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投資決策法則

01,巴菲特的投資行為與商業模式

巴菲特整個投資行為,包括商業模式、公司行為,跟過去美國50多年的發展完全契合。這個很有意思,也很奇怪,這似乎都不真實。我曾經寫過說巴菲特好像是穿越回來的,好像是2000多年以後穿越到上世紀50年代以後再經歷了這個過程。因為他的行為跟美國的發展是完全契合的,這不像是一個在那個時代產生的人。

這裡我主要有幾點感受,第一點,永遠的牛市。

美國這80多年,從上世紀20年代到現在,比如說2018年,實際上經歷過四次半是熊市。第一次熊市,就是在1929年到1933年。這個熊市是摧毀了大多數人的投資信仰,而且從根本上動搖了長期持股的信心。巴菲特的投資方法是長期持股,它買入以後就不會賣出。所以它不存在流動性的問題,基本上是完全持有這個公司。

但是在1929年到1933年的這個大熊市,如果說是買入並持有的話,你就完蛋了。所以經歷過那個熊市以後的人,就算是對美國經濟再有信心,你始終是戰戰兢兢,你不太可能像巴菲特一樣去持股。

比較典型的代表,一個是羅伊紐伯格,他有94年的投資歷史,大概活了一百多歲,據說是從十幾歲就開始投資,他的年齡比巴菲特要大。他在90多年的投資歷史當中,做對了很多次,但是由於他經歷過1929年到1933年的大熊市,雖然說通過賣空美國無線保住了他的資產,但是在此後幾十年的投資生涯中依然是戰戰兢兢的。

第二個人是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格雷厄姆在股災中破產了,後來靠寫書重新起家。雖然他開創了價值投資的流派,但他自身對投資已經失去了興趣與信仰,甚至到後期都開始勸導巴菲特不要以投資為生,因為他覺得這個事情不好做。

巴菲特應該說是比較幸運的,1930年出生,沒有經歷過1929年到1933年的那個大熊市,所以他的信仰沒有被從根本上摧毀。

美國曆史上的第二個熊市是1973年到1982年,我在這本書的第一講的時候就已經講到過這個階段,這個階段從美國經濟上來講,是一個經濟驅動力從投資轉向於消費的過程,而從美國股市來講正好是這個漂亮50破滅,新的消費驅動的股票還沒有出來的一個過程。

在這10年時間應該是美國曆史上最漫長的熊市,在這個漫長的熊市當中有很多人都是很受傷的,就比如說像芒格,他的歲數比巴菲特還要大六歲,從事投資的時間也是非常長。事實上,芒格在跟巴菲特合作之前,跟另外一個人成立過一個基金,這個基金在1973年之前都表現得非常好,但是在1973年下跌了31.9%,1974年又下跌了31.5%,所以這個巨大的回撤,使芒格在1975年1976年市場反彈的過程中就結束了他的公司,所以芒格的投資生涯在這個階段是非常失敗的。

但是巴菲特不受影響,原因就在於巴菲特在1969年的時候結束了他在1956年開創的巴菲特合夥人公司。有很多人說巴菲特之所以在1969年選擇結束巴菲特合夥人公司是他覺得這個漂亮50他已經看不懂了。我覺得這種說法是有失偏頗的,因為1969年那個時候漂亮50還沒有真正開始展開,其實是從1968年一直是活到1972年,1969年的時候這個市場並沒有那麼大的泡沫存在。

另外一方面,實際上巴菲特之所以結束巴菲特合夥人公司,是因為它的商業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那個時候他已經有了一筆錢,他用這個錢收購了一家公司紡織廠叫伯克希爾哈撒韋,然後他把伯克希爾哈撒韋改造成為一個投資控股公司,控制了國民保險,最終獲得了源源不斷的資金,用保險來獲得資金最終投資是巴菲特獨創的一個商業模式。

所以巴菲特在當年結束巴菲特合夥公司並不是像大家傳說那樣說是因為對市場很熱,所以退出,然後到了市場冷的時候又進來。事實的情況是巴菲特在1973年也進入到這個市場了,他像芒格一樣在1973年跟1974年,也承受了巨大的損失,但是因為它的商業模式已經發生了變化,沒有人再有權利向他贖回本金,所以可以源源不斷地獲得廉價資金,這個時候他是越跌越買。

1974年年底,巴菲特曾經說過,他自己像是一個進入妓院的色情狂一樣,他覺得到處都可以買到廉價的資產,所以在1975年1976年乃至1982年以後的整個大牛市的過程中,巴菲特應該是在底部就買了很多資產,平穩的度過了這個熊市。這一局奠定了他股神的地位。

所以這輪熊市當中,應該有很多人破產,比如剛才講到的芒格,還有當時60年代很有名的基金經理叫蔡智勇,也是一個華人,他當時是從富達基金出來的,像彼得林奇,實際上是在1979年才進入這個市場的,他沒有經歷過這個熊市,所以也不能跟巴菲特比。巴菲特是由於它獨特的商業模式讓他度過了這個熊市。

第三個熊市就是2000年到2002年,這個過程是科網泡沫破滅的一個過程。這個熊市也是非常厲害,但是巴菲特實際上更煎熬的是前面的那輪牛市,而不是這輪熊市。因為在那輪牛市,1995年到2000年這個過程當中,價值投資行不通。很多非價值投資,包括趨勢投資、成長投資、科技股等都非常厲害,巴菲特在這輪熊市當中,反而被大家認為是作為一種堅守者堅持自己的投資理念的人而備受讚揚。雖然說他在2001年也虧錢,但是受到了很大的稱讚。

