会走火入魔,它带给人的不是正能量。“不语怪力乱神”,语礼语仁,引导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向上向善。

如今我们谈怪力乱神的人太多了,其中大半还是知识分子;文学创作也热衷于此,有人专门编造怪诞的文学,我认为不足取。


陈广逵


孔子就是一位两千多年前、有文化、做过几天官的人;周游列国贩卖他的一整套思想和治国理念,最终没有人愿意收留他的那么一个人。

因此,孔子的思想是有历史局限性的。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任何贬低孔子思想的人当然是数典忘祖;而一味将孔子思想拔高,当然也是无稽之谈。

比如说,有人认为孔子是无神论如何;他们的论据就是下面这句话:

子不语怪、力、乱、神。①(《述而篇第七·第二十一章》)

“子不语怪、力、乱、神”,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就以对待鬼神迷信来说,孔子的态度是矛盾的。

他一方面对祭祀鬼神抱恭谨态度,推崇夏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八·二十一章),“子之所慎:齐,战,疾”(七·十三章);

但另一方面对鬼神之是否存在取存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六·二十二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十一·十二章)。

在巫鬼势力十分旺盛的时代,孔子的这种态度,反

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事,重视人生现实的倾向,自是难能可贵,但不能由此而认定孔子是一位无神论者。

①怪、力、乱、神:指诡怪、强力、邪乱、鬼神之事。


闲看秋风999


“子不语怪力乱神”出自《论语·述而》。虽然只短短几个字,却一语道尽了孔子思想的精髓,揭示出了儒家道德教化的治世思想。


如果把字词拆开来看,“子不语” 多指“罕言”、“不正言”,通俗来说就是不回答、不谈论之意。“怪力乱神”在秦汉学者王肃的注疏中,被阐释为“怪,怪异也;力,谓若奡荡舟、乌获举千钧之属也。乱,谓臣弑君、子弑父也。神,谓鬼神之事也”,在他看来,“怪力乱神”分指四事,怪是怪异,力是武力、暴力,乱是失序,神即鬼神。


那么为什么孔子不回答“怪力乱神”之事呢?是指孔子不关心鬼神祭祀之事吗?如果你仔细研读过《论语》,就会知道孔子不仅多次论及鬼神、祭祀之事,似乎还“迷信”鬼神,如: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


既然孔子这么关心祭祀、丧礼之事,这些事又都是以承认鬼神存在为前提,那么是否就意味着孔子自相矛盾了呢?


显然不是。对于孔子而言,“怪力乱神”的反面对应着“仁礼德治”,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不是指他真的在意鬼神是否存在,而是相比之下,他更关心人们对于死去之人的感情,他关心祭祀活动也是因为在敬鬼神的仪式背后,他更关注人们内心深处的所谓“仁”。


正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传达出了其思想核心,是因为当他不谈社会失序、不谈乱世、不谈战事、不谈鬼神时,他也在无形中传达那些他乐于谈论的事——比如他主张积极入世的人文精神,主张以德治为主的改革方式,主张不诉诸战争的礼治秩序。


孔子最理想的治国境界即是靠温和的道德观教化百姓,他提倡“仁者,爱人”,所以“子不语怪力乱神”正是在无形中传达出了儒家最为根本的治世思想。



做書


谢。央央古国几千载,孔孟之道盛行,由以统治阶级所推崇,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莫论国事、不议朝政,使一切百庶顺从。凡开国造世从武力夺天下,出师有道造反有理,成事固有民意,但皇权在握又要稳固,方使浑身解数治理天下。仁、义、礼、智、信确是美德,但皇家不受,百官不清。周而复始恶性循环,盘古开天到今六百多位皇帝,只有一个结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皇帝轮流坐明日到我家》。


牙科大夫愣拔


怪力乱神的有些事情,谁谈谁死,要被攻击,逮捕,判刑,枪毙的可能。

从弘扬儒家文化角度,绝不谈怪力乱神的。

佛家禁止公开谈神通,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些事情,不该被太多人知道。仅此而已。


丰富多彩谈国学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为:子不语怪、力、乱、神。意为: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与鬼神。此句话,讲的是四个方面,而非一个方面。

孔子追求礼制,想要用礼乐制度来规范社会。怪、力、乱、神这四个方面,是社会动乱的根源,故不被孔子所喜,因此孔子不谈论这些。


大梦醒迟迟


亲人死了,如果认为灵魂还在,儒家认为这是“不智”这,亲人死了,如果不想念,儒家认为这是禽兽。这个想念的具体表现就是祭祀,如果死后没人想念,在儒家看来是很失败的人生,所以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道教不纠结生死,气聚气散就像一趟旅行。因为道教认为死并不是终结,死是新循环的开始。


四真


这是说: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说明白点就是:孔子

从来不谈论有关怪异,暴力,悖乱和鬼神的事。这就提醒我们:一个人如失去了正确思想的引导,他的心灵必然空虚,怪,力,乱,神就会乘虚而入。只要建立了坚定正确的思想信仰,那些不可名状的怪,力,乱,神之事,自然消失于无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