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嘉酿源远长

点击“蓝色”关注

香河方志

美酒嘉酿源远长
美酒嘉酿源远长

香河县酿酒业历史悠久,且资本厚实,营业发达。最早兴办的酒坊及年代已不可考。到了清末民初之时,全县境内有大小酒坊48家,年总产酒量达80多万斤。酒质甚优,远近驰名,行销京津等地。后来有的烧锅败落,仅存5家大酒坊。

刘宋镇的“聚川涌”酒坊为县内之首。其号原名“源远长”,开办于何年已无法考证。该烧锅产量甚大,计达3万多斤。同仁堂的虎骨酒必用“聚川涌酒”,制出的药酒存放年长日久而酒不飞。

渠口镇的“永聚泉”酒坊开办于1878年左右,日出酒量达550斤,行销县内及北京永益酒店。该酒坊于1936年停办。

北岗村酒坊最早兴办于明代,具体时间已不详。后几易坊主和字号。到了清末光绪年间,北岗“天兴泰”酒坊开办,规模较大,最高日出酒量达1600斤。均以人工操作酿造。据传这里是“二锅头”优质酒的发源地,即烧锅中的“二锅头一净流”,酒味清香醇美,酒度达65°,其名远扬,行销甚广。后来其配方流入北京。到1937年山西人做北岗酒坊坊主时,曾试用柴油机发电,带动电磨净粮制粬。另外还有两大酒坊是三岔口的“宝聚涌”和梨园的“永昌泉”号。这两个烧锅也均以大麦、豌豆、小麦、高梁等为制曲原料酿酒,生产的白酒也甚为有名。

从清朝到民国,香河县一年有几十万斤白酒涌往北京城,其运输亦非易事,于是就有了“酒走齐化门”之说。运输的车辆有大小不等,最大的是特制的长平板车。运酒是用外涂油漆的竹篓。篓子有大有小,小篓几百斤,最大的篓子能装1800斤。拉大平板运酒车时最多的要用五套三层的牲口,不同长的套有几种即几层。一头牲口叫一套,即有三层15头牲口拉长套,加上辕马和最前边一头带大串铃的识途老马,共17头牲口。大平板车把式往车前高座上一坐,红缨大鞭够不着前两层牲口,只是空抱怀中,全凭大嗓门吆喝。17头牲口闻之而动,走步齐,步子一样大,快慢一致,牲口之间不互相踢刨、咬,不摆道。走起车来,17头牲口拉大车酒篓前行,从头到尾6丈多长,颇有些气势。车把式对识途老马很信得过,他放心地靠着酒篓,眯上眼腈,在稳稳前进的大车上如同闭目养神。其实,这整齐、威武、雄壮的阵容,是车把式多年心血、长期驯养的结果,是有高招绝技的证明。

一般的酒车都是绕道沙古门或东便门进北京。因为这两个门都是直出直入,安全方便。没有绝对把握的车把式不敢走近道齐化门(即今朝阳门)。因为这里有箭楼,道路的弯太小太死,五套三层前后6丈多长的酒车极难拐弯。况铺路石不平,颠颠簸簸,极易翻车。人多嘈杂又能淹没吆喝声,路窄摊棚多,鞭子摇不起来。城门洞窄,只能容下五套牲口,稍偏车便卡住。所以车把式都是“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有经验高技术的把式偏走齐化门(朝阳门)。天长日久,人们便把酒(久)走齐化门(朝阳门)的把式称为有能耐的人,这里的酒(久),既有运酒之意,又有久走之说。至今还有人用“久走齐化门”泛指人有能耐和有高超的技术。

根据民国《香河县志》、《香河县科技志》、王柏山《酒走齐化门》整理

美酒嘉酿源远长

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