第四次熊市就是2007年的9月到2009年的2月,這一次的股災應該是跟1929年-1933年比較類似了,也就是美國80年以來又一次很大的股災級別的行情。在這輪股災當中,很多人都破產了,比較典型的就是比爾米勒,他有過15年的輝煌業績,曾經連續15年擊敗標準普爾指數,但是在2008年一把虧了55%,把這一年的業績算上去以後,比爾米勒連續16年的業績就並不是特別好了。

但是這個時候的巴菲特已經成為股神,他虧多少或者是回撤多少已經不重要了。打個比方,喬丹在2001年以後出來,再加入奇才打比賽,實際上表現很一般,但是那個時候大家也不在乎,只要喬丹在場上活動大家就覺得很滿足,所以巴菲特也是一樣的。2008年雖然虧錢了,但這個已經不足以撼動他股神的地位。

還有半次就是1987年10月份的那次股災,但這個時間非常短,而且一週跌掉20%多,回來以後也恢復得非常快,實際上就是上漲過程中的一個急速回調而已。

所以說巴菲特為什麼牛跟他的時代背景也是有關係的,美國過去80多年的歷史就像一個被上帝親吻過的市場一樣,在這樣一個市場上去滾雪球,應該是比其他市場更加幸運。

巴菲特投資決策法則

02,行業選擇對於投資策略的重要性

巴菲特成為投資第一人是因為選擇了一個最好的賽道,行業選擇對於整個投資策略的重要性是不是真的存在?在有些行業在裡面做投資就是比另外行業裡做投資要更好?

巴菲特不喜歡有輪子的東西,不喜歡科技股,他比較喜歡的是必需消費品,他覺得那些東西是人類生活必須要的,所以整個投資策略,包括我們看到他的很多很重要的品種都是出自於兩個領域,必需消費品、泛金融。像可口可樂、糖果都是必需消費品,還有富國銀行、高盛、國民保險等保險公司都屬於金融品。還有第三個領域,報業,像華盛頓郵報。

那麼我們看這本書的時候讓我感覺到非常驚訝的是什麼?就是一些似乎改變人類社會發展的所謂的技術類的東西,像IT,他的投資性價比是很差的,比如這本書在第24章講到行業分佈的時候,就把十大行業進行了比較,最終得出的結論是什麼?IT類股票的性價比是最差的,它的複合收益率從1969年到2009年這40年僅有7.29%,但是它的波動率達到了31.14%,夏普比率是0.29%。IT行業風險最高,收益最低,連經典模型裡面的所謂風險收益匹配的原則都是不符合的,所以你似乎覺得這個行業改變人類生活、改變世界,但最終從投資的角度來講,至少從1969年到2009年這40年的歷史,它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但是我們看這十大行業中最好的選擇是什麼?最好的選擇就是必需消費品。必須消費品的收益是最高的,達到了13.57%,波動率只有15.76%,僅僅是次於公用事業,公用事業是波動率最小是13.69%。這一點我們完全可以理解,因為公用事業很穩定,像水電、公交這些東西當然波動性不大,但是它的收益率也不高。必需消費品是處在一個收入排第一位,同時風險只是排第二低的行業,夏普比率是達到了0.5%,比IT行業要高了將近一倍,所以我覺得這個行業至少在美國1969年到2009年這40年中,確實是最好的一個賽道。

那這個過程中巴菲特或許錯過了1985年的微軟,或許錯過了2000年以後的亞馬遜,但是他在一個最好的賽道里不斷地滾雪球,這個效果比率是非常高的,巴菲特這麼多年的夏普比率大概是0.76,這非常驚人。

那麼關於賽道的選擇問題,彼得林奇跟巴菲特也是比較類似的,我們後面有可能會講到彼得林奇的投資三本自傳,你會發現彼得林奇也是在生活中去尋找一些他比較喜歡的耳熟能詳的東西,但是彼得林奇只有13年的業績,跟巴菲特將近50多年的公開業績比較差得不是一點兩點。

所以從這本書裡我們會發現確實巴菲特所選擇的賽道在一開始就是最好的。但這裡有一點我覺得看巴菲特近幾年的給客戶寫的年報,就會發現他的投資風格開始發生了變化,他開始去買一些技術類的公司,最典型的就是蘋果。我覺得這個核心的原因是現在的蘋果可能跟當年的可口可樂就是一樣的東西,都是屬於人們在生活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東西,在1969年到2009年這個過程當中是有很多科技股,有很多技術,但沒有一個技術它會變成今天的蘋果,變成人類生活過程中需要得像可樂一樣的東西。所以我覺得雖然說巴菲特現在選擇了蘋果,他在蘋果上的投資大概達到400億美金了,但我認為他的投資風格沒有變化,他是真正意義的價值投資。

什麼叫價值投資?投資於一些你在生活中離不開的東西,而不是說有可能曇花一現的東西,對於有可能曇花一現的東西或者是未來存在著很大不確定的東西,他始終是不買的。包括他在2009年花了將近300多億買了美國的一個叫北伯林頓鐵路公司。鐵路,他認為也是不會消失的。他那個時候就是看好美國經濟發展,但是他是買鐵路,沒有去買蘋果公司。所以賽道的選擇也是巴菲特這麼多年這麼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它跟美國這本書提出的統計結論是完全吻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