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養是來自內心的善良(民生觀)

修養是來自內心的善良(民生觀)

熊 建

《 人民日報 》( 2018年06月28日 13 版)

約束自己,善待他人,這樣有利於處理好自己和群體之間的界限和關係

地鐵上,人不少,座位上坐著一位年輕媽媽,懷裡抱著孩子,孩子睡著了。這位媽媽一隻手護住孩子,一隻手託著孩子的鞋底。這樣一來,孩子就不會踢到旁邊的人。這個動作一直保持到他們下車。

這一畫面傳上網之後,網友紛紛點贊,都很認可這個為他人著想的舉動。有網友說,這種修養來自內心的善良。而善良的內涵之一就是能為他人著想。

與之相對的,還有一幕不太和諧的場面,最近也引發了大家的討論。某地一遊泳館,一位媽媽把5歲的兒子帶進了女性更衣室。也許這位媽媽有難言之隱,但不可否認的是,她沒有照顧到別人的感受。

在公共空間裡,能否處理好自己和群體之間的界限和關係,越來越成為衡量一個人修養水平的尺子。怎麼處理好?原則就是約束自己,善待他人。這個原則不是外在的規範,而是內化於心的素質。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也不難,只要在做什麼事之前,多想想自己的行為,會給他人帶去什麼樣的效果,再去行動,可能就會收到大不一樣的結果。

一位小朋友扔垃圾,在垃圾桶上貼了張紙條,上寫:保潔阿姨,垃圾桶裡有很多碎玻璃,請你在拿垃圾袋的時候小心不要碰傷了手。

相信保潔人員看到之後,心裡會暖暖的,感覺到一份尊重,工作起來會更加仔細認真。這本屬“多此一舉”,但這位小朋友這麼做了,在呵護他人的同時,增進了自己的修養,明白自己的舉動與他人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繫,不可肆意妄為,最終為社會平添了幾分溫馨。

反過來看,凡事光想著自己怎麼爽就怎麼來,不管別人啥感受,那就不好了。

你為他人著想,他人為你著想,讓善意成為每個人的行為指導,整個社會運行成本將大大減少。生活在其中,誰不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