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朱彼得用影像記錄都昌60年 足跡遍布每個角落

提及都昌的變化,可以用“日新月異”來稱讚一點都不為過。城市發展過程中,會發生很多的改變,比如那個時代的標誌性建築、標誌性地理位置都會遭遇不同的改觀,當我們回望的時候,總會嘆息,若是當時拍照留念了多好啊。


八旬老人朱彼得用影像記錄都昌60年 足跡遍佈每個角落

▲原東風飯店 現肯德基所在地

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拆遷或者改造,一些東西一旦有了感情就很難割捨,比如現在沿東湖一帶,現在是寬闊的馬路,而在以前,那一帶全部都是吊腳樓似的建築物,而新一中那一帶都是全新面貌,猶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

八旬老人朱彼得用影像記錄都昌60年 足跡遍佈每個角落

▲照片由朱彼得獨家提供

上面這張由朱彼得老師拍攝於2003年8月8日的《鄱陽湖上都昌縣》的都昌全景照片中,就可以找尋到很多與現在的都昌有著很不一樣的地方。這張照片可以說是真實的紀錄、保留的都昌在20世紀初的模樣,而放眼現在的都昌,可以說是高樓林立,猶如雨後春筍一般。

而像這樣的都昌老照片,朱彼得老師有很多,今天,我們鄱湖之都就帶大家走進用影像記錄都昌的第一人——朱彼得

八旬老人朱彼得用影像記錄都昌60年 足跡遍佈每個角落

▲朱彼得老師向我們展示他拍攝的老照片

朱彼得的名字由來

朱彼得老師出生於1939年,是土生土長的都昌人,提起名字的來歷,和照相還是有頗多的淵源的。朱彼得老師稱,當年他的爺爺送父親去基督教學照相這門手藝,而當時基督教的教父稱,想學照相可以,但你家人都要加入基督教,不然不教。沒辦法,為了讓父親有門手藝,一直搞風水的爺爺只好回家把羅盤之類的風水工具全部扔掉,但那個時候都昌只有基督教的人會照相,照相機是外來物,而照相更是新鮮事物。

沒過多久,朱彼得就降生了,爺爺讓基督教的教父給剛剛出生的朱彼得取了這麼一個在當時那個年代挺起來非常洋氣的名字。朱彼得自己兄弟一個,堂兄弟有兄弟7個,全部都是英譯名字,什麼約翰、約什、莫西等。

六十年代初 接手父親的手藝——拍照

若不是因為父親要學照相,自己也自然就和照相沒淵源了。從小就受父親的耳濡目染,對照相也有一定的興趣,高中畢業後,一時也不知道做什麼,開照相館的父親說,要不你就跟著我拍照吧。自己也喜歡拍照,就這樣,在1962年跟著父親從事拍照。

提起當年學照相,朱彼得老師用手比劃著當年如何拍照。現在的照相機大家都看過,非常的智能和便捷。而在30年代初的時候,照相機是非常笨重的“大木箱”,朱彼得老師說到動情處,手舞足蹈的比劃著當時的拍照的情形。

八旬老人朱彼得用影像記錄都昌60年 足跡遍佈每個角落

用手中的鏡頭紀錄著都昌的大街小巷

隨著時代的發展,相機也越來越輕巧了,朱彼得老師一有空就揹著相機到處採風,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朱彼得老師拍攝的都昌老街景的照片常見諸於各大網絡平臺,引發一輪又一輪的懷舊浪潮,比如在都昌網絡上曝光量比較大老糧貿大樓、老縣委大院、老人民醫院等城市老照片都均是出自朱老師之手。

除此之外,都昌的一些盛大活動等朱彼得老師均有紀錄,比如那個年代非常火爆的電視劇《西遊記》孫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齡童來都昌表演時,幾乎是萬人空巷,在那個年代,相機是非常罕少的,不像現在,隨時隨地能用手機拍攝。

八旬老人朱彼得用影像記錄都昌60年 足跡遍佈每個角落

▲1997年香港迴歸 都昌人民上街慶賀

愛好廣泛 除了照相還熱愛書畫


認識朱彼得老師的人都喜歡稱朱老師為老頑童,別看朱老師接近80歲,但身體非常硬朗,每次出去採風,總是走在最前面,有的時候,一些年輕的小夥子都不及他的體力。聊到愛好,朱老師稱,在攝影之餘,朱老師還愛書畫。用朱老師的話來說,照相是記錄美的瞬間,畫畫是書寫美的篇章。

和朱老師接觸的幾個小時裡,能很明顯的感受到朱老師樂觀、開朗的性格。和其年近八旬的年齡一點都不符。

今年朱老師已經79歲了,用都昌本地的叫法是80歲的老人了,而對於照相這門手藝,讓他感到寬心的是,他的兒子也傳承了他的照相手藝。對於這樣一個一家三代都是影像人的家庭來說,在都昌都是比較少有的。(文/墨一先生、江南一湖)

朱彼得老師,一九三九年生。一九六二年從事攝影工作,原系縣政協委員,現任九江市攝影家協會會員,都昌縣攝影作者協會副主席,都昌縣美術協會會員。書畫作品多次在省、市、縣展出並獲獎,攝影作品散見於《江西畫報》、《九江日報》、《潯陽晚報》、《九江教育志》、《都昌縣誌》、《地名志》、《郵電志》、《商業志》、《鄱陽湖都昌》等。

注:本文系鄱湖之都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獨家撰寫,轉載請註明來自:鄱湖之都 謝謝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